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赵丽霞 李 硕
摘要:课程实施规划制定和实施是国家课程政策在学校层面落实落地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18位学科专家的深度访谈,探讨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评价标准,提出要着重关注课程目标是否符合英语学科育人要求、是否构建了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否配备和规划了相应的条件保障支持规划文本落实落地等方面。针对课程实施规划中表现出的问题,建议提高课程意识、文化意识和素养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规划制定与课程实施,切实推动英语课程标准落实落地。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研制;改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战略部署,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建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学科团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落实的实验研究,指导14所实验学校编制了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并邀请18位英语学科专家进行了评价与指导。本研究深度访谈了上述专家,了解他们对课程实施规划的评价策略、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为学校编制、完善和实施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提供参考。
一、 问题的提出
学校课程规划是国家课程政策在校落地的首要保障,是国家课程政策有效执行的实践载体,是促进国家课程政策愿景实现的能力建构(张玉华,2023)。关于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要素,已有研究认为要“对规划的依据、课程门类及其结构与安排(方案)、实施和保障做出回答”(周文叶等,2016),要包括指导思想、背景分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资源选择与使用、评价建议、保障条件等(柯珊、刘汝明,2019),要涵盖“课程规划依据、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保障”等(史丽晶等,2024)。
关于学校课程规划的质量评价,已有研究提出了合目的、合一致、合好用(周文叶等,2016)以及“规范性、专业性、创新性”(张玉华,2023)等不同维度。目前来看,针对某一学科的课程实施规划的研究还不多见。在学科团队的指导下,14所实验学校(含教育集团)的英语课程实施规划都做到了“成文”,包括了学科概况、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教师发展、实施保障等基本要素,对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依据、课程结构及安排、实施和保障等问题做出了回答,而通过学科专家的视角,能够回答规划文本是否真正表达清楚英语学科课程的为何、如何与何为,以及是不是规范和有用的规划等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学科专家从哪些维度对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进行评价?2)学科专家认为学校的英语课程实施规划还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3)学科专家对完善和实施英语课程实施规划还有哪些建议?
(二)受访对象
本研究的18位受访对象包括3位高校教授、14位省级高中英语教研员和1位高中校长(其中有3位为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都有20年以上的英语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由于受访对象来自不同地区,研究者采用电话和面谈两种访谈形式。访谈问题共10个,包括3个方面:1)评价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标准,如“您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学校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2)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文本还有哪些不足,如“从规划文本来看,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方面还有哪些问题?”;3)改进建议,如“您对学校完善和落实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有哪些建议?”。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访谈数据得到受访者的认可,内容经受访者确认后形成访谈文本,共计83465字。研究者通过阅读文本来进行初步编码和提炼主题,选择代表性访谈片段作为支持例证。
三、研究结果
(一)学校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评价标准
访谈数据显示,学科专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评价标准都非常熟悉,在评价学校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评价标准,也充分考虑和结合了英语学科的特点。除了课程实施规划文本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外,学科专家更加关注课程目标是否符合英语学科育人要求、是否构建了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否配备和规划了相应的条件保障支持规划文本落实落地。
1. 课程目标是否符合英语学科育人要求
英语课程实施规划作为学校英语课程的育人蓝图,应体现国家课程文件要求、学校育人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学科专家认为,学校能够认真解读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特别是对“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了深入思考,重视让学生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他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讲述中国故事。学科专家HHW认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高级中学把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实用型外语人才作为学校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既符合课程标准规划的课程目标,又能结合学校地处中越边境口岸、两岸友好学校经常交流的实际,很好地将课标要求落实到本校的课程目标中。
在设定英语课程具体目标时,学校充分理解英语学科育人要求,结合学情教情,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学科专家LS认为:
云南宣威十中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极其欠缺。因此,该校在语言能力目标方面提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语用知识、增强语用能力,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在学习能力目标方面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自主拓展英语学习渠道,通过多模态资源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否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主体内容是学校提出针对性的、校本化的课程实施建议,既包括学校如何组织管理课程实施,又包括教师如何组织实施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采取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举措。学科专家GHD认为:
重庆市开州区温泉中学是一所建在村子里的完中,在校学生约85%来自农村家庭,其中70%为留守儿童或独守儿童。针对条件差、生源弱的实际,他们没有走高一高二学新课、高三学年总复习的传统路子,而是把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分散到三个学年。
在课程内容方面,学校能够基于课标却不拘泥于课标,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和教研队伍、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可用的资源等,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学科专家CXZ认为:
