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体会过数学的不容易,这是拉分的科目,想上双一流大学,数学必须135分以上。
可最怕的,就是题目出得很难,这真的让人“苦不堪言“。
历史上,确实存在有些年的数学题很难,它不是“活“,而是”偏“,出题的角度刁钻,计算量极大。
大家最熟知的,便是1984年和2003年,当时“倒下“的考生不计其数。
大部分考生都说,这是一种看不懂题的难,看得懂,写不出的难!
用领卷人的话说,“这是一群贴心的专家在命题,那解答题犹如冷面的杀手!“
1984年高考数学,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次真正的难题,据说,当年数学数学平均分只有27分,真正让大家见识了什么是最难试卷,复习得很好的考生,得分都很低,学霸也做不出。当年全国中学数学教育水平,整体上还是比较低的,远不能和现在比。
而2003年那次,150分的总分,30-40分的一大堆,平均分不到60分,很多学霸级别的,平时能考130分的,那次都只考了不到80多分,100分以上的,都是凤毛麟角。
据说,当年试卷难,是因为葛军出的题。
这葛军是谁呢?
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研究的领域都是竞赛数学,在高考命题中,不自觉地把奥林匹克数学嵌入进来了,这对于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
也就从那年开始,葛军的名声开始纵横高考数学界了,可以说让考生们闻风丧胆了,所以每当试卷题很难时,很多人就会想起这位葛老师了。
那么,那年的题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般开场白,第一题应该是最简单的,不用思考都知道答案,可那次第一题就算了好几分钟才得到答案,更别提后面的了。而且大家的感觉就是很多题无从下笔,不知道突破口会在哪里。
最后一题是8几年的一道奥数压轴题,难度实在是可想而知。
当时考完出来后,大多数人心情沉重,有很多女生在哭,说自己考砸了,很多题都没写,连学霸也是一脸的无奈,钻研了一年的难题,结果数学还没有和学渣拉开分数。
上图中的这道题,便是葛军出的压轴题,看似一个简单的数列,里面可体现了不少函数、数形结合,还有方程解析的思想。
当多种数学需要用到的思维汇聚于一题时,这本已经是非常难了,除了那些平时喜欢数学,对数学思维能融会贯通的学生能拿高分外,其他的,光靠刷题刷出来的各类学生,基本上拿不到几分,甚至以零分收场。
再看看2008年江西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题,据说,当年参加江西高考的30万考生,没有一个人做出来,可见题难度之大。
看题后,头都大了,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未知数太多,能看懂并解出来的着实是高手。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曾评价:“此题难度性很大,根本不适合高考,只适合数学竞赛!“
后来,此题上了某杂志后,有兴趣的网友,还把它解出来了。
所以,数学绝不仅仅是教孩子做简单的运算,家长和老师不要停留在做题、讲题的刷题模式,这种方式,很少会引导你去归纳题型,题目是千千万的,很多学生即便做了很多题,投了很大的精力,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努力不够,方法不对。
关键要培养数学思维,不要只看答案本身,而是要多关注过程是怎么做出来的,思考的过程很重要。
为什么很多人送孩子去学习奥数,其实,奥数贯彻的就是深入思考和数学思维。
著名数学家、教育学家刘薰宇先生,曾任多所大学和中学的数学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审定过中小学数学教材,还发表过不少数学方面的论文,他说,孩子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要学好课本中的内容外,还要多看数学课外书。于是,他根据孩子学数学的实际情况,写了一套《给孩子的数学三书》。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在一次对香港中学生的演讲中说,“自己曾看过刘薰宇的《中学生》杂志,里面有很多通俗易懂和有趣的数学文章,看了后,发现自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明白了什么是排列这些数学概念。”
国家科学技术获奖者谷超豪院士也承认,自己就是看了刘薰宇的《数学原地》,一段微积分的思想,让我更加精准理解了概念,对数学也越来越有兴趣。
大家都知道数学概念是很枯燥且抽象的,刘薰宇却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表现出来了,学生一看就懂,学习很轻松。它传递给孩子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键是能帮助孩子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什么是八仙过海? 怎么排的,规律是什么?
很多家长对数学三叔给了较高的评价,学霸肯定是少不了的,这些可都是精华的知识。
现暑假已经来了,孩子呆在家也没事,为何不让他看看这套书,启发思维,关键是能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下学期数学成绩说不准有大的进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