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简单电路试卷答案(九年级物理电路画图题真题)

九年级物理简单电路试卷答案(九年级物理电路画图题真题)

首页物理更新时间:2024-11-14 22:16:59
初中物理中考专题训练 简单电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小兵在探究电路的电流规律实验时用了下列选项中的某个电路,已知R1=R2<R3,电流表1、2、3的示数分别是0.22A、0.3A和0.52A.则由此推断所用电路应是(  )

A.

B.

C.

D.

【分析】(1)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电阻并联时,两端电压相等,电阻大的支路通过的电流小。

【解答】解:

A、该电路为串联电路,三个电流表的示数应该相等,不符合题意。

B、R1和R2组成并联电路,电流表A1测R1的电流,电流表A2测R2的电流,电流表A3测干路的总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因为R1=R2,所以A1的示数应等于A2的示数,A3的示数等于A1和A2的示数之和,不符合题意。

C、R2和R3组成并联电路,电流表A1测R2的电流,电流表A2测R3的电流,电流表A3测干路的总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因为R2<R3,所以A1的示数应大于A2的示数,A2的示数等于A1和A3的示数之和,不符合题意。

D、R1和R3组成并联电路,电流表A1测R3的电流,电流表A2测R1的电流,电流表A3测干路的总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因为R1<R3,所以A1的示数应小于A2的示数,A3的示数等于A1和A2的示数之和,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也考查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图中A、B、C三处的电流大小,并初步得到它们之间关系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一步他的操作是(  )

A.将电源两极对调,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B.改变开关S的位置,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C.将图中两只灯泡位置对调,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D.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分析】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时,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要进行多次测量,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电压,或者更换不同的灯泡,或更换不同的用电器进行多次实验。

【解答】解:A、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压、电流,实验数据不变,不能得出普遍结论。

B、改变开关S的位置,不能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压、电流,实验数据不变,不能得出普遍结论。

C、将图中两只灯泡位置对调,不能改变电路的电阻、电压和电流,实验数据不变,不能读出普遍结论。

D、更换不同的灯泡,电阻变化,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故选:D。

【点评】掌握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掌握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的实验方法,并且知道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要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

3.小明在课间突然发现,头顶的风扇扇叶的下表面有许多灰尘,这些灰尘居然没有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下来!关于这个现象的产生原因,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这是扇叶下表面带了静电吸附的灰尘

B.这是由于电风扇工作电压(220V)较高而吸附灰尘

C.根据扇叶的形状,这是伯努利原理导致灰尘被压在扇叶下表面

D.这是扇叶吸附灰尘能力较强所致

【分析】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解答】解: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摩擦起电,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灰尘没有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下来。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4.如图所示,电流表A1、A2、A3的示数分别为30mA、50mA、70mA,则电流表(  )

A.A的示数是150mA B.A的示数是70mA

C.A′的示数是80mA D.A′的示数是30mA

【分析】由图可知三电阻为并联关系,A测量流过A2、A3的电流;A'测量流过A1、A2的电流,则由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得出两电流表的示数。

【解答】解:

由电路图知,电流由左侧流入,则分为两支,一支流入A1、左侧灯泡,另一支流入A;由A流出的电流一支流入中间灯泡、A2,另一支流入A3、右侧灯泡,A1、左侧灯泡与中间灯泡、A2的电流汇合后再与A3、右侧灯泡汇合流向负极;故三个灯泡为并联关系,如图所示:

由并联电路的规律可知,A示数等于A2、A3示数之和;A'示数A1、A2的示数之和,

即A的示数:I=I2 I3=50mA 70mA=120mA;

A'的电流I'=I1 I2=30mA 50mA=80mA;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重点在于明确电路的性质,同时能准确找到各电表所测量的对象,则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得出正确结果。

5.一节新干电池电压为(  )

A.220伏 B.24伏 C.3伏 D.1.5伏

【分析】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

【解答】解: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是1.5V,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干电池的电压,记住数值就行。

6.下列四种仪器中,用来测量某段电路两端电压的是(  )

A.电流表 B.电压表 C.电能表 D.验电器

【分析】先明确各选项仪表或仪器的作用,再选择用来测量某段电路两端电压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电流表是用来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故A不符合题意;

B、电压表是用来测量电压大小的仪表,故B符合题意;

C、电能表是用来测量家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即电流做功)的仪表,故C不符合题意;

D、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中常见仪表、仪器的作用,注意识别,不要混淆,为基础题目。

