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用物理学试题
第一章 流体力学
1.具有下列特点的流体是理想流体:
A.绝对不可压缩 B.流动时没有粘滞性
C.A、 B二者都对 D.A、 B二者都不对
* 具有下列特点的流体是实际流体:
A.绝对不可压缩 B.流动时没有粘滞性
C.A、 B二者都对 D.A、 B二者都不对
2. 理想流体作稳定流动时:
A.流体流经空间中各点速度一定相同
B.流体流动时的流速一定要很小
C.流体流经空间流线是一组平行的曲线
D.流体流经空间各点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E.流体流经空间同一流线上速度一定要相同
3.理想流体作稳定流动时,同一流线上选取任意三点,
A. 这三点各自的速度都不随时间而改变 B. 这三点速度一定是相同
C. 这三点速度一定是不同 D. 这三点速率一定是相同 E.这三点速率一定是不同
4.研究液体运动时所取的流管:
A. 一定是直的刚性管 B.一定是刚性园筒形体
C.一定是由许多流线组成的管状体 D.一定是截面相同的管状体
E. —定是截面不同的圆形管
5. 水在同一流管中稳定流动,截面为0.5cm 2处的流速为12cm/s,在流速为4cm/s
处的截面积为:
A. 0.167 cm 2 B. 1.5 cm 2 C. 0.056cm 2 D. 4.50 cm 2 E. 以上都不对
6. 水在同一流管中稳定流动,半径为3.0cm 处水的流速为1.0 m/s,那么半径为1.5cm 处的流速为:
A. 0.25m/s B. 0.5m/s C. 2.0m/s D. 2.5 m/s E. 4.0 m/s
7. 理想液体在同一流管中稳定流动时,对于不同截面处的流量是:
A. 截面大处流量大 B. 截面小处流量大
C. 截面大处流量等于截面小处流量 D. 仅知截面大小不能确定流量大小
8.伯努利方程适用的条件必须是: ( 多选题 )
A. 同一流管 B. 不可压缩的液体 C.理想液体
D. 稳定流动 E. 对单位体积的液体
9.一个截面不同的水平管道,在不同截面竖直接两个管状压强计,若流体在管中流动时,两压强计中液面有确定的高度。如果把管口堵住,此时压强计中液面变化情况是:
A. 都不变化 B. 两液面同时升高相等高度 C. 两液面同时下降相等高度
D. 两液面上升到相同高度 E. 两液面下降到相同高度
10.理想液体在一水平管中作稳定流动,截面积S 、流速v 、压强p的关系是:
A. S 大处 v 小 p小 B. S大处 v 大 p大
C. S小处 v 大 p大 D. S小处 v 小 p小 E. S小处 v 大 p小
11.水在粗细均匀的虹吸管中流动时,图
中四点的压强关系是:
A. p1 = p2 = p3 = p4
B. p1 > p2 = p3 = p4
C. p1 = p4 > p2 = p3
D. p1 > p2 > p3> p4
12.一盛水大容器,水面离底距离为H , 容器的底侧面有一 面积为A的小孔,水从小孔流出,开始时的流量为:
A.2AH B. C. D. E.2AgH
13. 一个顶端开口的圆形容器,横截面积为10cm2,在圆形容器底侧面及底部中心各开一个截面积为0.5cm2的小孔,水从圆形桶顶部以100cm3/s的流量注入桶,则桶中水面的最大高度为:(g= 10m/s2)
A. h = 0 B. h =5.0cm C. h =200cm D. h =20cm E. h =10cm
14. 水在等粗虹吸管中流动,如果保持容器中水位不变,图中4点
流速关系是:
A. v1 = v2 = v3 = v4 B. v1 = v2 <v3 < v4
C. v1 < v2 <v3 < v4 D. v1 > v2 >v3> v4
E. v1 < v2 = v3 = v4
* 水在虹吸管中流动,保持容器中水位不变,图中4点压强关系是:
A. p1 = p2 = p3 = p4
B. p1 = p2 < p3< p4 C. p1 = p4 > p2 > p3
D. p1 < p2< p3< p4 E. p3 > p2 = p2> p4
* 出口4点处流速是
A. B. C.
D. E.
15. 图示为比托管测流速,如果流管中是理想液体;
(1).当液体不流动时,比托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为:
A. h1 – h2 >0 B. h1 – h2 = 0
C. h1 – h2 <0 D. 不能确定
(2). 液体匀速度向右流动,比托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为:
A. h1 – h2 >0 B. h1 – h2 = 0
C. h1 – h2 <0 D. 不能确定
16.牛顿液体的粘滞系数(粘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多选题 )
A. 流速 B. 流体类型 C. 温度 D. 内摩擦力 E. 流管截面积
17. 在直径为2×10-2m的动脉管中血液的平均流速为0.35 m/s ,若知血液的密度
ρ=1.05×103 kg/m3 ,粘滞系数为4.0×10-3 Pa·s 。那么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是:
A.层流、湍流同时存在 B.层流 C.湍流 D.层流、湍流不能确定
18.实际流体在半径为R的管中层流时,某点处粘滞力的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多选题 )
A. 流体的粘滞系数 B.该点处液体流速 C.该点的速度梯度 D. 管的截面积
19.粘滞系数为η的流体,在半径为R长为L的水平管中流动,其流量与:
A.流入端压强成正比 B.流出端压强成正比 C.流入、流出端压强之和成正比
D.流入、流出端压强差成正比 E.以上都不对
20.在一粗细均匀的水平管上任意三点处竖直接上三支细管。当实际液体在管中流动
时,三细管中的液面与流管出口端点的连线呈:
A. 与流管平行的水平线 B. 倾斜一直线
C. 折线 D. 三细管在水平管的位置不确定,则连线形状不能确定
21.实际液体在粗细均匀的水平管中层流时,管中 1 点比2点距流源近, 两点的
流速与压强分别是:
A. v1 > v2 , p1 > p2 B. v1 > v2 , p1 = p2
C. v1 = v2 , p1 = p2 D. v1 = v2 , p1 > p2
22. 粘滞液体在半径为R的水平管中流动,流量为Q 。如果在半径为R/2的同长水平管
流动,且两端压强差保持不变,其流量为:
A. 2Q B. Q/2 C. Q/4 D. 4Q E. Q/16
23. 连续性原理指出:流速与截面积成反比;泊肃叶公式指出:流速与截面积成正比。
A. 两者是矛盾的 B. 两者是一回事
C. 既存在矛盾,又不矛盾 D.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不能比较
24. 图示粘滞液体经A管流入后,流过两等长的B 、C支
管,再从D管流出。已知A、B、C、D管的截面积分别为
20cm2、10cm2、5cm2、 30cm2,若A管中的液体的平均流速为
0.25 m/s , 则B、C、D管的平均流速分别为
A. 0.4 m/s、0.20 m/s、0.167 m/s B. 0.25 m/s、0.50 m/s、0.167 m/s
C. 0.4 m/s、0.20 m/s、0.375 m/s D. 0.25 m/s、0.50 m/s、0. 375 m/s
25. 血液从动脉管到毛细血管速度逐渐变慢的主要原因是:
A.血液是粘滞流体 B.血液是非牛顿流体 C.毛细血管的总面积比动脉管大
D.毛细血管所在处的压强小 E.毛细血管的直径太小
26. 血液从动脉管到毛细血管血压变低的主要原因是:
A.血液是粘滞流体 B.血液是非牛顿流体 C.毛细血管的总面积比动脉管大
D.毛细血管所在处的流速小 E.毛细血管的直径太小
27. 图示某水平管,箭头示理想液体流动方向,S1为粗
处的横截面积,S2,S3为细处的横截面积,且S2 = S3。
在Sl、S2、S3处接一内装一定质量水银的山形管,若山形
管上端液体的重量可忽略不计,则山形管内水银面的高度:
A.两细处水银面高于粗处 B.粗处水银面高于两细处 C.没有高度差
D.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 E.沿水流方向逐渐升高。
28.液体在一粗细不匀的水平管中稳定流动,压强计中
水银液面出现如图高度差,那么
A.管中流的是理想液体,且从左流向右
B. 管中流的是理想液体,且从右流向左
C. 管中流的是实际液体,且从左流向右 D. 管中流的是实际液体,且从右流向左
E. 以上结论都有可能出现
29.理想液体在半径为R的流管中以流速v作稳定流动,将此管与六个并联的半径为R/3
的流管接通,则液体在半径为R/3的流管中作稳定流动的流速为:
A.v/6 B.3v/2 C.v D. v /2 E. v/3
30. 将某种粘滞流体通过一段管半径为r的管道时流阻为R,如果仅将管半径增加一倍,其流阻变为:
A.R/2 B.R/8 C.R/16 D.8R E. 16R
31. 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液流量为8.14×10-5m3/s,主动脉一段的流阻为1.2×107pa·s/m3,则主动脉血压降的大小和相当于mmHg高为
A.976.8 pa 130 mmHg B.976.8 pa 7.34 mmHg
C.678 pa 90.2 mmHg D.1470 pa 11.1 mmHg
E.以上都不对
32. 有一半径为r密度为ρ的空气泡,测得气泡在密度为ρ' 的液体中以速度v匀速上升,可计算得出液体的粘滞系数η为
A. B. C.
D. E.以上都不对
第二章 振动与波
1.作简谐振动的物体运动至正方向端点时,其位移x、速度v、加速度a为:
A.x=A,v=0,a=0 B. x=A,v=0,a=Aω2
C.x=A,v=0,a=-Aω2; D. x= A,v=Aω,a=0
2.一简谐振动物体的振动方程为cm。此物体由处开始向x的负方向运动,经负方向端点回到平衡位置所经的时间:
A. s B. s C. s D.s
3.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作简谐振动,设向右为X轴的正方向t=0时,质点在处,且向左运动,如果将位移方程写成,则初相为:
A. B. C. D.
4.如上题,物体在平衡位置下方最大位移处开始向上振动,则初位相为:
A. B. 0 C. D.
5.如上题,若t=0时,x0=0,v0>0,则初相为:
A.0 B. C. D.
