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物理试卷亮点(物理试卷分析初二学生)

学生物理试卷亮点(物理试卷分析初二学生)

首页物理更新时间:2024-07-25 12:40:22

​一、题外的话

考试院还没有公布高考卷,先把高考卷评析大大方方地宣传了出来。有一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感觉。

事实上,号主猜测: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官方给的试卷评析,而更为看重的是试卷本身及官方给的参考答案。近日观察也说明这一点:试卷评析传播转发量远没有试卷本身传播转发量大。

“大明论教”作为自媒体,同样紧扣社会关注点,获得网传试卷后先转载了试卷。

22年高考全国理综物理卷网传扫描版

然而,“大明论教”是偏专业性的自媒体,号主认为,以研究性眼观来看试卷更有意义。为此,参与试卷评析交流,自然是有价值的。那么,就来看一看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考试院是怎样评析22年高考理综物理卷吧:

权威发布 |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阅读上面评析,号主认为,最大的亮点是:

“全国甲卷第24题、第25题、全国乙卷第18题也均以实验为背景,进一步凸现物理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高中开足开好实验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非填空题,即选择题、计算题中命制以​“以实验为背景” 的试题,​这是开先河之事;而且开宗明义地指出:​“进一步凸现物理实验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高中开足开好实验课,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那么,今年号主就从甲卷25题开始“高考真题一题一评”。

​二、原题展现

光点式检流计是一种可以测量微小电流的仪器,其简化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中A为轻质绝缘弹簧,C为位于纸面上的线圈,虚线框内有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M为置于平台上的轻质小平面反射镜,轻质刚性细杆D的一端与M固连且与镜面垂直、另一端与弹簧下端相连,PQ为圆弧形的、带有均匀刻度的透明读数条,PQ的圆心位于M的中心。使用前需调零:使线圈内没有电流通过时,M竖直且与纸面垂直,入射细光束沿水平方向经PQ上的点射到M上后沿原路反射。线圈通入电流后弹簧长度改变,使M发生倾斜,入射光束在M上的入射点仍近似处于PQ的圆心,通过读取反射光射到PQ上的位置,可以测得电流的大小。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圈C的匝数为N 、沿水平方向的长度为l,细杆D的长度为d圆弧PQ的半径为r、 r>>d,d远大于弹簧长度改变量的绝对值。

(1)若在线圈中通入的微小电流为I,求平衡后弹簧长度改变量的绝对值Δx及PQ上反射光点与0点间的弧长s。

(2)某同学用此装置测一微小电流,测量前未调零,将电流通入线圈后,PQ上反射光点出现在O点上方,与0点间的弧长为s1: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只将该电流反向接入,则反射光点出现在点下方,与0点间的弧长为s2,求待测电流的大小。

​三、号主解析

从逻辑严密性角度而言,上面解析是不够严密的,主要在⑨(11)两式,此两式右边分子部分运算符号应该分别写成“加减”和“减加”。作为计算题,命题人事实上在命制第二小问时做了技术性处理,以此调整了试卷难度;当然,如此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就降低了探究性。

事实上,可以建立弧形刻度尺(坐标系,零刻度(原点)在O点,±刻度(坐标值)对称分布于O点上下,那么(15)式括号应该写成|s1—s2|。显然,如此结论更具一般性,普遍性。

​四、题源分析

本题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教材中多次呈现的“光路放大法”。

溯源1 必修一中的微小形变的放大观察。

溯源2 卡文迪许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实验。

号主观察,这两个实验多半是动画实验或者是视频实验,最勤奋的物理教师或许也只是开展了演示实验,大概没有教师把这两个实验开展为定量探究性实验吧。

也就是说,以上两个实验仅仅是定性观察实验。熟悉这两个实验的师生,估计不会太高兴,因为他们很可能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即也。

从定量探究角度而言,真正对解决本题有作用的课程资源,恐怕在下面两个地方:

溯源3 单摆模型之理论探究

溯源4 双缝干涉实验理论探究

这两个地方,就微角近似处理做了明确说明,习惯于严格定量计算的考生(估计大部分考生在严格定量计算方面具有顽固的思维定势),做本题恐怕会产生严重的思维定势。

​五、两点正评

做完此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考试院对本题的评析可谓“十分精准”。下面号主就两点趋势做一定评判,以期获得一些教学启示。

① 科学探究由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组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科学思维教学

​2017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就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其中“科学探究”一词,代替了早期各路神仙提出的“实验探究”。