7.小明发现了一块手机电池,他想知道这块电池的" ""﹣"极,于是他设计了图所示的电路,并在AB间连入一个元件,下面的元件中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电压表 B.滑动变阻器 C.电铃 D.小灯泡

【分析】要想确定电源的正负极,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正负极的元件,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解:A、当电流从电压表的正负极流入时,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转;如果电流从电压表的负极流入,电压表的指针将反向偏转,故将AB间接入电压表可以确定电源的正负极,故A符符合题意;

BCD、将滑动变阻器、电铃以及灯泡接入电路,无论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实验现象都无法确定电源的正负极,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电压表的使用,关键注意当电流从电压表的正负极流入时,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转,反之指针反偏,这一特点可以鉴别电源的正负极。

二.填空题(共7小题)

8.如图所示,把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S后,发现L1比L2亮。设通过灯泡L1的电流为I1,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I2,则I1 = I2(选填">"、"<"或"=");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灯泡串联,根据串联电路处处电流相等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灯泡串联,因为串联电路中处处电流相等,因此通过L1、L2的电流相等,故I1=I2;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同时还要明确串联电路中出现断路后的各用电器工作的情况,即串联电路一旦出现断路,整个电路将停止工作。

9.如图所示,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中,电流表分别测出通过a、b、c三点的电流Ia、Ib、Ic.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不相同 的(选填"相同"或"不相同"):下表是某同学实验中的一组数据,有一数值是明显错误的,造成错误的最大可能原因是 选用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了 。

【分析】(1)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要选择规格不同的灯泡;

(2)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和电流表大小量程之比为5:1分析。

【解答】解:(1)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不相同的;

(2)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故1.5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的最大可能原因是:选用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了:

故答案为:不相同;选用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了。

【点评】本题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考查归纳法的运用和串联电路的规律。

10.科技馆内有一个"静电球",当人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景象,如图所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 头发之间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分析】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

静电球是带电的,人体是导体,当人触摸"静电球"时,人体也带上了和静电球相同种类的电荷,即人的头发上也会带上与静电球相同种类的电荷;据同种电荷相斥可知,带电的头发之间会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景象。

故答案为:头发之间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1.如图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电流表A1的示数是0.35A,电流表A2的示数是0.54A,两灯是 并 联的,A3的示数应该是 0.89 A,A4的示数是 0.35 A。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两盏灯并联,电流表A3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1、A4都测量L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2测L1支路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结合电流表的示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两盏灯并联,电流表A3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1、A4都测量L2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2测L1支路的电流;

根据题意可知,通过L1的电流I1=0.54A,通过L2的电流I2=0.35A,

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A3的示数:I=I1 I2=0.54A 0.35A=0.89A;

因为电流表A1、A4都测量L2支路的电流,

所以电流表A1、A4的示数相等,即A4的示数为0.35A。

故答案为:并;0.89;0.3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电流的电流规律,分析清楚电路结构、熟练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约为 1.5 V;蒸汽熨斗接入电路熨烫衣物时,衣物内能增加主要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来实现的。

【分析】(1)要记住一些常见的电压值,如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解: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约为1.5V.蒸汽熨斗接入电路熨烫衣物时,衣物内能增加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1.5;热传递。

【点评】准确记忆生活中常见电压值,知道生活中改变内能的方法,可解答此题。

13.小明在烧杯中加入盐水,将锌片和铜片部分浸入盐水中,组成一个盐水电池,他用电压表测量这个自制电池的电压,其现象如图所示。通过现象可判断铜片相当于盐水电池的 正 极,你判断的根据是: 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为电池的正极 。

【分析】根据"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判断电池的正极。

【解答】解:因为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为电池的铜片是正极。

故答案为:正;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为电池的正极。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电压表的读数以及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14.图中电压表的示数为 7.5 V。

【分析】首先确定使用的量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根据指针位置读数。

【解答】解: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每一个大格代表5V,每一个小格代表0.5V,示数为7.5V。

故答案为:7.5。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压表的正确读数方法,是一道基础题目。

三.作图题(共2小题)

15.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请你利用这些实验器材,添加一个开关,一个电流表,设计了一个电路。利用这个电路,不用更换电流表的位置,就可直接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同样可得出三处电流的关系。请在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分析】可在干路上接电流表,在各支路上接一个开关,通过开关的转换即可。

