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经过的时间》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时间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材先通过出示情境图“快乐的星期天",图上提供下列信息:9:10分到公园,在公园里玩秋千、碰碰车,10:30离开公园,要求算出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2种思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解决完这一问题之后,为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兔博士问“从故事中,你还能提出哪些关于时间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聪聪玩碰碰车用了多长时间”、“聪聪玩秋千用了多长时间”等,通过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一段时间长短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学生通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1)游戏法:儿童的生活是快乐无邪的,学习也应该是美好、愉悦的。这节课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游戏、活动、童话吸引学生,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例如:本节课开始的猜谜语游戏,口答竞赛等环节对学生学习新知巩固新知无疑起着非常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节课中,学生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例如,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最后回顾一节课40分钟的经历认识时间,珍惜的重要性。
2、 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聪聪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小组讨论。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究多种思路,从9时10分到10时10分是1小时,从10时10分到10时30分又是20分钟,所以共有1小时20分钟。还可以想从9时10分到10时是50分,从10时到10时30分是30分,所以一共有8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动手操作的方法。课上可让学生在在黑板的钟面上拨一拨,学生轮流操作,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及算法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
四、说教学设计: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大头娃的问话: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试算,将计算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汇报试算结果。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93“做一做”中的第1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做游戏,让学生从练习当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懂得运用到实际中去。]
五、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珍惜每一节课的40分钟,做一个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小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