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才是数学打基础年级段。
小学数学基础牢固,初中高中才能够平稳过渡,才有可能逆袭。
在小学阶段,不要过分在意对错,要知道对错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用一道初中数学题,来详细说,这些一个小学生也能做到。
只要你的孩子能够想,能够动手、动笔、动脑。
这是初中的基本计算题。厉老师用十步来说明,小学数感的重要,数学分析的重要小学计算的重要。
这题我们看的第一眼一扫而过,一道带括号的计算题,其实你的眼睛在用点心,也能扫出来以下信息。
第一步,看思考这是一道什么题? 很多孩子不屑于这废话句话。
有的孩子这一步的看,思考都没做到。却想着把这道题做对,可能么?
第一层次看
这是一道带括号的乘法计算题
第二层次看
括号里是 (加号),
第三层次看
括号里面的第一个加数是2,第二个括号里的第一个是2的平方,最后一个是2的2048次方。
括号里面第二个加数都是1.
第四层次看
当看完这些数,我们找相同与不同,数之间的关系与特殊。
括号内,都是加号,第二个加数都是1,括号外都是乘法。
第一个加数不同,但第一个加数都有2.(底数相同,指数不同)不同的是2上面的数不同。
联想思考:
第四个括号里的第一个加数是几?是2的6次方,还是2的8次方。
第二步,思考我们去思考这个题
如果我们把括号里面相加,加完之后去括号乘,这个能实现,但没那个时间,计算量太大了,式子太多了。
到底有多少个式子?
这是不是考察三四年级的奥数举一反三基础规律题。
我们看一下有多少个数?
更是前面我们思考的第四个括号内是2的6次方,还是2的8次方。
你想明白了么?
如果确定不了,我们来分析两种可能性。
如果这个数是从2开始,2的2次方,2的3次方,后面是2的4次方,这个到2的2048
这个总共有2048个括号相乘
这个是双数,所以是1024个括号相乘。【我们的孩子要是这回答,基本上就是不过脑子。】
他就是默认后面是2的6次方,因为他知道都是双数。
后面应该是2的8次方,后面做题来看。
我们第一步看之后,第二步,我们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
直接计算不可能了,那就需要用到公式或者是巧算等简便运算方式。
第三步,想这道题用什么简便方法计算,哪些公式?
先想我们学过的关于计算的公式有哪些?
四年级学的五个基本运算公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因为有乘法与加法在一起,看乘法分配律。可是这是连乘法,好像用不上。
其实也是用不上,只是这一步告诉我们做题,我们会想到我们学过的知识点。
那么在想,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公式?
这一步的想,我们确定了一点,这个题一定是用公式计算的,但哪个公式需要动脑子。
第四步,还有哪些公式?回看,我们还学过什么公式?
这是乘法带括号的,括号内相加。
我们不能拆开括号,并且计算要越来越少。
还有两个重要的公式: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首先要想到这两个公式,再来看用哪个公式,怎么用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是想不起来这两个公式,或者你提醒了,他就知道,并且很不屑的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两个,这也太容易了。
孩子从没想过为啥自己想不起来,别人提醒了就能知道。
第五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思考?这题我们怎么做?
所以写这么细致的步骤,其实是做一道,我们没遇到题目,或没见过的题的思考分析过程就是这样的。
而我们的孩子不会做,往往是跳步骤,不仅是知识点问题,是思考方式与步骤不对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通过看,联想分析找到了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可能会做出来。
但目前我们不确定,如果我们的脑子飞快的转,还会想到他们类似关联的公式那就是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完全立方公式。
但是能不能做出来,不一定,需要我们去测试。而不是直接套用到题目上,发现不对,就做不出来。
我们的孩子往往是拿着公式,来套用计算题,就好像拿着一个筐来装东西,装不进去的就不对,装进去小了,也不对,孩子不会自己修改一下。
那下一步就关键了,既然只有这个公式平方差公式:与我们的题目关联比较大,可是我们直接套用不了,怎样才能让这个我们计算的式子符合这个公式的运算规则。
第六步,怎样变成我所选的公式的规则既然我们已经确定是平方差公式,可是怎么看题目好像跟平方差公式也不一样,少东西。
这是大部分套用公式孩子的一贯思维。跟所套用的公式不一样,所以,这题我还是不会做。
那就需要变通一下,把题目变成我会做的,其实是变成可以用公式的。
我们再回看公式,
两个括号里的数字是相同的,只是符号不同。
我们再看我们的题目,括号里只有一个数也就是数字1 相同,另一个数字不同,虽然是2但是后面的次方是增加的 。
结合我们的公式,两个数相加的有了,两个数相减的没有,如果要是有两个相减的就好了。我们在看,公式右边两个数相减,也就是说平方差公式能够消去一个相加的括号。
所以这步就关键了,既然有(2 1)那么我们配一个(2-1)就好了。
前面的那些都是废话?