6.如上题,当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下开始运动时,则初位相为:
A. B. C. - D.
7.一质点以原点O为平衡位置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 t=0.1s时,x=A; t=0.6s时,
x=-A,其振动周期为:
A.0.5s B.1s C. D.
8.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如图所示。则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A)
(B)
(C)
(D)
9.两个初相相等的波源,分别由A 、B两点向C点无衰减的传播。波长为,AC=则C点处的振动一定:
A. 加强 B.减弱 C.振幅为0 D.无法确定
10.一质点参与两同方向的谐振动,其合振动方程为
一个分振动方程为,另一分振动方程为:
A. B.
C. D.
11.某质点参与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则合振动的振幅为:
A.30cm B.10cm C.29.1cm D.20cm
12.上题中合振动的初相为:
A. 0.5π B.0.05π C. D. 0.388π
13、某质点参与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则合振动的振幅为:
A.2cm B.8cm C.10cm D.30cm
14.已知波动方程,时间单位为秒,当,则波源振动速度v应为:
A. B. C. D.
15.已知波动方程,式中A、B、k、M、为正值恒量,波速为:
A. B. C. D.
16.上题中,则波长为:
A. B. C. D.
17.质点沿y方向作谐振动,振幅为12cm,频率为0.5Hz,在t=0时,位移为-6cm,并向y轴负方向运动。那么原点的谐振动方程为:
A. B.
C. D.
18.上题中,如果由此原点振动所激起的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其波速为4m/s,则波动方程为:
A. B.
C. D.
19.设某列波的波动方程为,在波线上,波速为:
A.100cm/s B.1000cm/s C.100πcm/s D.1000πcm/s
20.两个等幅波的波动方程分别为:
则该两波的波长和应为:
A.=10cm , =20cm B.=2cm , =8cm
C.=10cm , =10cm D.=10cm , =100cm
21.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y=Acos2π(Bx-Ct D),式中A、B、C、D都为正值恒量,则该波波速、波长、波源振动初位相分别为:
A. 、、-2πD B. 、、-2πD
C. 、、2πD D. 、、2πD
22.设某列波的波动方程为,在波线上,x等于一个波长的位移方程为:
A. cm B. cm
C. cm D.cm
23.为了测定某个音叉C的频率,另外选取两个频率已知,而且与它频率接近的音叉A和B,音叉A的频率是800 Hz,B的频率是797 Hz,进行下列的试验:第一步:使音叉A与C同时振动,每秒钟听到声音加强二次;第二步:使音叉B与C同时振动,每秒钟听到声音加强一次。根据这样的结果就可以确定音叉C的频率是
A.3 Hz B. 1 Hz C.802 Hz D. 798 Hz E.796 Hz
第三章 声和超声
1.关于声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波是横波 B. 声波在任何媒质中传播速度不变 C.声波的频率始终在变化 D.在液体和气体媒质中声波是纵波 E.声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具有同样强度的两声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则二媒质中声压(幅)之比为:
(设空气及水的密度和速度分别为(ρA CA 、 ρB CB)