平邑一中基于宽基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用好教材、深究细研、精准备考”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注重用好教材,结合本校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兴趣的特点,强调拓展学生阅读资料,非常务实。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对“教-学-评一体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进行了数字化、个性化和人性化处理,特别是积极探索和实践过程性评价,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推动教与学不断进步的动力。学科专家HF认为:
临沂一中坚持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强化输出性活动和反思性活动设计,以评价任务推动学生学习,以评价活动监测学生素养形成状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策略。
3. 规划提出的条件保障是否能够支持规划落实落地
“当学校课程主体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操作,并借助相关学校课程资源采取行动时,学校课程规划的理论逻辑就逐渐转化为现实中学校课程行动的实践逻辑”(张盈盈,2024)。学科专家认为,学校有关硬件装备、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保障已经相对到位,对教材、师资、培训、评价等方面的资源进行了全面设计,基本可以保障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落实,特别是在教师发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普遍通过工作坊、项目研究、论文撰写、课例打磨、赛课等实施教师行动计划,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科专家GBF认为:
山东省二七一教育集团在教师发展方面做了较为周全的设计,建构了“六大基础课程”为核心的教师学习课程体系,形成了“目标引领—问题呈现—团队研究—集体分享—课例展示—专家点评—二次展示—成果固化”的学科教研机制及路径。
学科专家认为学校充分认识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融合的重要性,积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确保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学科专家WZ认为:
红河州第一中学教师鼓励学生培养浏览英语新闻网站的习惯,在英语课堂上利用AI人机对话、语音输入技术、网络批改等数字手段形成多模态语篇,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方式。
(二)学校英语课程实施规划中表现出的问题
把国家层面上统一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学校层面上的育人“施工图”,是教育方针政策和课程理念落地落实的必然步骤,也是课程改革中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关键环节。学科专家认为,实验学校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值得学习和推广,然而规划文本也有一些可以进一步优化、深化、细化的部分,学科团队指导学校制定和实施学校英语课程实施规划还有可以改进之处。
1. 学校课程意识仍然略显薄弱
课程实施是课程建构的过程,也是课程改进的过程。学科专家认为,有的学校在理念上没有将学生视为课程的主体,在操作上将课程设计简化为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简化为选修课程设置,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简化为开设校本课程,将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泛化为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学科专家YYJ认为:
有的学校没有细化高中各学期三类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没有明确课程模块学分认定方案,没有提供分年级的学生语言技能和策略评价量表。
有的学校过度强调学生备考能力,有的学校过度突出语音、词汇等基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有的学校过度关注教师的命题能力提升,表现出“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等倾向。学科专家WZ认为:
部分学校以高考为指挥棒制定教学计划的现象依旧存在,有些学校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从高一开始备考的方案、针对性靶向训练方案等,与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程目标存在矛盾。
有的学校缺乏对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深入思考,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部分存在照抄照搬课程标准等课程文件内容的现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尚不能全面支撑课程目标。学科专家WJJ认为:
有的学校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安排得很“实”,但与发展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就显得较为“空”和“虚”。
2. 文化融入英语课程缺乏路径创新
学科专家认为,学校都提及深入挖掘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显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与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或者在讲授教材相关内容时创设文化情境、补充可见的文化素材,对相应内容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隐性文化素材挖掘得不够深入,重组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优化整合地方和校本文化与教材内容、延伸融合相应文化主题的优秀案例还不多见。学科专家LS认为:
学校在补充传统文化内容时,重视依托多模态和多类型的语篇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不同类型语篇的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与不同文化元素的结合考虑得不够周全。
在“教-学-评”一致性方面,学科专家认为部分学校仍然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思维定式,没有针对文化元素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开展相应的评价,没有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与文化意识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学科专家GBF认为:
学校对不同版本教材、地方特色资源和数字资源中的文化素材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利用,但没有更进一步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有效的课堂活动,也没有针对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发有针对性的评价策略。
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还需加强
学科专家认为,学校都关注到了学习评价,但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目标设定、自我评估、同伴评价、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等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做法,相对单一的评价手段偏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还不能有效检测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学科专家GHD认为:
有些学校业已成型的做法可以进一步斟酌和改进,例如统一重要的例题和习题、统一限时练内容、统一周测试题、统一教学进度等。
在评价过程的开展和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教师还缺乏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意识和能力;除了考试和作业之外,鲜有学校通过课外活动、学习观察评价等形成性评价数据跟踪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科专家CXZ认为:
多所学校提到课程依托在线平台实施,但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的变化,以新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尝试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规划文本本身的质量之外,学科专家还通过文本中学科概况、教师发展和实施保障等部分,关注到学校制定英语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的过程。深入而规范的编制过程是规划文本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课程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还能让编制过程成为学校成员围绕课程集思广益、促进共识的过程,为规划实施奠定基础。学科专家认为,个别学校的英语课程实施规划执笔人只有1人,没有体现学校英语学科团队的集体智慧,更没有体现学校和区域层面上能够动员的资源和支持,显然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和凝心聚力。
此外,虽然学科团队针对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开展过多次培训,但各校的规划文本呈现出的精细度差异巨大,有的只有说明性文字,有的则提供了教材分析、单元设计、评价量表、课后作业等大量附件。因此,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指导,以帮助学校明确规划文本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和规范要求。
(三)对完善和实施英语课程实施规划的建议
1. 提高课程意识,使课程规划成为持续改善课程的过程
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完善和实施英语课程实施规划,重在发展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科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夯实课程实施规划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结构与功能,并动员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到课程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为课程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创造条件,探索改革课程制度,建立新的课程文化。学科专家GHD认为:
课程改革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目前用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复习备考成为普遍模式,需要各地各校根据实际加以探索和调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评价方式。
在课程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学生、教师、校长和教研员等不同主体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和改进,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2. 提高文化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育人的全过程
“英语教育既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郭宝仙,2021)。学科专家认为,各校学科团队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开展了多次培训,提高了实验学校的重视程度,建议在横向和纵向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补充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校将文化融入落实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避免文化融入与课程规划“两张皮”的现象。学科专家WJJ建议:
要避免千校一面,要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也可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开发校本特色类课程。
学科专家还强调,要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语篇中人文和科学等不同类型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细化文化元素在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学习目标和检测方法,探索对文化内涵挖掘、比较、评价、鉴别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路径。
3. 提高素养意识,加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评价研究
育人蓝图最终要历经各育人环节,体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上。学科专家建议,针对学校依然存在的教学碎片化、训练应试化、评价标准化等问题,要力求为学生营造合理、适切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和更丰富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学科专家YSM建议:
英语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一步做好资源更新和数字赋能探索,并通过数据来对核心素养目标进行验证。
同时,在学习评价中,要秉承“评价即学习”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等方面的能力。学科专家TQ建议:
利用资源目录标签的规划、作文档案袋管理、朗读在线评价、视频音频类作业在线分享等手段,分类管理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以期他们更适应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四、结语
制定并落实课程实施规划是学校层面参与课程管理的具体表现。本研究表明,学科专家对学校规划文本的评价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实施规划制定的现状、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方向,对实验学校和学科团队进一步完善规划文本、推动规划落地和推进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未来,学科团队将加强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研制基础问题研究,积极跟踪和指导课程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破解规划研制与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不断完善学科课程实施规划的研制策略和指导方式,探索学科教师参与课程实施规划的路径和相应的支持系统,为其他学科和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文件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经验、贡献智慧。
注:本文系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高中英语学科)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SZDXM2022002)。
参考文献
[1] 郭宝仙. 英语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的分析框架——兼谈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1(9): 15-19.
[2] 柯珊,刘汝明. 中小学课程规划的现状研究——基于HD区学校课程规划文本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9(2): 68-72.
[3] 史丽晶,谢琨琨,袁志芬.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规划的质量评估与提升策略——基于28所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规划方案的分析[J]. 教育导刊, 2024(7):14-23.
[4] 张盈盈. 学校课程实施的逻辑与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28): 47-55.
[5] 张玉华. 促进国家课程政策落实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6): 61-67.
[6] 周文叶,崔允漷,刘丽丽,等. 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Z市初中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文本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9): 53-61.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