写出这个式子才是关键,很多孩子就在这步等着呢!
不动脑思考的孩子,会把我们前面看、分析的那些步骤当成废话。
直接看这个,是我没想起来,这题太简单了。老师一讲我就会,自己做就废,就是因为耍聪明。
有不少孩子,会套用公式但是发现不会配,我们的孩子习惯等二级结论。
其实这一步很重要,这一步的前面更重要
我们的孩子在这一步又聪明附体,发现这一步做了下面也不会做啊!
这就像象棋一样,看几步的问题。
做下去,后面可能答案就在拐角
当我们确定这个题所用的知识点,是这个公式的时候,配成我们需要的这个公式,你不要着急想后面的这些内容
第七步、试一试答案也许在拐角不是说让大家多余的去联想,是让大家去少想这一步要做什么
是我们行动要做题目,动笔写。
当我们配上(2-1)的时候,计算的结果是
这个时候注意一点,孩子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这个直接算出来等于3
我们要找的是规律,一二年级我们学规律或者三四年级我们接触奥数的时候学规律
剩下就是这道题的计算了,动笔做吧!
数学的题,我们孩子停留在看,你问他,在干吗,他告诉你在看题,或者说在想题更高大上的说在思考。
可是就不见动笔。数学又不是语文的背诵,记住就好了,总归要动笔写出来。
哪怕写错了我们也知道这个方法不对换另一种方法。
动笔算哪怕算错了,哪怕算的不对,也能证明我的一种想法不对。
不动笔有一万种理由,动笔才有可能出结果
动笔算有两种:
一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算一点,发现不对,不再往下算了。
一种就是按照想的计算下去,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两种方式都不好。
这时候要学会中庸之道,算个两三步,发现不对就要赶紧改路。
所以动笔算,也是需要动脑子的,而不是盲目的算下去,或者算一下不对就停止。
第九步,计算我们孩子的计算停留在计算上,而我们的中高考计算占比非常高
数学好的孩子,计算一定好,计算一定快。
计算这步关系这个题是否得分,如果计算错了。那么我们前面8步那么多的分析都是浪费时间。
一招计算出错,满盘皆输。
所以,计算才是数学的基础,所有思维的问题,计算才是根源。
数学的基本功,计算。
很多孩子忽视计算,计算出错,一方面是轻视计算,另一方面是不守规矩。
计算,我们按照规矩、步骤、一步步动笔算起来就好了,不要相信你的口算能力。
第十步,联想思考这一步我们孩子基本上忽略了,好不容易做完了,快点交差。而不去回头看、思考这是什么样的题,以后遇到了我们怎么做的问题,这类题有什么特点。
我们平时在训练的时候总说要做到举一反三,就是做题之后,自己思考分析。
最后一步的思考才是把每一道题都作为母题,每一道题都印在大脑里。这样以后出现类似的题就能够跳步骤做了。
如果2换成3怎样?立方开始会怎样?
这个题我们用到了平方差公式,所以联想到了其他的基本公式,还需要拓展关联的公式,立方的公式,还有其他的公式么?
这样相当于我们做一道题,把这些公式都回忆、记忆、思考了一遍。
我们在思考,这是整数,如果数字不是2、3这样的整数,而是其他的分数、小数,或者是负责的带括号的怎么处理?
这其实是基本公式的理解与思考。
这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训练孩子的数感,让孩子多动脑,多思考。
这些话不是说给孩子的,是教会孩子行动的起来。
我是阿厉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专注于家庭教育,试图以一己之力唤醒万千家庭,让家长觉醒,不再盲目的鸡娃,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要学会改变,改变认知,改变策略,改变方法。
如果,你也是家长,正在陪孩子学习的路上苦恼,加入我们我们一起学习成长,一起分享教育孩子路上怎样避坑,怎样更好的鸡娃,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