A. B. C. D.
3.声阻为400N·s/m3的空气中有一频率为1000Hz、声压有效值为2×10-3Pa的声波,则此声波的声强为:
A.10-8 W/m2 B.10-9 W/m2 C.10-10 W/m2 D.10-12 W/m2
4. 声强、声强级和响度级的关系是:
A. 声强级大的声音响度级一定大 B. 听阈线上声波声强级都为0dB
C.声强级与声强成正比 D.只有频率1000Hz的声音,其强度级与响度级的数值相等。
5. 第一列声波声强级为45分贝,第二列声波声强级为35分贝 则两声波声强和声压之比分别为:
A.1 和 10 B.10 和 100 C.10 和 D. 和 10
6.同一媒质中,两声波的声强级相差为20dB,则它们的声强之比为:
A. 20:1; B.100:1 C. 2:1; D. 40:1
7.单独一个人说话的声强级为45dB,那么10个人以相同声强45dB同时说话时的声强级为:
A.450dB B. 46 dB C.55dB D.65dB
8.声强级比声强为10-9W/m2的声强级大5dB时,此声的强度为:
A.3.16 W/m2 B. 5×10-9 W/m2
C.3.16×10-9 W/m2 D. 无法确定
9. 声强为10-7W/m2的声波的声强级为:
A.30 B B.70 dB C.50 B D.40 dB E. 50 dB
10. 低语时声强为10—8W/m2,飞机发动机的噪声声强为10—lW/m2,当其频率为1000Hz时,则它们的声强级之差为:
A.10—6dB B.150dB C.110dB D. 70dB
11. 设一架飞机所产生的声强级80dB,那么10架飞机产生的声强级为:
A.800dB B.90dB C. 81dB D.83dB
12. 噪声的声强级120dB,它的声强等于:
A. 10-12W/m2 B. 10-5W/m2 C. 1W/m2 D. 10W/m2
13.两声源分别为1000Hz和100Hz, 声强级都是10分贝,则两者:
A.声压级都是10分贝,响度级都是10 方 B.声压级都是10分贝,响度级不等
C.声压级都是20分贝,响度级都是10 方 D.声压级都是20分贝,响度级不等
E.以上回答都不对
14. 火车以26m/s的速度向你开来,用2KHz的频率鸣笛,则你听到的频率:(声速340m/s)
A. 2165.6 Hz B. 2000 Hz C. 1857.9 Hz D. 1000 Hz
15.某人站在公路旁,一辆汽车鸣喇叭以恒定速度从他身旁疾驶而过。设喇叭的频率为n0 ,汽车由远而近驶近的过程中该人听到的频率为n1,由近驶远的过程中听到的频率为n2 ,则 :
A. n2=n1=n0, B. n1逐步升高,n2逐步降低;
C. n1>n0 , n2<n0 D. n1<n0, n2>n0
16.观察者坐在汽车中驶过一声源,汽车驶近声源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汽车驶离声源时接收到的频率的4/3,如空气中的声速为350m/s,则汽车的速度为:
A.20 m/s B.50 m/s C.100m/s D.340 m/s
17.骑自行车者以20m/s的速度前进,一摩托车以50m/s的速度从后驶来,摩托车鸣喇叭频率为800Hz,如空气中的声速为350m/s,则骑车者听到的喇叭频率为:
A.720 Hz B.800 Hz C. 880 Hz D.933 Hz
18. 银河以3×107m/s的速度远离我们运动,若它发射的光频率为6×1014Hz,我们观测到的频率为:
A.6×1014Hz B.5.455×1014Hz C.9×107Hz D.5455×1014Hz
19. 超声波的频率在:
A.20Hz以下 B.20~20000Hz C.20000Hz以上 D.不能确定
20. 超声波的主要特性:
A. 方向性强 B. 能够被听到 C.在气体和液体中都衰减很快
D.在液体、气体中传播距离远,表现出很强的贯穿能力
21.超声诊断仪有各种类型。反映回波强弱并能显示组织切面结构平面图的称为什么型?
A.A 型 B. B型 C.D型 D.M 型
22.超声波对物质的主要作用有
A.热作用、电离作用、空化作用 B.热作用、机械作用、空化作用
C. 相干作用、电离作用、机械作用 D.热作用、相干作用、机械作用
23.当超声波垂直入射时,若相邻两种组织的声阻为Z1和Z2,则它们之间的强度反射系数是:
A. B. C. D.
第四章 液体的表面现象
1.对于给定液体表面上一段分界线长度是,其表面张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表面张力大小与成正比,力与分界线垂直且指向液体内部
B.表面张力大小与成反比,力与分界线垂直且指向液体内部
C.表面张力大小与成正比,力与分界线垂直且沿液面的切面方向
D.表面张力大小与成反比,力与分界线垂直且指向表面各个方向
E.表面张力与成正比,力与分界线垂直且与液面垂直指向液体外
2. 对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液体总面积除以总的表面张力 B.液体表面所受的张力
C.把—整块液体拉成液膜所作的功 D.增加单位表面面积后所增加的表面能
E.液体横截面上单位长度所受的张力
3.矩形金属线框结有一表面张力系数为α的液膜,有一边是可滑动的,其长为,
如果用力ƒ使可动边匀速且无摩擦地拉开距离Δx,此时液膜的表面能比原来:
A.增加了ƒ B.增加ƒ Δx C.增加了αΔx D.增加了2αΔx
4.图示矩形框架ABCD附一层表面张力系数a=0.02N/m的肥皂液薄膜,CD长为0.1m,
AB可在DD’与CC’,上无磨擦地移动,若在外力作用下匀
速移至A’B’(AA’=0.05m),则肥皂薄膜增加的表面能为
A.1.0 J B.2.0 J C.2.0×10 -4 J
D.4.0×10 -4 J E.1.0×10 -4 J
5.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比肥皂液的大,所以表面张力
A.水的一定大于肥皂液 B. 水的一定小于肥皂液
