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淋上云
前言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出自臧克家的作品《有的人》中的句子,很多人都听过,但并不知道来源。
臧克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一位诗人在学习上是名列前茅的。
但其实,他曾经在高考的时候交的数学卷子是白卷,甚至就连很多人认为他作文会写的洋洋散散的时候,却发现他只写了寥寥28个字!
信息来源:青瞳视角2023-7-4 大师高考,偏科也严重
最令人惊讶的,还不是这样,而是他即使这样“摆烂”了,竟然被嚣张破格录取了。
啥也“没写”的高考1930年的夏天,一个名叫臧克家的青年走进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考场。
他的脚步坚定,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当他打开考卷,看到数学题目的那一刻,他的心却沉了下去。
臧克家出身于一个诗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学有着挚爱。
但数学,却是他的软肋,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与数学渐行渐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臧克家的笔尖在试卷上沉重地划过,却只留下了一片空白。
最终,他在数学卷上交了一张白卷。
而在国文考试中,他也只写下了二十八个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考试结束后,臧克家黯然离场,他心中清楚,以他的成绩,恐怕难以踏入青岛大学的校门了。
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苦楚,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理想和抱负,似乎都要付之一炬。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发生了转折。
一双慧眼,透过了那潦草的二十八个字,洞察到了这位青年的非凡之处。
他,就是闻一多。
彼时,闻一多正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悉心育才的良师。
闻一多
当臧克家的卷子呈到闻一多面前时,这位饱览诗书的文学大家,却从那简短的文字中,读出了深邃而辽阔的意蕴。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短短二十八个字,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诉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锯。
这是怎样一颗经历过沧桑,却依然怀揣热望的心灵啊!
闻一多知道,眼前这位数学考场上的"失意者",在文学的天空中,必将大放异彩。
他的文字,虽然简短,却饱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以及令人心折的文学才华。
这样一位青年,怎能被轻易地埋没?
于是,闻一多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力排众议,将臧克家破格录取进了青岛大学。
在那个讲究规则和成绩的年代,这样的举动,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远见。
事实证明,闻一多的慧眼独具是正确的。
信息来源:人民网2017-04-6 臧克家高考“破格录取”
当臧克家踏入国立青岛大学的校门时,他或许还不曾意识到,自己即将迎来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段师生缘分。
那个慧眼识珠、将他破格录取的闻一多先生,不仅仅是他的良师,更将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引路人。
在青岛大学求学的三年间,臧克家有幸得到了闻一多的悉心指点。
这位当时已经享有盛名的诗人、文学院院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疏远学生。
相反,他以一颗赤诚之心,为臧克家铺就了通往诗歌殿堂的道路。
闻一多亲自给臧克家授课,传授文学知识和创作技巧。
他的课堂,是一方沃土,播撒下诗意的种子,滋养着年轻的灵魂。
臧克家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在闻一多的引领下,他的文学素养日渐提升,诗歌创作的灵感泉涌。
然而,闻一多的教诲,远不止于课堂。
他常常与臧克家促膝长谈,以自己的诗集《死水》为范本,手把手地教导他如何打磨语言,如何锤炼意象。
《死水》那深邃而厚重的意蕴,那凝练而洗练的文字,犹如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前路。
在闻一多的指导下,臧克家的诗作渐次成形,风格日渐清晰。
每每完成一首新诗,他都会迫不及待地呈给闻一多过目。
闻一多从不吝啬自己的评点,他总是细细地品读,然后娓娓道来自己的见解。
“这个比喻很新颖,但还欠锤炼。”
“这句诗的节奏太散,需要更紧凑些。”
“这个意象很有张力,但表达还不够直接。”
……
闻一多的点评,总是那样中肯而精准,一语中的,点出症结。
臧克家如获至宝,记在心中,日后反复揣摩。
在这样的切磋琢磨中,他的诗歌变得越发成熟,越发动人。
信息来源:半岛网2009-11-11 闻一多发现培养了臧克家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帮助,还远不止于此。
他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臧克家的诗作,让这位青年才俊的名字,逐渐为世人所知。
当臧克家的处女诗集《烙印》即将付梓时,闻一多更是慷慨解囊,资助印刷,并亲自为之作序。
“我爱克家,爱他的诗,他的诗没有一首不完全是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意义。”闻一多在序中这样写道。
这位严苛的文学大家,对臧克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殷切的期许。
在闻一多的悉心培育下,臧克家在青岛大学的三年,是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他的诗歌,犹如一轮冉冉升起的新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从青涩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闻一多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艺,更是一生的信念和力量。
多年以后,当臧克家已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泰斗时,他依然念念不忘昔日恩师的教诲。
在他的自传和回忆录中,闻一多的身影无处不在。
“如果没有闻先生,就不会有我的诗,不会有今天的我。”臧克家曾经这样说。
师者之道,贵在传道授业,更在于解惑启智,成就桃李。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悉心指导,正是这种师道的完美诠释。
他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一位青年诗人的成长之路,也为中国现代诗歌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在诗歌方面保持着这么高的兴致呢?
