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初二语文试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亘古(gèn) 曲折(qǔ) 迸裂(bìng) 深恶痛绝(wù)
B. 豁亮(huò) 镐头(gǎo) 晌午(shǎng) 锋芒毕露(lòu)
C.愧怍(zuò) 取缔(dì) 殷红(yīn) 锲而不舍(qì)
D. 呜咽(yè) 谰语(lán) 污秽(huì) 苛捐杂税(kē)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藉 独裁 抱歉 鞠躬尽瘁
B. 荒僻 深霄 斑澜 大庭广众
C. 楷体 疏懒 淋漓 情有可原
D. 泥桨 救济 高标 一反继往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中华儿女,是这场战“疫”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B. 清洁工人的衣服脏了,手黑了,面如土色,但他们走过的地方都干净了。
C. 他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D. 有的东西不翼而飞,还有的东西被莫名其妙地弄坏了,所有的东西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C. 在学校开设的各种社团课当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那些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D. 在老师的耐心辅导和同学的无私帮助下,使我的各科成绩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5.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手法和词性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啊!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啊!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句子中加点的“啊”是叹词,“比”是连词,“更”是副词。)
6. 默写填空。
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因听《折杨柳》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逢入京使》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5分)
7. 班级举行“天下国家·论英雄”主题班会,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小梅的问题进行答复。
小辉:古代的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小波:现在是和平时期,基本不打仗,也没有外星人入侵,这些英雄再厉害都没有用啦。
小梅:那我们今天需不需要英雄?怎样才能成为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请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范仲淹,还是_________________都懂得爱国是“作为一个臣民必备的素养”的道理。
二、阅读(49分)
(一)名著阅读(5分)
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的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作。他去擦车,打气,通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靠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刻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教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9.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
10. 从上面节选部分内容可以看出祥子具有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二)诗词阅读(6分)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请你加以分析。
12.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的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B.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C.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用金柝、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D.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木兰出征前的准备。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践踏。②挞(tà):用鞭、杖等物打人。③曷(hé):怎么,为什么。④恬:安静,清静。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 夜潜出,坐佛膝上 潜:偷偷
D. 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14.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B. 蒙辞以军中多务 依僧寺以居
C. 即更刮目相待 出郭相扶将
D. 但当涉猎 但手熟尔
15.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B.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C.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D.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 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 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17.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汪曾祺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他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8.【明事件】
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三件即可)
19. 【品语言】
比较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说说能否将原句变为改句,为什么。
原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改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待了八九年。一晃,许多年了。
20. 【知态度】
对于沈先生教创作的方法,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态度。
(五)现代文阅读(16分)
相依外祖母
许立强
①我不知别人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几岁,我最早的记忆是四岁,那时经历的一些事情我至今念念不忘,历历在目。
②那时我和外祖母住在济南市十一马路路东的一个大院里,大院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我和外祖母住的是一幢坐北朝南一厅一室的平房。
③我外祖母叫贺绳梅,祖籍德州,我四岁那年她50岁,身高一米六多,椭圆脸,齐耳短发,经常穿一件自己缝制的蓝布大襟上衣。她学过裁缝,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平日她的工作是给十一马路路口一家服装店加工服装。服装店揽来活就通知她去拿布料,在家里做好后再送回服装店,返回家时手里便多了块儿八毛的人民币。我记得那时外祖母经常领着我去服装店要活做,而店老板则是经常回答:“没有,有了活一定通知你。”
④我四岁那年,中国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全国都在搞“生产救灾”,我外祖母裹过脚,干一些劳动强度大的活力不从心,她就帮着左邻右舍干一些裁衣服、看孩子等力所能及的活,“人家给钱也不要。一个院的人就像一家人一样,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外祖母都是让我喊爷爷、奶奶、叔叔、婶子。我记得三爷爷是个拉地盘车的,他给罐头厂送货回来经常带一些苹果皮、梨皮之类的食物给我外祖母,外祖母舍不得吃都省给了我。为了省下粮食喂我,外祖母还经常出去挖一些草根之类的东西拿回家煮着吃。不久外祖母患了水肿病,我按过她那虚肿的腿,按下去就是一个坑,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我却被她喂得胖乎乎的,每当有人看着我那圆润的脸庞,夸我是个大胖小子时,外祖母便笑得合不拢嘴,脸上洋溢着一种掩饰不住的成就感。
⑤我和外祖母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很温馨。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我是她倾心培育的青禾,孤寂时的寄托,黑暗里的光亮,艰难面前的希望。而外祖母则是我遮风避雨的大树,她的怀抱是我歇息沉眠的港湾,她的关爱是我成长沐浴的阳光,她的教诲是我滋润心田的雨露。
⑥后来我和外祖母离开济南去了淄博,去了我父母工作的地方淄博市博山区。
⑦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走的那天是一个阴雨天,外祖母天不亮就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收拾起早已捆绑好的行李乘一辆三轮车去火车站,屋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四周一片漆黑,为了不惊动左邻右舍,外祖母说话声音压得很低,搬动行李轻手轻脚。可谁知左邻右舍的灯还是敏感地点亮了,家家户户的门相继打开,涌出很多人来为我们进行。外祖母被感动了,看不出她眼里是不是含着泪,但那告别的声音里夹带着按捺不住的哭腔。同院住的一个蹬三轮为生的叔叔用三轮车送我们到火车站,外祖母掏出钱给他,他说什么也不收,说:“你平时帮我们大家做了那么多事,我咋能要你的钱?”外祖母硬往他兜里塞,他就气急地说:“你这是在打我的脸。”我害怕地拽拽外祖母的衣襟,外祖母才把钱收回来。那人的脸也由怒转暖,动情地对外祖母说:“到了你女儿那边别忘了给咱院子里的人回信报个平安。”我外祖母没再说什么,只是使劲地点了点头……
(选自《散文百家》)
21. 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22.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23. 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是她倾心培育青禾,孤寂时的寄托,黑暗里的光亮,艰难面前的希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他就气急地说:“你这是在打我的脸。”(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4. 把文章题目改为《我外祖母》好不好?为什么?
三、写作(50分)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25.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他人的欣赏如暖流滋润心田,让人获得奋进的力量;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还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才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
(2)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不少于600字;
(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曾说过:“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确,他无愧于“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这一崇高赞誉。袁隆平院士终其一生,把躬耕田野,把造福百姓的初心写进家国事业。风华正茂的你,想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写下什么呢?
请以“把 写在青春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如:勤奋、责任、乐观……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 600 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