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要点诠释: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
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要点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源的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另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主要音色不同。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要点诠释:
关于乐音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 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要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由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且强度过大的声音,称为噪声。如:家庭装修时电钻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甚至对人体有害的声音,也称为噪声。
2.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 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危害:①>90dB,会破坏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②>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③>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噪声的控制:
(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要点诠释:
(1)噪声的来源:①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②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③社会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的喧哗声;④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噪声往往只能减弱,而不是完全的消除,因为在一些生产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噪声的。
要点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要点诠释:
声和声音,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声音的概念相对较窄,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在声的利用这一节中了解声音、超声、次声的应用。
《物态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
要点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 物质的三种状态:
(1)固态:像铁钉、冰块这类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液态:像水和牛奶这类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
(3)气态:像空气这类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3.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
(1)通常说的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
(2)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 | 形状 | 体积 |
固态 | 有一定形状 | 有一定体积 |
液态 | 没有固定形状 | 有一定体积 |
气态 | 没有固定形状 | 没有一定体积 |
(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
(4)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2.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3. 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4.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2)液体表面积大小(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5. 沸腾:(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6. 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诠释:
(1)液体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不同物质蒸发快慢不同,如:酒精蒸发比水蒸发快。
要点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要放热。
3.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5.晶体熔化(或凝固)的条件:(1)达到熔点(或凝固点)(2)继续吸热(或放热)。
要点诠释: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要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要点诠释:
(1)六种物态变化:
(2)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凝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都没有经过液态。
要点五、水循环
1.然界中的水循环: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这样水在自然界中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2.珍贵的水资源: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水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①生活用水;②农业用水;③工业用水;④水上航运;⑤水产养殖;⑥水力发电,三峡工程。
3.保护水资源:
①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②农业喷灌,节约用水。
③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各种污染。
④ 海水淡化。
要点诠释:
(1)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2)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光现象》全章复习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光的色散
1、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色散:太阳光可以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4、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要点诠释:
1、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也可以混合成白光。
3、光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光能。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
要点二、看不见的光
1、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2、红外线:色散光带红光外侧存在能使物体发热的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红外线。
3、紫外线:太阳光色散光带紫光外侧。
要点诠释:
1、红外线的应用: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2、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光。
要点三、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458×108m/s,计算中取C=3×108m/s。(在水中速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km。
要点诠释:
1、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2、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08×1012km。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激光束引导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排队看齐、影子、小孔成像等。
要点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来整理仪容,矫正舞姿,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
(2)利用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
(3)两块平面镜可组成简易的潜望镜;
(4)光污染。
要点诠释: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要点五、光的反射
1、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镜面反射:当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仍是平行光,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
4、漫反射:平行光照到由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就会杂乱无章地射向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
5、球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要点诠释:
1、当光线垂直入射时,光沿原路返回。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折射 透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基本概念:
①入射光线:照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光线AO
②折射光线:光进入另一种介质被折射后的光线OB
③法线:过入射点且垂直于分界面的直线
④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⑤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折射的特点: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垂直于介质表面的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要点诠释:
1、光的折射现象:(1)筷子“弯折”;(2)池水变浅;(3)海市蜃楼。
2、光在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发生折射以外,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还发生了反射。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在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要点二、凸透镜和凹透镜
1、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焦点。平行光经过凹透镜会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
