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数学,简单常规题孩子大多都会做,但难题却常常束手无策。
像选择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问,以及最后一个大题的后两问,要么孩子根本无从下手,要么是考试时压根没时间去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解决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有四点,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孩子属于哪一种情况。
其一,学校老师平时讲难题的频率相对较低,孩子自身也较少进行拓展练习。
对于多数老师而言,班级评分更为重要,也就是平均分是衡量其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老师会尽力让大部分孩子能够听懂课程内容,例如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学一些,使中等生能够提升到中等偏上的水平,这是他们更为关注的事情。所以,除非是那种特别优秀的学校实验班,班级平均水平较高,或者孩子已经进入初三复习阶段,此时老师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有希望考上高中的孩子身上,否则老师一般不会过多讲解数学难题。在此情况下,建议孩子一定要自行抽出时间进行练习,不能仅满足于完成学校作业而不做任何拓展,否则孩子会缺乏一些难题的解题方法,甚至许多难题孩子都从未接触过。而且初中难题的种类是有限的,孩子可以找一些难题的专题训练来做,比如同步培优之类的。
其二,有些孩子对难题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
比如,孩子只要看到题目稍长一些,就觉得自己可能不会做。所以,当让他们进行难题拓展时,即便买了难题资料,孩子也可能看都不看,更不会去做,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过于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孩子可以在寒假期间做好下学期数学知识点的预习,预习完成后让孩子做一些题目,只要孩子做题的正确率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就能够改善孩子对数学的看法。我认识一些孩子,他们既不练习数学难题,也不报拓展班,但却能够做对一些数学难题,原因就在于此。孩子在寒暑假进行预习,这样他们对数学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其三,孩子做简单常规题的速度过慢,导致没有时间去思考难题。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孩子在期末考试前对数学基础知识点,包括概念、定义、定理性质进行梳理。完成这项工作后,把学校的练习册拿出来,重点查看以前做过的题目,尤其是那些简单常规题,要达到大部分题目一看就能有思路的程度,这样在考试时才有时间去思考压轴题。
其四,很多孩子不会归纳总结。
看似孩子练习了不少数学难题,但只要对做过的题目稍微改变一下条件,他们就又不会做了。可以说,很多孩子只是理解了做题的步骤和结果,却没有理解本质,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是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孩子首先要整理自己不会的题目,然后找同类型同难度的题专门进行练习,练习完成后一定要多总结方法。
如果不知道该如何总结,家长可以让孩子记录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该题考察的知识点和技能;
二是该题的入手思路,也就是第一步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入手,例如为什么这道题要先在这个地方添加辅助线,为什么要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是该题的关键易错点,即使提示了孩子解题方法,他们在做到中途时通常会在哪个地方出错,这就是关键易错点;
四是该题的做题方法和思路在哪些其他题目中也可以运用,也就是说其他题目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以使用该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孩子在做难题时,把以上四个要点弄清楚,难题就能够越做越少,而且学习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