年少的经历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诗歌巨擘在齐鲁大地上诞生了。
他就是臧克家,一位将毕生献给新诗事业的文学家。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师的少年时代,看看诗歌的种子是如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芽、生根、发叶的。
臧克家出身在山东省蓬莱县的一个诗书世家。
从小,他就沐浴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之中,他的父亲臧炳学是当地有名的文人,学识渊博、诗文俱佳。
在父亲的引导下,臧克家很小就跟着读诵古典诗词,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间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然而,真正点燃臧克家诗歌才华的,是他童年时代对社会苦难的感悟。
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幼年丧母的臧克家,更是饱尝生活的艰辛。
他曾在《我的诗和我的故乡》中写道:“我的童年,却完全是在悲惨中度过的,我所看到的世界,完全是灰色的。”
但正是这些苦难,让稚嫩的臧克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他敏感的心灵,似乎天生就有着一种洞察世事的能力。
童年的苦难记忆,日后都将化为他笔下最动人的诗篇。
尽管生活困顿,臧克家对诗歌的热爱却从未减退。
少年时期,他已经展露出令人瞩目的文学天赋,据他后来回忆,十几岁时,他就已经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旧体诗。
有一次,他的诗得到了同窗好友的称赞,让他十分受用,从此更加笃定了他走上诗歌道路的信念。
在求学之余,臧克家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从屈原、李白、杜甫到泰戈尔、济慈、惠特曼,这些大师们的作品,让少年的臧克家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他们笔下的诗情画意,自由飞扬的思想,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滋养。
更为可贵的是,苦难的生活经历,让臧克家具备了常人难及的犀利洞察。
他看尽了时代的颓靡,民生的多艰,内心的愤懑和不平,化作诗行,跃然纸上,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榨出我们的血和泪/播种在贫瘠的原野/啊,最后的果实/原是给富人的酒杯。”
短短数语,便将那个动荡年代的苦难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臧克家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初露锋芒,具备了深刻洞察生活的非凡能力。
岁月如梭,带着对诗歌的无限热爱和生活坎坷打磨出的洞察之眼,臧克家走进了青岛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启了他诗歌生涯的新篇章。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4-2-22 女儿追忆臧克家:半年黄埔影响终身 以笔为枪奋斗不息
在闻一多等良师益友的引导下,臧克家的诗歌才华,犹如怒放的生命,在文坛上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结语在臧克家的少年时期,我们看到的是一粒诗歌的种子,虽然身处苦难之中,却依然顽强地生长。
诗书世家的家学渊源,少年时期展露的文学天赋,以及坎坷生活打磨出的洞察之眼,共同孕育了日后这位新诗巨匠的诞生。
今天,让我们重温臧克家的诗歌,感念他为新诗事业燃烧的一生。
让我们告慰少年的臧克家:你的理想,你的追求,终将在中国新诗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恒闪耀。
你曾倾注全部身心的事业,必将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这,就是对少年臧克家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