事实上,不管什么性质的实验(探究性、验证性、测量性),都兼具思维性、探究性和操作性特点,其中思维性是首要因素,也是最具创造性、创新性和批判性之处。

邢红军教授撰文指出,以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为分水岭,之前科学研究是实验归纳在先,理论建构在后,之后的科学研究是理论建构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相比较而言,前者更显偶然性、无意识性、盲目性;后者更显能动性、有意识性、计划性。可见,后者是科学研究潮流,更有前瞻性。

尽管高中物理以经典物理为主要知识载体,但是引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之旅,未必就要​重演​历史,而应该立足未来,基于当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符合当代学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总之,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都不可或缺,也不能偏废。

②​ 教材中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原始物理问题,重视基于教材的深度教学活动

原始物理问题理论是邢红军教授提出的本土化理论,已经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邢红军教授研究团队,及其追随者试图把这一理论引进教材、引入高考、引入教学。

号主认为,教材中的知识,本身就是良好的原始物理问题——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究过程,就是原始物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

正如邢红军教授多次撰文指出,问题提出与解决过程兼具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两种思维活动。也正是这个原因,原始物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过程,思维灵敏的,不一定逻辑严密;逻辑严密的,不一定思维敏捷。单纯地以逻辑是否严密,或者单纯地以思维是否敏捷来评判未来人才,或许都有失公允,都会埋没人才。

鉴于上面思考,号主认为,从培养国家人才视角而言,原始物理问题理论指导平常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从人才选拔视角而言,原始物理问题理论未必有效,确切地说,随着“新内卷”的出现,原始物理问题在人才评价方面依然会失灵、失效。

号主认为,人才选拔、人才选聘,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人才培养、人力提升,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把人才选拔、人才选聘与人才培养、人力提升混为一谈,不予区分,这是当今很多教育理论存在的缺憾,原始物理问题理论亦存在同样的缺憾。

然而,整个人类还是功利的,人才选拔与人才选聘机制不可能不影响人才培养和人力提升。因此,当今或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高考,都要在立德树人、人才选拔和引领教学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尽管有一些“蹩脚”,但又只能如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社会改革、政治改革取得新突破,最终促进教育回归教育——应试内卷得以化解、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六、两点歪评

① 高考改革,需要改变未能选拔出创新人才的现状。然而,真正的创新人才具有超强的直觉思维、跳跃思维和顿悟思维。然而,创新思维的这些特性,通过四张试卷、九个小时的高考是否能够鉴别诊断出来?鉴别诊断的效度有多高呢?号主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例如22年甲卷25题,有些考生可能一眼就看出了答案,那么这些考生能否直接写出答案而获得满分评价?

如果不能,而非得要这些考生“装模作样”地“严密”地写出所谓的推理过程,这是不是对这些考生的心灵折磨,他们会不会因“僵化”的评分规则给淹没了呢?

如果可以,谁又能保准这些考生是否属于“瞄了他人一眼”,是否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那种?如果评分如此开放,又会不会是另一种不公平呢?

② 理综考试地区,使用的还是老教材,而且理综试卷依然设计了选考模块。近二十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是:减少选学模块,强攻一个选考模块。为了减负与公平,高考卷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选考模块与选考模块试题尽可能避免交错综合,而且不同选考模块的难度尽可能控制在“同值”区间内。显然,选学3—4模块的学校和考生在做甲卷25题时,一定会优胜于选学3—3模块的学校和考生。因此,25题在人才选拔上,可能会受到“公平性”的挑战。

③ 就本题评析,号主打算为纸媒投稿,标题拟订为《回归教材,课程之本 深度教学,素养之源——22年全国甲卷理综物理25题评析》。果真有约稿,诚然要把“题外的话”、“几点歪评”果断删去,即使留有一些,也只能蜻蜓点水,一两句不痛不痒地点缀。与此同时,试题解析、题源分析、教学启示有必要充实完善、润色修整。期待纸媒约稿,更期待同仁朋友交流合作。

关于科学探究、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关键字,号主写过很多推文,链接如下:

教研分享系列54 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双剑合璧”开启科学探究新篇章

教研分享系列56 基于科学推理的“全信性”探究性实验

教研分享系列107 运动独立性脱敏后的平抛运动教学逻辑探析

教研分享系列103 再论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问题

定量实验是“验证”还是“探究”,教学意义恐怕不同|观赏“超重和失重”21年江西省优秀课例有感

核心素养时代教学目标如何设计与表述|21年江西省优秀课例答辩观察与思考(二)

理想变压器教学疑难问题探讨(二)|教研分享系列264

平常课优质化又一课例——观赏“全反射”优质课有感|21年江西省优秀课例展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