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放寒假有一周多了,给六年级娃的学习情况做个小结。
做小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进度和厘清重点。
因为通过回顾第1周的完成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些是表面上的,有些却是本质上的。
不及时进行调整,很可能整个寒假便做不成什么事。
1、数学:
1)、六下教材里,没学完的圆柱圆锥部分刷完。
学完这个圆柱圆锥单元,整个小学的课内知识就全部结束了。从知识体系的输入上说,学校要学的都学完了,可以按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小学总复习了。
2)、小学几何的基础知识总复习 刷了3套专项卷。
顺着学校教材的结束,我们把整个几何部分的基础给过了一遍。
这个其实不难,因为刚考完期末,五下几何的圆都还是热乎的,只需要把以前的三角形、四边形等等,重新捡起来温习一轮就行。
把偏基础类的专项卷给刷了3张,确保几何的基本框架能立着不倒。
3)、刚进入七上第一章,才学到有理数的加减。
这个是真慢,原计划是一天一小节,好家伙,结果两天一小节还错误百出。
问题:
1)、几何基础的学习和复习都比预计的要耗费时间,以致于几何的拓展要拖到第2周才能开展。
很大原因在于假期心态比较松垮,大人和小孩都有点磨蹭和低效,哗哗啦啦就去了三、四天。
2)、七上内容推进比较慢,是刚接触初中内容不适应?还是自学流程不够流畅?还是换了新教辅不习惯?
看来老母亲还得多去前辈们那里多串串门,看看各种进度的娃,不同的自学经历和经验。
2、语文:
基本上每天安排刷1张星空分类卷,主要是字、词、句等语基部分。
问题:
刷分类卷的速度老实说还可以,但语文的整体投入时间不足,每天还不到1小时。
计划中的古诗文总复习,也都还没开始。
3、英语:
1)、刷《4000词》第6册,已刷到第10单元。
2)、刷FCE听力第2轮,听写已过半。
3)、名著改编书《Classic Starts》,刷完了《时光机器》、《最后的莫希干人》这两本。
英语暂时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反正它也不是这个寒假的重点。
4、看纪录片和电影:
1)、百集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的二刷,顺利结束了。
我们还顺势导入了清华附中通识课里的那本历史书,把近现代部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一些重点,拎出来讲了一下。
我对这套跟初中课内挂钩紧密的通识课印象很好。在这本历史课中,刚好能搭配我们刷完《中国通史》基本时间线、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已建立,但需要进一步就教材重点开展历史思考的要求。
2)、晚上则是名著电影和《中国诗词大会》交替进行。
电影已刷了《圣诞颂歌》、《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等。
我得跟大伙儿说,名著电影其实真的是很不错的假期观影选择,观赏性和趣味性,比我之前预计的都要好,并不枯燥。
《中国诗词大会》则从2016的第1季刷起,才看了两集。
看这个绝对是老母亲给娃安排的假期上上策,如果你实在没有安排出特别有针对性的片单,那么就无脑直接刷诗词大会吧,它真是变着方儿的、花样百出的给娃刷“理解性默写”题。
出上句对下句,出下句对上句,选字填出正确的诗句,看图选出正确的诗句,选出诗句中的易错字,选出诗中某字的正确读音,还有各种关于地名、朝代、乐器、诗人、诗派的解释,还有飞花令,还有专教博士生的大学教授帮你解释背后罕见的典故……
这不比背打印资料、做专项卷子有意思多了?而且,这条路子,小学娃能刷,初中生和高中生也能刷啊。
整体看来,放寒假的第1 周,非重点的、没啥难度的、偏娱乐性质的、个人优势学科的项目,基本上完成得还可以。但正相反,属于硬核关键的,有挑战难度的,都让人不甚满意。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觉得,这里面能沉淀出2个大问题。
第一,心态问题。
为什么要说这些虚头巴脑的“心态”问题呢?
大家发现没有,假期一开始,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是分化的。
有些一开始劲头比较足,一两周后出现疲态;而有一些孩子则一开始就松了,心不在焉的,效率极低;而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节奏,有学有玩的度过假期,而这一部分娃就是大家常说的“自律娃”,说白了就是孩子自己能想得比较明白,也基本上能做到。
而有了足够的自律,那家长监督的“他律”自然就可以少很多。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即使是在假期都去上培训班,孩子们的表现,也相差甚远。
所以,在接下来的中学六年,端正态度和保持勤奋,是我们首要解决的“思想”问题。思想不积极,“工作”如何能积极?
第二,向初中过渡的认识问题。
通过这一回自学七上数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就发现自己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认识还是相当不足的。
首先是内容上的,先不提难度,单是知识点的容量就比小学多了很多,一个被认为是计算版块的有理数,都出现了很多概念:数轴、相反数、绝对值、集合、幻方、乘方、拆项等等,都要理解透了才能算出来,而且计算量不小,一不小心就左错右错。
然后是自学流程上的,娃刚刚接触初中内容,看过教材、看过教辅、看过视频、大人讲解过,但哪些环节组合在一起才是输入最丝滑的呢?目前看来还得摸索。
最后还有资料准备上的,搞自学的必备5件套:教材 教辅 视频 计算题 单元卷。后两项我都没专门准备,原以为教辅赠送的作业可以顶上用一会儿,可发现这个计算是个需要大量反复熟练的过程(至少有理数这一章很明显),还得来本纯粹的计算题,只好临时临忙的又去入一本。
短短一周多的假期,就暴露了这么多问题,分享出来,望大伙儿避坑。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