C.两者一定相等 D. 两者一定不等 E.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6. 将一个半径为 R、表面张力系数为α的球型液珠分散成 8 个半径相同的小液滴需作功
A.p a R2 B.2p a R2 C.4p a R2 D.8p a R2 E.-7p a R2 /2
7.将一肥皂泡从半径为R吹到2R所需的功为:(肥皂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为α) 。
A.3paR2 B.6paR2 C.12paR2 D.24paR2
8.表面活性物质是指
A.表面张力系数较小的液体 B.表面张力系数较大的液体
C.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密切有关的液体 D.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增大的物质
E.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减小的物质
9. 肥皂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为α,有一半径为R的球形肥皂泡,作用在球泡上的附加压强是:
A. 2α/R B. 4α/R C. α/R D. α/2R E. α/4R
*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α,水中半径为R的球形汽泡,作用在液面上的附加压强是:
A. 2α/R B. 4α/R C. α/R D. α/2R E. α/4R
10. 在连通器两端系有大小不同,表面张力系数相同的两个肥皂泡,当打开连通器使两肥皂泡相通后,泡的变化情况是
A.大泡变小,小泡变大 B.大泡变大,小泡变小
C. 两泡变为同样大小 D.不发生变化 E. 两泡都变大
11.一肥皂泡的直径为5cm,表面张力系数a=0.025N/m, 泡内的压强比大气压强PO
A.大2Pa B.小2Pa C.不大也不小 D.大4Pa E. 小4Pa
12.弯曲液面内外的压强大小可以这样判断:
A.液面内的压强必大于液面外的压强 B.凹液面时液面内的压强才大于液面外的压强
C.液面内的压强必小于液面外的压强 D.不管液面的凹凸,曲率中心所在处压强必大
E.以上结论都不对
13. 体积相同的小水滴与小水银滴,放在同一物质表面上:
A. 二者均呈园球状 B.水滴呈半园球状而水银滴呈园球状
C.水滴呈园球状而水银滴呈半园球状
D.二者均呈扁园球状 E.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4.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或下降取决于
A.液体的密度 B.表面张力系数 C.毛细管的半径
D.液体与管壁的性质 E.液面上气体的性质
15. 要使毛细管管中的水面升高,应
A.使水升温 B.水中加入些肥皂 C.减小毛细管的直径
D.将毛细管往水里插深一些 E.将毛细管往上提起一些
16. 将半径分别为R与3R的同种玻璃毛细管插入同—水中,两毛细管中水上升的高度是:
A. 粗管是细管的三倍; B. 两管高度相同
C.细管是粗管的三倍; D.粗管是细管的倍 E.细管是粗管的倍。
17.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毛细管,分别插在水和酒精中,容器中水和酒精液面同高。已知水的表面强力系数比酒精的表面强力系数大3倍多,且水的密度比酒精大1.25倍,(接触角均为0)则
A.酒精中毛细管的液面高 B.水中毛细管的液面高 C.两管的液面一样高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8. 如液体在毛细管中将会上升,则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接触角为: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0与π之间 E.任意角
* (如液体在毛细管中将会下降,怎么样?)
19.把一半径为r的毛细管插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液体上升高度为h,
若接触角为θ,则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为
A. B. C. D. E.
20. 玻璃管的内直径d=2.0×10 –5 m,长L=0.20m,管的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今将开口端垂直缓慢插入水中,使管内外水面一样高(如图),(设大气压强P0=105 Pa,水的表面张力系数α=7.3×10 -2 N/m,水与玻璃的接触角θ=0)如在此过程中温度不变,则插入水面下的那一段玻璃管长度h为:
A、0.175m B、0.025m C、0.186m D、0.014m E、以上结论都不对
21.在一水平流管中,液流中有一气泡
A.液体不流动时气泡左右两边的曲率半径就不相等
B.液体流动时气泡左右两边的曲率半径有时相等,有时不等
C.液体向右流动时气泡左边的曲率半径一定比右边的大
D.液体向右流动时气泡左边的曲率半经一定比右边的小
E. 泡的曲率半径与液体流动无关
22.医务人员从高压氧舱中出来,都必须有适当缓冲时间,否则血管中会出现( )而危及生命。
A.血压过高 B.血压过低 C.表面活性物质
D.不润湿现象 E.气体栓塞现象
第五章 波动光学
1.以下哪个不是电磁波:
A. 可见光 B.声 C. X射线 D.γ射线 E.无线电波
2.下面哪个不是两束相干光必具备的条件:
A. 振动方向一致 B. 频率相同 C. 传播距离相同 D. 位相差恒定
3.在日光下能看到油膜表面有彩色花纹的原因是:
A.油膜干涉 B.油膜发生全反射 C.日光经油膜色散 D.油膜发生漫反射。
4.在吹肥皂泡过程中,看到肥皂泡表面花样颜色改变,是由于下述哪个量的变化引起的?
