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运动合成与分解之后,为检验学生对物体做曲线运动条件是否能熟练应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如下一习题:
物体在直角坐标系xOy所在的平面内由O点开始运动,其沿坐标轴方向的两个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对该物体运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在0~3 s内做直线运动 B.物体在3~4 s内做直线运动
C.物体在3~4 s内做曲线运动 D.物体在0~3 s内做变加速运动
几乎全班同学都认为0-3秒内物体做曲线运动,大部分同学认为3-4秒内也是曲线运动,小部分同学认为3-4秒内物体做直线运动。零星几个人不知怎么解答这个习题。为了检测这几个不会的同学问题在何处?于是追问他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些人中几乎都能答出“物体的速度与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分为零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三种类型,所谓的零学习就是学习完一部分知识后一点记忆的痕迹都没有,例如不知道判断曲线运动的知识点是“物体的速度与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机械学习是几乎能够记住所学习的知识,即“物体的速度与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不能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意义学习是能够用到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简单说,没有记住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学习就是零学习;能够记住曲线运动的条件但是不会解答这个题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能够应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来推理判断出物体在0-3秒内做曲线运动,3-4秒内做直线运动的学习就是意义学习。
为了检验答3-4秒内做直线运动的人是记住答案还是真正会应用,于是让他们把物体在3-4秒内做直线运动道理给大家分析一下。令我惊讶的是很少有几个人回答十分完美,仔细询问才知他们是记住答案了!在教学中,学生不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会,就是我常说的“能力泡沫”。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这些能力中的“泡沫”挤破。常见到某些同学平日作业完成的很好,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上不来;还有一部分人平日考试成绩不错,每到大考就一塌糊涂,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小考王,大考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部分人作业时不认真思考,为了完成作业而去网搜作业答案,还有一部分人平日大量刷题把答案记住了,也有人在补课是学了很多所谓的“巧法“解题。小考时命题者基本是试题组合成卷,大量刷题者就能得到高分,但大型考试时试题大都是原创或者原题改编的试题,因此平日靠刷题得分的人就原形毕露了。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贪多求快,一定要把基础夯实了,即深入理解核心概念与核心规律。通过新的情境来检验学生对核心概念与核心规律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尽可能不用高考原题尤其是选择题作为例题和巩固基础知识的习题,最好能够把高考题的选项改变成设问,或者是根据学生现场回答的实际情况再追加新的问题进行检测反馈。课后习题更要精心安排设计,按照建构知识体系的顺序合理布置课后习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曲线运动条件这个知识点,我带着学生们分析在3秒末这个时刻速度方向与接下来合外力的方向,最后同学们明白了在接下来的3-4内的时间里速度与合外力是共线的,所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我们常说学生物理思维不好,就是学生不能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某些人遇到物理问题时凭借直观感觉来解答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的假设、分析、判断、推理,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而不能用某些二级结论或者“巧法”来快速解答问题。
但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方法养成了用物理思维解题以后,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本题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即从4秒末开始现分析4到3秒之间的运动特点,再分析3到0秒之间的运动特点。由于4秒末速度为零,4到3秒内物体沿着x轴与y轴方向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4到3秒内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到了3秒这个时刻,物体在x轴方向不受力,只有y轴方向上受力,所以这个时刻速度与合力一定不能共线,因此3到0秒内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
在教学中对于基本方法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不建议用“巧法”解答问题,这样容易让学生解题能力存在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