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物理小测验满分150考了110 ,年级排170名。拿到题后,所有的错题再做一遍都能做对,问我是怎么回事,如何能下次“考好”?这事我大概清楚是怎么回事,但不方便明说,或者直接说出原因很有可能不被孩子接受。我姑娘不属于低分学生,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我直接说她哪有问题,她总是抵触。我们都希望孩子谦虚谨慎,但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旦谦虚谨慎,很有可能已经失去学习理科最需要的“自信”,这个丢了要比骄傲自满更可怕,会直接导致不想学物理。所以,宁可孩子有一种盲目的自信,也不要让孩子过早谦虚谨慎,宁可她比很多谦虚谨慎的孩子分低些,也要保护好她的自信。斗志是进步的最大动力。
我先讲妈妈前段时间做那十五个抽屉的故事。那些小抽屉比较琐碎,尺寸小且多,对误差要求很高,平时误差三五毫米没关系,但这里误差一毫米可能就装不上去。第一批五个抽屉,做好后都没装上去,拆下来重做。老木匠出现这问题,主要原因是对误差控制准备不足。就像孩子们的考试一样,题简单时,思路上稍有失误不会影响最后的对错,因为没有考得那么细;一旦题目难的时候,考的都是细节,任何一个小误差都会让结果谬以千里。第二批做的能装上去,但是发现有几个面板都不正,抽屉一边能关上一边关不上,这次拆下来却不知道如何修改。抽屉的每块板子都非常标准,误差极小,但钉在一起却装不进去?难道柜体有问题?这就像姑娘明明觉得自己每一步都是对的,就是最后做错了,不得分。思考再三,发现是抽屉的对角线有不相等,抽屉不是矩形,而是平行四边形。姑娘笑了,发现和她的经历非常吻合,她也很想找到类似妈妈“对角线”的原因。只是姑娘以往总觉得是自己只是临场疏忽,或者是老师批卷的问题,自己没什么错。但考场如战场,我们任何推辞狡辩都是苍白的,错就是说明自己有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是我们认识不到的,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却恰恰是提高能力的好机会。
妈妈的第三批五个抽屉放慢了速度,用了大约两倍的时间,终于一次成功。由于没有重做、改错,反而总时间上节约了很多。而且做的时候吸取了前两次经验教训,尺寸控制严格,对角线校准到位。我也想到每次赶时间的时候特别容易出错,我最大的弱点是毫米和厘米把控很准,但十厘米单位上容易疏漏,所以1375毫米的板子,一旦匆忙了,就容易裁成1275,整整差了十厘米。每次裁好往上装的时候发现差了一大截,心里立刻醒悟又是“十厘米”。这在我们做题时也是常见问题:平时时间很充足,边做边检查,很少出错;考试时时间紧张,一赶速度就漏洞百出,尤其是自己的习惯性错误。也好比打乒乓球,两个高手分别和一个新手打球,扣球成功率都很高,看不出谁水平更高;一旦他俩对决,总能显示出一个人扣球成功率偏低。因为总有一个人更为熟练,平时练习得更多,比赛时应对的时间更充足。
我讲完了,估计姑娘那么聪明,一定误出很多道理,慢慢找自己的问题。果然第二天就拿出题问我。有一道是她根本没搞清楚物理过程、物理原理。“斜面上两个用弹簧拉紧的静止木块,弹簧最大压缩量是多少?”这个问题得用一次分解,一次合成,关键是要搞清楚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两个摩擦力的合成。姑娘没想到这一步,只是按普通情况、单一方向摩擦力考虑,所以每一步都是对的,但结果就是一分不得。更重要的是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就好比抽屉的对角线问题。我给讲了两遍她还没听懂,还和我急了起来。这让我十分怀疑姑娘的物理水平——我不敢表现出惊讶,只好说“可能是爸爸搞错了。”我嘴上很宽松忍让,心里却很着急。幸好第二天姑娘就说她彻底搞明白了,原来真是自己理解错了!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下,孩子的问题果然只有自己才能误懂,别人再着急也没用。高中的知识大多是这样的,孩子没有一个完整的领悟过程,可能知识永远也学不会。所以就造成了越补课的孩子成绩越差的现象。因此我鼓励很多孩子,难题不要等老师讲,高中老师几乎都不讲难题,不是老师不负责,也不是老师等着给学生补课,而是讲了也白讲,孩子听不懂,而且很有可能失去自己领悟的时间。当然,父母希望能给孩子讲懂,追着给孩子讲题也是人之常情。但最终还得是孩子自己的领悟起绝对作用。孩子上课想,下课想,走路想,最终想明白了。为此我特意夸了姑娘,能好几天把这道题装在心里,像牛吃草一样反复消化,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进步的动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道是“系牛二”的问题,把牛二用在整体法中。但她理解有误,惯性系中整体加速度等于单个物体的加速度,非惯性系中是需要加减合成的。姑娘只记住了一种情况,所以有时能做对,有时做不对,还非说她的方法用得没错,错在老师讲错了。又是我的一顿忍让之后,姑娘才算自己领悟到,原来又双叒叕是自己搞错了。高中学习就是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凡是错题丢分处都是自己的缺点所在,搞清楚这个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提高那该死的成绩。
2024-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