凹透镜
6、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透镜。
要点诠释:
1、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2、放在凸透镜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发散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之后变成平行光束,幻灯机、投影仪、舞台上的追光灯等仪器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3、凹透镜的虚焦点,“虚”表示该点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而是逆着凹透镜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
4、会聚和发散的奥秘:光经过三棱镜后向较厚的一端偏折(图甲)。把三棱镜按两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图甲、图乙),平行光通过它们后,出射光线出现会聚和发散两种不同的情况。
要点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的位置 | 像的位置 | 像的性质 | 应用举例 | ||
凸 透镜 | u=∞ (平行光) | v=f | 像与物异侧 | 成一点 | 测定焦距 |
u>2f | 2f>v>f | 缩小、倒立、实像 | 照相机,眼睛 | ||
u=2f | v=2f | 等大、倒立、实像 | |||
2f>u>f | v>2f | 放大、倒立、实像 | 幻灯,电影机 | ||
u=f | v=∞ | 同侧 | 不成像 | 探照灯的透镜 | |
u<f | v>f | 放大、正立、虚像 | 放大镜 | ||
凹透镜 | 物在镜前任意处 | v<U | 同侧 | 缩小、正立、虚像 |
2、口诀记忆: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3、凸透镜成像应用:
(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点诠释: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的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像叫虚像。(2)成像性质上的区别:实像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收到。
要点四、凸透镜成像作图
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图甲;
(2)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乙;
(3)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如图丙。
2.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图甲;
(2)射向凹透镜的光线如果其延长线通过虚焦点,则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乙;
(3)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丙。
要点五、视力的矫正
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成因: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3、矫正:佩戴合适的凹透镜
4、远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5、成因: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后面。
6、矫正:佩戴合适的凸透镜
要点诠释:
1、近视眼是因为眼睛调节能力减弱或是眼球前后过长造成的,近视眼应选用适当度数的近视镜片进行矫正,近视眼镜是由凹透镜制成的。
2、矫正远视眼,增强对光的折射作用。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如图所示。
要点六、望远镜
1、作用: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2、伽利略望远:由一个凹透镜(目镜)和一个凸透镜(物镜)组成。
3、开普勒望远镜:
(1)构造: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
(2)成像原理:由于从天体上各点射到物镜上的光可以看作是平行光,经物镜折射后,在物镜焦点外很近的地方,得到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重合在—起,所以天体通过物镜所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对目镜来说是物体,它经目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4、反射式望远镜:
(1)构造:物镜是凹面镜,目镜是凸透镜组成,
(2)成像原理:物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度角的反射镜,使经物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度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
要点诠释:
1、能看清楚物体“视角”非常重要。远处的物体对我们眼睛的视角较小,所以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望远镜的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增大视角这样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了。
2、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越大,来自远处的物体的光射到物镜上的就越多,经物镜会聚后所成的像就越亮。这对于观察天空中的暗星非常重要。
要点七、显微镜
1、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短;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长,两镜间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
2、成像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后,在目镜的焦点以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实像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图所示:
要点诠释:
对于显微镜,要理解它的结构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它两次成像,一次成实像一次成虚像,放大倍数等于两次放大倍数之积。
《物体的运动》全章复习
【要点梳理】
要点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米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2)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2.测量工具:
(1)刻度尺(最常用);
(2)精密仪器: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2)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3)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的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4)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数、估计数和单位。
要点诠释:
特殊方法测量长度:(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从地图上估测两地间公路或铁路的里程:取一根细金属丝(也可用棉线),把它放在地图上,使它的弯曲情况和地图上两地间公路线的弯曲情况吻合,然后截取这段金属丝,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两地间公路的里程。(2)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如测细铜丝的直径:取一段细铜丝,将它在一根粗细均匀的铅笔上密绕n匝,用刻度尺测出绕有铜丝的那一段铅笔的长度L,则此细铜丝的直径为L/n。
要点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 分(min) 毫秒(m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1s=1000ms。
2.时间的测量工具
(1)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停表来计时,停表与普通表不同之处: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指针是在不停地走动,而停表指针可走可停,在使用停表之前要观察一下秒针的走动情况,使用停表先按动启动按钮,停表开始计时,再按停止按钮停表即停止,显示时间间隔。
(2)古时有日晷、沙漏、水钟等。近代有机械钟、石英钟,现在有电子表、光电计时器。要点三、误差和错误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原理、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所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可以通过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我们实验室做实验时采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2.错误: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错误是不该发生的,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便可以避免;错误不叫误差,误差也不是错误。
要点四、运动的相对性
1、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在舱外工作的宇航员,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以宇航员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相对静止;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和宇航员是运动的,以飞船和宇航员为参照物,地球是运动的——相对运动。
要点诠释:
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往往不同。如:行驶的火车上,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或房屋、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人们如果在运动的物体中描述物体的运动,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点五、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s——路程单位米(m),t——时间单位秒(s),v——速度单位米每秒(m/s)。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单位换算:1m/s=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要点诠释: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2、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
(1)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2)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速度,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要点六、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要点诠释: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知道了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