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长春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2024年长春市中考语文、物理、化学试题评析——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评析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坚持价值导向、目标导向、素养导向相统一,在保持试卷结构、试题难度及能力点考查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选材多元,将育人润心落在细处
试题彰显以文育人的学科优势,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选材立意中,引导青少年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试题材料分别选取《朱光潜人生九论》关于“求知”精神语段、李渔《闲情偶寄》片段、叶圣陶《苏州园林》选段、宗白华《美学散步》选段、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冯骥才《杨家埠的画儿》,还选取《鱼我所欲也》《水浒传》《骆驼祥子》《春望》等文质兼美的名篇名著。文本体裁多样,覆盖面广,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德修养、思想情感、审美鉴赏等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培根固本、育人润心、养德修身、丰富底蕴的作用。
写作考查方面,设题立意均鼓励考生以积极、阳光的态度去感知生活、思考人生、回报社会。命题作文“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考生在寻找“好消息”,发现“好消息”,传递“好消息”,再创“好消息”等思维活动中汲取喜悦、美好、成功、自信等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材料作文以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及“两弹一星”精神为话题材料,“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其贡献和精神是社会先进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设题意在鼓励考生由此及彼,增强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感,树立理性的成长观,将青春同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书写壮美的青春诗篇。
二、依标命题,将实践运用练到实处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在学科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综合运用、迁移、创新等能力。
如23题“综合实践”,共设4道小题。依次考查在理解名家名言文化内涵基础上规范、端正、整洁书写常用汉字的能力;考查借助写作知识帮同伴解决写作无话可说问题的能力;考查通过阅读、观察、获取、整合图文中有价值信息给同伴以饮食建议,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考查围绕指定话题条理清晰地展开书面表达,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多维考查,将学科素养引向深处
试题坚持素养导向,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聚焦语言运用,考查考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积累与运用1~4题中,考查考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词语意思的能力;如第5题名篇名句默写和第15题选择诗句补充材料,设置合理情境,考查考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词句和段落,规范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聚焦思维能力,检验考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如课外文言文阅读第11题及名著阅读第22题,考查考生运用文学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让考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联系,培养考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聚焦审美创造,引领考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如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题,让考生在涵咏比较中体味孟子语言的特色与魅力;如现代文阅读第18题,让考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考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聚焦文化自信,引导考生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如现代文阅读第15、17、19题,要求考生概括民间艺术特点、感悟民间艺人精神、体会作者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情感等。题目设置意在让考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定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的信心。
四、守正创新,将评价改革引向高处
试题稳中求变,努力尝试命题创新,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将评价改革引向更高一个层级。
创设真实情境,建立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如第5题“名篇名句默写”,减少机械的识记类知识的考查,而是将考生置身于毕业分别的真实情境中,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的能力。再如,综合实践板块,创设了给即将初三的小明同学分享经验、送鼓励的情境,贴近考生日常生活。
关注高阶思维,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如现代文阅读(一)首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其中第14题,让考生综合阅读材料,说明中国园林建筑是如何实现“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的,试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筛选、整合、概括、分析等能力,调动了考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再如,综合实践第(3)问,图文转换,根据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提出两条饮食建议,既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培养了考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这些创新的实践,都实现了对考生知识与能力转换的考查。
五、引导教学,将教学评融为一处
试题持续强化教考衔接,以考促教,充分发挥试题对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推动教学改革与实践朝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健康发展,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例如,课内文言文阅读的第7、8题,其中第7题依据八(上)语文教材《孟子》三章课后练习的第三题设题,而第8题则出自九(下)语文教材《鱼我所欲也》课后的原题。又如在非连续文本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出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名著阅读第22题引用必读书目《经典常谈》中对杜甫诗的评价,所给材料《春望》同样是初中教材内容。以上语料和设题不仅源于教材,还适当进行了拓展延伸,考查内容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有据可循,而且也能考查出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对语文教学来说,可以引导教师关注教材,回归教材,不脱离教材,让教、学、评真正实现一体化。
总之,2024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是一套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守正创新中优选内容、优化题型、极具文化意蕴的试卷,鲜明地展示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试题评析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发挥考查学生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水平。试题内容丰富,考查全面,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试卷注重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特别关注综合题、探究题等题型在考查核心素养方面的功能。
试题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反映了物理学科的本质。首先,试题情境创设自然、真实、科学,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稳定正常发挥。其次,试题难度适中,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适当,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比例合理。分别从课程内容、试题情境、知识应用等不同角度设置试题难度,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设置合理。
一、注重基础考查,关注核心素养
1.依标命题,知识考查全面
试卷的命题范围覆盖了课程标准中的全部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和不低于80%的三级主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情况,部分试题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能从崭新的角度设问,使试题的立意有较深的延展性。试卷中第2题、第4题的文字素材均来源于教材,试题的情境为大多数学生所熟悉,对不同群体学生作答的公平性无影响。
2.知行合一,强化学以致用
第3题导游讲解时使用的扩音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第4题系安全带可以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第5题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看到的是倒立的像;第7题家用电器开关的外壳通常用塑料制作,是利用了塑料的绝缘性;第9题以近年来兴起的电动汽车为背景,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理解生活实际中的高新技术,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第10题以“手撕钢”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体会物理学对人类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注重命题导向,坚持立德树人
