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九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

徐州市九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

首页数学更新时间:2025-02-11 00:35:52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_______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

(2)溪云初起日沉阁, _________ 。(《咸阳城东楼》许浑)

(3)_________ ,_________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4)小徐看到姐姐朋友圈中洞庭湖壮观的景色,回复姐姐道:“ _________ ,_________,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姐姐说:“我在外地一切都好,只是许久未回家,甚是想念。”紧接着,姐姐发了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两句诗:_________ ,_________ ,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小徐则用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诗句:_________ ,_________ ,来祝福宽慰姐姐。

2、根据语境作答(12分)

学校举办“最美家乡景”推荐活动。小徐积极推荐了“云龙山”这一名胜风景,请你帮他完成推荐词。

每当晨xī初露或夕阳西下,云龙山便会被一层轻纱似的云雾所笼罩。这些云雾时而轻盈飘逸,_________;时而迷蒙缭绕,_________ ;时而汹涌澎湃,_________ 。

乘着绿树的阴凉,听着山鸟的吟唱,嗅着野花的幽香,踏上云龙山古老的石阶,人们仿佛走进一幅 A 的历史画卷。山路两旁不时可见到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然字迹清晰。大文豪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期间,经常登临云龙山,吟诗作赋,留下了不少kuài炙人口的佳作。

因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云龙山成为徐州人引以为傲的地标。随着徐州市对云龙山自然人文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这座古老的名山将会 B 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1)文中有两个字小徐用拼音代替了,请你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晨(xī) ( ) (kuài) ( ) 炙人口

(2)小徐在A、B处各留下一处空白,请你选出合适的词语。(2分)

A (流动 流传)B (焕发 散发)

(3)小徐抄写横线处三个短句时打乱了顺序,请你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①犹如巨龙搅动的波涛 ②就像妙手泼墨的画卷 ③好似仙女舞动的纱裙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5)下面四句话是与徐州云龙山有关的两副对联,请你帮小徐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千古云龙起淮海 ②春韵八方紫气萦

③万家灯火旺彭城 ④云龙九里红梅赞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3-7题。(17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梦寻序》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天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注释】①僦jiù:租赁。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

【丙】西湖雪后[宋]赵藩

行到湖边却筍舆,眼中浑似画屏纡。

梅花又作临风笑,亦有高人似旧无。

3、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弱 柳 夭 桃 如 洪 水 淹 没 百 不 存 一 矣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是日更定矣 ②是金陵人

B.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C.①惟长堤一痕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①祁氏之偶居 ②今余僦居他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7、下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和丙诗都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甲文和丙诗不仅通过视觉来描写西湖雪景,还从听觉的角度来突出西湖雪后的冷寂。

C.甲文表达出作者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是通过梦中西湖和现实中萧条的西湖对比,深切表达了国破家亡,物非人非的感伤。

D.甲文和丙诗对西湖雪景的描绘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材料二

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这一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使得就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再加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此外,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无奈而又合理的选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也算得上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材料三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有些媒体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炒作造看似浪漫的新词,用以哗众取宠。那些消极的“慢就业”者,如果心安理得地接受,则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我安慰。

他们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首先,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其次,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而非仅仅看重学历和背景。再者,媒体应发挥自身的特长,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走出信息不对称的窘境。还有,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应调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配置。最后,大学生应当加强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新就业观念,拓展就业途径。

(四望梅川河整理)

9、联系材料二,说说导致“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哪些。(3分)

10、梁启超说“百行业为先”,你如何看待“慢就业”现象?作为中学生,该怎样做好准备?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8分)

葵花之最 毕淑敏

①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②快到“五一”节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没有这份心思,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③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儿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脚的胖姑娘。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籽,颗颗像小地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个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籽中埋着一封信:“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④我们趴在地图上找。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种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我们把手中的葵花籽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⑤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雪,伴随着我们进行讨论。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么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⑥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⑦我们都默不做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籽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⑧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⑨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籽种在院子里,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⑩A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

⑪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⑫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

⑬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了一圈不透风的篱笆。现在,我们每天都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⑭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发出了钮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⑮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B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石围墙也被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5分钱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长出的葵花籽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葵花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个方柱形的冰晶。

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11、请从“我们”的角度用文中相关语句进行梳理。(4分)

① →② →③ → “我们”每天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④

12、本文语言生动且耐人寻味,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6分)

A.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B.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14、文章结尾说葵花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请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从借花喻人的角度来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小徐同学在整理《水浒》人物卡片时,发现鲁达不是在救人,就是在救人的路上。他画出了下面这幅思维导图:

15、请你补全A、B、C处的情节或人物。(3分)

A (情节),救出金氏父女;大闹桃花村,救了B (人物);大闹野猪林,救了C (人物)。

16、智真长老在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送给他16字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其中“遇山而富”照应上图中的情节是 ,请另外再写出一个与此情节有关的水浒人物: 。(2分)

17、在思维导图中小徐同学还附上一句“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金圣叹评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你是否认同金圣叹的观点呢?请你结合以上思维导图与小说内容,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写作(63分)

18、根据要求写作。(63分,含书写3分)

“行”,然后不再自卑,获得了自信;“行”,然后不再怯懦,增加了勇气;“行”,然后不再迷茫,看清了方向;“行”,然后不再被轻视,赢得了尊重……于是,人直起了腰,挺起了胸,昂起了头……

请你联系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