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考试,以前做题呢,主要围绕加减乘除展开的,就算题目有点难度,绕几个弯,也能算出来答案。
但是今年,深圳南山区的数学题却大不一样,其中涉及了科普知识,逻辑思考之类的题目
,很多题目,考的并非传统的计算能力,而是像常识类的、概率类的、逻辑思考类的还有组合的可能性、情景化场景等等,其他题型;而且这次考试题目还比较多(大题类,还是正常的分为五大题,里面包含了36道小题,其中思考应用题有9题),每一题都对应着不同的知识领域,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幅提升,就是小奥数,也不过如此。
我大致对这次数学考试,总结出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方面——考试难度1、 题量大、阅读理解量大:试卷共有36道题,满满6页A4纸,平均下来,每道题答题时间仅有两分半钟(实际上没有,小题里面,还有小题),而且题目文字表述复杂,阅读量也大,对逻辑理解性要求高,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等一系列步骤,难度系数——高。
2、题目设计巧妙复杂:题目设计十分巧妙,融合了历史、文化、生物、科技等多学科的知识,如:将成语与数学的概率知识相结合,再比如说,要求写出易错题的易错点和预防方案等等,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跨学科知识储备。
第二方面——学生表现1、 完成情况不佳:原定90分钟的考试时间,根本不够用,即使延长20分钟,仍有不少学生没能完成全部题目,许多学生表示考试像是在打仗,连草稿纸都写满了,卷子还没写完。
2、 心理压力较大:由于试卷难度过大,让学生们感到焦虑,抵触,可能会对他们心理产生巨大的打击,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网络上不少家长吐槽说,自己看了试卷都做不完,他们直呼“崩溃”,认为这样的试卷偏离了教育的目的,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公平原则。另一部分家长认为,试卷虽然难度较大,但考查的内容都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只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考试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竞争。
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士表示,情境化、跨学科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虽然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是现在中考、高考的新特点,但命题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追求创新,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应在提升难度、接轨新课程与照顾学生实际水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有想体验的大同学小同学,可以下载去试试,且试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