1.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育人功能
第8题,我国《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南方独轮推车,所选素材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13题中的生物航煤是以动植物油脂、餐饮废油等为原料生产的航空燃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又一重大科技突破,以此为背景考查能量转化和转移,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科教学
试卷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了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切实提升实验能力。
试卷中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题5道、综合性探究题2道、共35分,占总分50%。此类试题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从身边的实例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科学思维体系。
3.坚持创新导向,培养时代新人
第10题以我国研发团队经过1000多天的日夜奋战,生产出世界上最薄的“手撕钢”——厚度只有0.015mm,被誉为“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为背景,鼓励学生关注新时代我国重大科技发展成果,强调物理学基本知识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第12题,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月背取土,以嫦娥六号开启人类首次从月背采样之旅为情境,展示我国航天领域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三、注重情境创设,渗透跨学科实践
试卷文字精炼、疏密得当、布局合理、节奏感强。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如11题长春的莲花岛基地。
第20题是科技小组基于生活实际,设计湿、温度报警触发电路,要求学生耐心细致读懂题干,精准提取信息,建立题干中多个变量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将物理思维与数学知识融合。同时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题评析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命制的基本思路为: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命制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学科本质特征,强调素养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加强教考衔接、引导依标教学,充分发挥中考的评价和教学导向功能。
本试题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 素养立意,把握育人导向,关注“问题情境”选择
试题大部分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情境,以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立足科学素养、注重阅读能力、加大开放探究,注重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逻辑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经历完整的项目式学习,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现了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引导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民族自信、更加积极的信仰态度、更加灵活的方式方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体现了积极的育人导向,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1.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试题追寻中华优秀文化的根脉,通过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试卷第1~3题,以青铜圆鼎为情境,以青铜器冶炼过程、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法为背景,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第13题以茶学专著《茶经》为背景,第14题以古汉字的重要价值为素材,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2.展现现代科研成果,激发爱国情怀
试题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多项研究成果作为情境素材。如试卷第6~9题,选择了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与空间站对接这一国际重大事件作为情境;如第10题,选择了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作为情境;如第11题、12题,选择了我国天津大学焦魁教授近期在提高氢燃料电池性能的最新突破性进展作为情境。这些情境充分展现了我国化学工作者在航空航天、化工生产、新型电池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突显了命题的价值导向。
3.凸显化学实践应用,体现学科价值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真实的、生动的、有趣的且富有启迪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化学创造生活的认同感。
如试卷第9、13、17、18题,以生活中常见的钙片、茶叶、铁钉、自热食品发热包等常见物质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常见问题,感受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又如第5、12、14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新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 稳中求变,立足课堂教学,彰显“以评促教”功能
为加强教考衔接,有效落实依标教学、依标命题,向命题素养立意平稳过渡。试卷调整了部分试题的考点及分值分布,增加了一个3分和三个2分的非选择题,通过引入这种不稳定性结构的试题模式,引导初中化学教学回归教学本质、回归教育规律,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1.命题严格依标,引导课堂教学
试卷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命制,课程内容覆盖率达94%,旨在引导初中化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如试卷第4、13、15、17题,均以课标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和教材教师演示实验为素材,考查基础实验操作、装置选择、现象观察、实验记录与实验分析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也从侧面考查了学校教师是否依标教学。整张试卷实验相关试题分值共计24分,占总分值的48%,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初中化学教学严格依标教学,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了中考的教学指导功能。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讲透、学懂课程主干内容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2.考查必备知识,体现素养立意
根据内容特点,化学学科必备知识可分为化学语言与概念、实验原理与方法、反应变化与规律、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转化与应用等几个方面。为体现中考化学命题由“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平稳过渡的要求,本年度化学试卷延续了以往试题对必备知识考查的要求和形式。通过第1、2、3、4、7、8、9、11、12、13、14、15、16等题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兼顾了试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引导关注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
3.创新呈现方式,助力“双减”落实
中考化学试题的呈现方式有所创新,考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图形、表格等信息,深度挖掘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和原理。
如试卷第10题,考查内容为溶液、溶解度相关知识。在不超标、不碰线、不降低思维含量的前提下,将此类试题由往年的非选择题前置变为选择题,并适度降低难度,以符合教育部负面清单相关要求,引导了这类题型未来的改革方向,并希望通过中考的教学引领功能,减轻学生在此类试题上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如第13题、14题考查内容为学生熟悉的水的净化和燃烧相关知识,试题以陆羽《茶经》及古汉字为情境,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感悟化学使生活更美好。
三 开放创新,关注学科本质,强化“学习进阶”导向
为强化“学习进阶”,同时也为了深度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及学生的学科思维水平,试卷增强了试题整体的开放性。如第12、14、17、18题中通过设置多分值的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深入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及素养水平。
如第17题以教材中的“探究铁锈蚀条件”演示实验为背景,在演示实验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试题注重考查了实验原理的分析及实验设计的评价,对学生灵活应变、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又如第18题,以学生经常接触的自热食品发热包为试题情境,试题设问形式灵活多变,学生需要通过成本核算、物质性质分析、图像数据分析等不同视角,综合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分值非选择题的引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再结合深度思考做出判断,最后通过逻辑缜密地表达方式呈现于卷面之上。借此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长春市中考化学试题严格依据新版课程标准进行命制,坚持素养导向,以实际问题解决为测试任务,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学科素养为测试宗旨,全面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有利于立德树人,有利于服务选才,有利于引导教学。
来源:长春教育发布
监制:李亚东
李开宇
审核:苑广鸿
责编:廉兴连
编辑:陆鹤天
设计:毕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