A.折射率 B.泡内压强 C.薄膜的厚度
D.表面张力系数 E.肥皂泡的半径
5.一束波长为λ的光线垂直投射到一个双缝上,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P点为第一级暗纹的位置,那么由两缝到达P点的光程差为:
A.2λ B.3λ/2 C.λ D. λ/2 E. λ/4
6.用600nm的光线照射一相距为0.3mm的双缝, 在干涉图样中,中央明纹与第二明纹的距离为4mm.则屏与缝的距离为:
A.0.5m B.0.8m, C. 0.75m D.1m E. 1.33m
7.两狭缝相距2mm,离开光屏300cm,用600nm的光照射时,干涉图样明纹间距为:
A. 4.5 mm B. 0.9 mm C. 3.12 mm D. 4.15 mm
8.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到屏上某点P的光程差为7λ时,则P点为干涉条纹的:
A.第七级明纹 B.第七级暗纹 C.第六级明纹 D.第六级暗纹
9.若以氟化镁(n=1.38)作为透镜(n=1.5)的增透膜材料,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为在可见光中心波长550nm处得最佳增透效果,增透膜的最小厚度为:
A.0 B.99.6nm C.327.1nm D.1108.2nm
10.用600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每厘米5000条刻痕的光栅.最多能看到明纹的条数为:
A. 2 B. 3 C.6 D. 7 E.9
11.一束白光垂直地入射到光栅上,如果其中某一光波的第三级明纹与红光(入=6600A)的第二级明条纹相重合,则该光的波长为:
A.3000A B.4400A C.5000A D.6600A E.以上答案均不对
12.一束单色光垂直射到每厘米5000条刻痕的光栅上,所形成的第二级明线与原方向夹角为30°,则该光波的波长为:
A.420nm B.450nm C. 500nm D.560nm E.以上答案均不对
13.在光栅常数d=1.8×10-6m的透射光栅中,第三级光谱可观察到的最长波长是
A.700nm B.600nm C.500nm D.400nm E.以上答案均不对
14.分光计上某光栅用波长为 5893 Å 的钠光垂直照射,零级象的位置为358°17ˊ,一级象的位置为11°55ˊ, 则该光栅每毫米上有多少条刻纹?
A.100 B.200 C.300 D.400
15.在光垂直入射光栅的情况下,某光的三级明纹与700nm光波的二级明纹重合,则该光的波长为:
A.289.1nm B.352.5nm C. 466.7nm D.638.9nm
16.用500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每厘米5000条刻痕的光栅,则第二级明线与原方向夹角为:
A. 15° B. 25° C. 30° D. 45° E. 60°
17.从钠光灯发出的单色光,强度为Io ,照射在一偏振片上,则透过光的强度为:
A.0 B. Io C.Io cosθ D.Io cos2θ E.以上说法均不对
18.强度为I0的自然光依次通过两个偏振化方向成一定角度的起偏器P,检偏器A (如图所示)。从A射出的光强为入射光的八分之一,则 P与A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为:
A. 0° B.30° C. 60° D. 90°
19.上题中,若偏振片P,A 的偏振化方向 成750 角,如图所示(迎着光线)。 强度为I。的自然光从P射入。在两偏振片之间放置浓度为0.15g / cm3。旋光率为 -50°/(dm·g / cm3),厚度为20cm的糖溶液,则从A射出的光强是:
A.0 B. C. D.
20.用偏振化方向夹角为30°的两偏振片看一光源,再用偏振化方向夹角为60°的两偏振片看同一位置的另一光源,观察到的光强度相同,那么此二光源发光强度之比为:
A.3:4 B.4:3 C.1:3 D.2:1 E. 3:2
第六章 几何光学
1.单球面折射公式适用的条件为:
A.物距为正 B.曲线半径为正 C.近轴光线
D.单色光 E.折射率应满足n 2> n1
2.单球面折射成像的条件是
A.近轴光线 B.平行单色光 C.二者都对 D.二者都不对
3. 一半径为R的圆球形透明体,折射率n=2,从无穷远处射来的近轴光线,应聚焦于何处?
A.v = R B.v = 2R C.v = R/2 D.v = -2R E.以上答案均不对
4. 一半径为R的圆球形透明体,折射率n,平行光入射时,汇聚点刚好在球的后背面,则n=?