【解答】解:在干路上接电流表,在各支路上接一个开关,电路如下图所示:只闭合S1测通过L1的电流;只闭合S2测通过L2的电流,开关都闭合时电流表测总电流。

【点评】本题考查电路的设计,关键是电路的分析。

16.在如图所示的圆圈内,分别填入字母"V"或"A",使得开关S闭合后,两灯泡并联且都能发光。

【分析】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在电路中可以看作开路;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电路元件首首相连、尾尾相连的连接方式是并联,因此根据仪表的连接方式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解答本题。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右上边圆圈与L2并联,应为电压表;左下边圆圈与L1并联,应为电流表;两灯泡首首相连、尾尾相连,两灯泡L1、L2并联,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方式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并会设计串并联电路。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如图甲是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的电路图,开关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如右所示,这种情况下电流表的分度值为 0.02A ,A1所选量程为 0~0.6A ,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 0.28 A,电流表A2的示数为 0.28 A.由实验可知灯L1、L2之间的电流为 0.28 A;结论为:串联电路中电流 处处相等 

【分析】(1)根据乙图可知电流表所选量程及分度值;

(2)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据此解答。

【解答】解:由乙图可知,A1所选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由指针位置可知,此时示数为0.28A,

由图甲可知,两灯泡串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故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0.28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28A.灯L1、L2之间的电流为 0.28A;

故答案为:0.02A;0~0.6A;0.28;0.28;0.28;处处相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18.某兴趣小组同学学习了《电压》之后,设计实验对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实验目的:制作并测量不同形式的"水果电池",研究其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电压表一个;不同粗细的铜、锌电极一宗;导线若干;各种水果若干枚。

实验猜想:

①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有关;

②水果电池的电压与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

…………

实验过程及记录:

在保证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以及两电极的粗细(直径)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五种不同的水果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表一)

以猕猴桃为实验对象,在保证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以及两电极的粗细(直径)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电极的间距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表二)

分析与论证:

(1)由表一数据可知,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以及两电极的粗细(直径)都不变,不同的水果产生的水果电池的电压一般不同 ,可能的原因: 水果的种类不同 ,还可能与该种水果的内部结构有关(如橘子、西红柿)。

(2)由表二数据可知: 水果电池的电压跟极板与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 。

(3)你还可以猜想:水果电池的电压可能还与 水果的大小 、 是否成熟 有关。(合理即可)

【分析】(1)分析表格中数据,根据控制变量法即可判断得出影响电压的可能因素,由此得出结论;

(2)根据控制变量法知,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极板间的距离不同,据此即可得出结论;

(3)根据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可能因素回答即可。

【解答】解:(1)由表一数据可知,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以及两电极的粗细(直径)都不变,不同的水果产生的水果电池的电压一般不同;所以水果电池的电压可能与水果的种类有关。

(2)相同的水果,在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以及两电极的粗细(直径)都不变的条件下,产生的水果电池的电压不同;由此可知:水果电池的电压跟极板与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

(3)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水果的大小、是否成熟等有关。

故答案为:(1)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以及两电极的粗细(直径)都不变,不同的水果产生的水果电池的电压一般不同;水果的种类不变;

(2)水果电池的电压跟极板与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

(3)水果的大小、是否成熟。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果电池的电压与什么因素有关,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考试的热点。

五.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19.如图是几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主要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引力 。

(2)如图乙所示为气体扩散的演示实验,两个瓶中分别装有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此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需要更 长 (选填"长"或"短")的时间才能观察到上一实验现象。

(3)如图丙所示,将与羊毛衫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头发被气球吸起来,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带上了电荷,有 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4)如图丁所示,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中,电流表分别测出通过a、b、c三点的电流Ia、lb、Ic,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不相同 的(选填"相同"或"不相同");下表是某同学实验中的一组数据,有一数值是明显错误的,造成错误的最大可能原因是 选用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了 。

【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应该把密度大的放在下面;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

(3)两个物体摩擦时,出现带电现象,称为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能够吸引不带电的物体;

(2)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和电流表大小量程之比为5:1分析。

【解答】解:

(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图乙中,抽掉玻璃板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做此实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变慢,则抽取中间的玻璃板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分子的运动;

(3)与羊毛衫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气球吸引头发,这是因为与羊毛衫摩擦过的气球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从而吸引不带电的头发;

(4)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已知有一数值是明显错误的,则1.5A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的最大可能原因是:选用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了。

故答案为:(1)引力;(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长;(3)吸引;(4)不相同;选用小量程却按大量程读数了。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运动,以及摩擦起电,串联电路,电流表的读数,是一道综合题。

1页(共13页)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