A.1 B.1.3 C.1.5 D.2
5.如图所示一根长为25 cm,折射率为1.5的透明玻璃棒,一端是平面,另一端是半径为5 cm的凹半球面,空气中有一物放在棒轴线上离平面端10 cm处,则最后像的位置在:
A.在平面中点左边15cm
B.在平面中点右边15cm
C.在凹半球面中点左边7cm
D.在凹半球面中点右边7cm
6.一近视眼患者,远点在眼前2m处,他看远物时应带眼镜的度数为:
A.-0.5屈光度 B.4.5屈光度 C.-5屈光度 D.-4.5屈光度 E.以上均不对。
7.某人近点在眼前0.9 m处,他读书时应戴眼镜的度数为;
A.289度 B.510度 C.-289度 D.-510度
8.戴-150度眼镜的人一定是近视眼,其远点在:
A.1m处 B.0.9m处 C. 1.6m处 D. 66.7cm处 E.以上部不对
9.一位老人看远物时戴一凹透镜,而看近物时需戴一凸透镜。这说明他的眼睛有缺陷。为:
A.远视 B.近视 C.老花 D. 散光且老花 E. 近视且老化
10.一老人看远物时戴一凸透镜,看近物时戴一焦度更大的凸透镜。这说明他的眼睛有缺陷,为:
A.远视 B.远视和老花 C.近视和老花 D.散光 E.色盲
11.放大镜的焦距为5cm,则它的放大率为
A.15倍 B.10倍 C. 2倍 D. 5倍 E. 8倍
12.放大镜的焦度越大,则它的放大率就越:
A. 大 B. 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3.一透镜的焦距为10cm,则它的焦度为
A. 10屈光度 B.1屈光度 C.2屈光度 D.5屈光度 E.3屈光度
14.放大镜的作用是:
A.增加光的亮度 B.增大视角 C.二者都对 D.二者都不对
15.焦度为12屈光度的放大镜,它的角放大率为
A.2.08 B.300 C.2.5 D.3.0 E.5.0
16.一油浸物镜恰能分辨每厘米40000条的一组等距线条,光源为波长4500 Å的蓝光,该显微镜物镜的数值孔径为:
A.1 B.1.098 C.1.107 D.1.250
17.一显微镜的放大率为200,若物镜的放大率为25,则目镜的放大率为
A.175 B.225 C.8 D.5000 E.以上答案均不对
18.人眼可分辨的最小距离为0.1mm,欲观察0.25μm的细节,在下列显微镜中应选用(显微镜光源的波长为600nm )
A.80 (N.A 1.5)×5 B. 80 (N.A 1.5)×4 C.40 (N.A 1.0)×20
D.40 (N.A 0.5)×90 E.80 (N.A 0.8)×5
19.一架显微镜物镜焦距为4mm,目镜焦距为30mm,镜筒长16cm, 那么此显微镜的放大率约为:
A.333 B.382 C. 403 D.833 E.200
20.上题中标本到物镜间的距离为:
A.0.0038m B.0.0048m C.0.002m D.0.00412m E.以上答案均不对
21.一显微镜的放大率为200,若物镜的放大率为24,那么目镜的焦距为
A.2.0cm B.2.5cm C.3.0cm D.3.5cm E.以上均不对
22.欲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应该:
A.增大孔径数,增大入射光波长 B.增大孔径数,减小入射光波长
C.减小孔径数,减小入射光波长 D.减小孔径数,增大入射光波长
E.增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3.在显微镜中使用油浸物镜的目的是:
A.保护镜头防止污染 B.产生单色偏振光 C.增大孔径数
D.提高放大倍数 E.以上说法均不对
24.今用波长为275nm的紫外光作显微照象,所用显微镜的透镜是水晶材料制作的。
若孔径数为0.85,那么显微镜能分辨的最短距离为:
A.197nm B.100nm C.262nm D.324nm E.以上均不对。
25.欲观察0.3μm的细节,显微镜的孔镜数最小应选用(入射光波长为600nm)
A.0.6 B. 0.85 C.1.0 D. 1.22 E.1.5
第七章 激光与X射线
1.受激辐射与自发辐射的区别是:
A. 受激辐射光子的频率取决于两能级之差
B. 出射光子的能量比入射光子的能量增加一倍
C. 出射光强比入射光强增加一倍
D. 出射光子与入射光子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及传播方向都相同
2. 对激光器工作物质的要求是:
A. 必须具有亚稳状态 B. 必须能够实现粒子数反转
C. 必须是二能级系统 D. 其内必须有足够的光子
3.激光器谐振腔的作用,哪一条是错的?
A. 提高光束的单色性 B. 实现工作物质的粒子数反转
C. 获得方向性强的激光束 D. 增加工作物质中的光子数
4.激光与普通光源产生的光线相比,其持点是:( 多选题 )
A. 方向性好 B. 单色性好 C. 相干性好 D. 高亮度 E. 高分辨率
5. 产生激光的条件是:
A.有能形成粒子数反转的工作物质 B.有产生和维持光振荡的谐振腔
C.A、 B二者都对 D.A、 B二者都不对
6. X射线的波长与可见光和γ射线的波长相比较.
A.比可见光波长长 B.与可见光中的紫光波长相等
C.比γ光波长更短 D.比可见光波长更短 E.与γ光波长基本相等
7.产生X射线的必要条件是:
A.加热灯丝 B.要有散热装置 C.要有高压电源
D.要有高速电子流和供电子流轰击的障碍物(“靶”) E.以上答案均不对
8.X射线管的管电压一般为:
A.几十伏 B.几百伏 C.几千伏 D.几千万伏 E.几万至几十万伏
9.用管电流的毫安数表示X射线的辐射强度是因为:
A.管电流毫安数就是打在靶上的高速电子数 B.管电流毫安数就是X射线的总光子数
C.管电流毫安数就是X射线的实际辐射强度 D.X射线的辐射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
E.以上说法均不对
10.X射线的贯穿本领决定于:
A.X射线的强度 B.X射线的硬度 C.照射物质时间的长短 D.靶面积的大小
11.极硬X射线的管电压应为
A.250kV以下 B.250kV以上 C.100~250kV之间 D.5kV以下 E.20kV以下
12. 当管电压高于50kV时,获得的X射线谱是:
A.只有标识光谱 B.只有连续光谱 C. 有吸收光谱
D.一定是连续光谱和标识光谱迭加在一起 E.以上答案都不对
13.连续X光谱中的最短波长(短波极限)与什么因素有关?
A.与管电流有关 B.与靶的材料有关
C. 与靶的面积大小有关 D.只与管电压有关 E.与X光管真空度有关
14.若某X射线管的管电压为20万伏,则极限波长为:
A.6.2Å B.0.062 Å C.1.24 Å D.0.62 Å E.6.2×10-5 Å
15.标识X射线的波长决定于:
A.管电流的强弱 B.管电压的高低 C.阳极靶的材料 D.阳极靶的面积
16.管电压为100kV的X射线光子的最大能量和最短波长分别为Emax,λmin,则
A.Emax=100keV,λmin =0.124 Å B. Emax=100keV,λmin =12.4×10-5 Å
C.Emax=100J,λmin =0.124 Å D.Emax=1.6×10-11J.λmin =0.124 Å
17.当强度为Io的单色平行X射线通过物质时,该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强度I与物质
厚度及物质的吸收系数μ的关系为:
A. B. C. D.)
18.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系数与射线的波长的关系是
A.波长越长,吸收越小 B.波长越短,吸收越小
C.与波长无关 D.与波长成正比 E.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
19. 物质对一定波长的X射线的吸收系数与物质的原子序数Z的关系是
A.与Z成正比 B.与Z成反比 C.与Z3成正比
D. 与Z4成正比 E. 与Z5成正比
20.管电压确定后,调节X射线强度的主要方法是:
A. 调节管电流 B. 调节管电压
C.调节散热装置 D.调节辐射时间
21.X射线的强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 多选题 )
A .灯丝温度(管电流大小) B. 管电压的高低
C.靶的材料 D. 靶的面积的大小 E.辐射时间
22.X射线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有那些? ( 多选题 )
A.光电效应 B.电离作用 C.生成电子对 D.散射效应 E.光化学作用
医用物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流体力学
1、C * D | 2、D | 3、A | 4、C | 5、B |
6、E | 7、C | 8、A、C、D | 9、D | 10、E |
11、C | 12、B | 13、B | 14、E *C *B | 15、B *A |
16、B、C | 17、B | 18、A、C | 19、D | 20、B |
21、D | 22、E | 23、D | 24、A | 25、C |
26、A | 27、A | 28、D | 29、B | 30、C |
31、B | 32、B |
第二章 振动和波
1、C | 2、D | 3、A | 4、D | 5、C |
6、B | 7、C | 8、D | 9、D | 10、A |
11、C | 12、D | 13、C | 14、D | 15、D |
16、B | 17、C | 18、C | 19、D | 20、D |
21、B | 22、A | 23、D |
第三章 声与超声
1、D | 2、B | 3、B | 4、D | 5、C |
6、B | 7、C | 8、C | 9、C | 10、D |
11、B | 12、C | 13、C | 14、A | 15、C |
16、B | 17、C | 18、B | 19、C | 20、A |
21、B | 22、B | 23、C |
第四章 液体表面现象
1、C | 2、D | 3、D | 4、C | 5、E |
6、C | 7、D | 8、E | 9、B *A | 10、B |
11、D | 12、D | 13、E | 14、D | 15、C |
16、C | 17、B | 18、A(C) | 19、A | 20、B |
21、C | 22、E |
第五章 波动光学
1、B | 2、C | 3、A | 4、C | 5、D |
6、D | 7、B | 8、A | 9、B | 10、D |
11、B | 12、C | 13、B | 14、D | 15、C |
16、C | 17、E | 18、C | 19、A | 20、C |
第六章 几何光学
1、C | 2、A | 3、B | 4、D | 5、C |
6、A | 7、A | 8、D | 9、E | 10、B |
11、D | 12、A | 13、A | 14、B | 15、D |
16、B | 17、C | 18、A | 19、A | 20、B |
21、C | 22、B | 23、C | 24、A | 25、D |
第七章激光与X射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