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辽宁高考数学试卷(1977年高考辽宁数学试卷及答案)

1998辽宁高考数学试卷(1977年高考辽宁数学试卷及答案)

首页数学更新时间:2024-11-30 12:53:14

朋友给了一张老图,勾起笔者无数回忆。

1998年,是高考扩招前的最后一届。也恰好是笔者参加高考的年份。

在二十多年前,高考还是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上图就是全国各省的分数线情况。

笔者进入大学后,发现我们上大学的那几年,全国各大院校的校园是差不多一样的场景——到处是建筑工地。为了迎接扩招后快速增长的新生,各大高校,都在拼命的建宿舍、教室、食堂。很多空地甚至是球场,都被推平了,然后更多的教学楼和宿舍平地而地。

当代的考生是幸运的,相比24年前,同龄人变少了(适龄竞争人数少了)。但是大学招生却增加明显。最明显的变化是,24年来,高等院校数量,尤其是本科院校数量也快速增多。每所大学的平均规模也就是每年的招生数,也增加了不少。这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

(一)大学扩招明显,本科录取人数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和24年前相比,本科生录取率(本科生录取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提高了十倍左右。

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

而在1998年,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本一(重点)批次招生院校只有100所左右甚至本二招生院校也只有100多所。大家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到特别好奇。为什么当时高等院校这么少?

事实上,当时全国的本科院校一共是400多所的样子。但是有部分省属或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全国的知名度一般,在外省很难招够生源,所以干脆不搞跨省招生了。

所以在1998年时,江苏的本一院校就是全国教育部认可的85所重点大学加上江苏自己想重点扶持的省属大学,笔者记得,当时江苏省把南京邮电大学,扬州大学等本省院校也列入了本一批次。加上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共100所左右。

而当时的本二院校,就是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坚院校,虽然当时只是二本,但是往往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今这些学校,基本也全部成为一本院校了吧。

(二)985和211大学的出现。

在1998年时,211的概念还没有普及。当时可能只有第一、第二批次的院校刚刚进入211名单。但是在全国还没有形成知名度和影响力。而985是更后面的事情了。211和985被普遍认可(名单也固定下来)是新世纪后面的事情了。

当时的我们,还不能预料,这两个数学组合,会对今后的大学格局形成这样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就业,也影响了一大批大学的发展的轨迹。包括今天的双一流大学,也不能在根本上颠覆两者的格局。

在我们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

前者大约是TOP30的全国知名大学。这些学校在教师和家长中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长辈都知道这些学校的名字。

而后者,基本是今天是中坚211大学名单(今天的211大学是在重点大学名单上,加上了20多所照顾性质院校)。

在那个年代,名校之间的合并也是非常流行的,像现在的浙江大学,就是由多所知名大学合并而来的。

很多名单上的大学,如今已经被合并,或是改名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本科院校数量大规模的扩张。

后面又出现了大批专科院校甚至中专学校的升格。打个比方,笔者家乡的师范学校,在90年代是中专层次的,到00年代,就升格成为专科院校了。前几年,已经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院校了。

我一个发小,他中考发挥不理想,进入了本市的一所省部属重点中专院校,但是进入00年代后,他所在的学校,也升格为专科院校了。他在学校里也拿到专科文凭。

在这样的大发展局面下,这二十多年里,本科层次的招生比例和总人数,上升得极快。

在1998年时,全国录取本科生大约是50-60万的样子,只占全国适龄年轻人的3%左右。而在2021年,全国录取本科450万,占到全国同龄年轻人的30%以上。甚至已经出现2022年硕士招生人数,超过1998年专科录取人数的局面。

(四)当代高中生的学习基础比二十多年前的前辈更扎实

不过,90年代的高中生们,也没有如今的孩子们竞争这样激烈

1998年,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全国考生的平均是80分左右(满分是150分卷),而且当时考生,其实都已经是初中生精选出来了(以笔者家乡为例,市区初中生毕业生总人数25000人左右,而只有约760人进入了重点中学,另外还有约1000人进入了普通中学,也就是说,约90%的同龄人已经中考阶段被淘汰了)。

英语是那个年代的大困难,尤其是农村孩子的英语基础是真的太差了。笔者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而我的英语老师,只是一个乡镇高中刚刚毕业的大姐姐(比我们高了六届,她在乡镇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就直接来笔者所在初中成为教师)。

更有意思的是,1996年,笔者初二的时候,笔者的母校,才有了第一位有大学学历的教师。市教育局,从外省市招录了一批大学生,补充农村中学的师资。我还记得这位河南籍的老师的模样。他虽然只是专科毕业,但是却是本校第一位大学学历的教师。他也被校长当成宝贝,第二年就被提拔成为教导主任。

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现在家乡的高中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于985名校的硕士毕业生了,而在当时,一个(有英语基础的)高中毕业生,都是校长的宝贝。所以90年代大学生,虽然在比例上,是优中选优的精英,但是学习的基础上,未必比今天的高中生学得更扎实,毕竟如今的家长更重视,学校的师资也更强。

(五)如今平行志愿后,也导致了各大学分数线的相对固化。

在1998年,是先填写志愿后高考的。在90年代,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拟考试结束,班上前几名的去处就基本锁定了。当时的保送名额比较多(或是说,在90年代,重点中学数量少,当时一些知名中学,基本上每个班上都会有保送名额),且可以保送的学校不乏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同时还会有同学拿到名校的推荐表,这些同学也基本锁定了学校。

同时,在第二次模拟考试后,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成绩,填写自己理想的志愿了。模拟考试到高考中间,还有约二个月时间,所以会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也导致,当时的大学的分数线没有今天这样的收敛。

也就是说,名校的分数线普遍没有今天这样高,同样,名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分差也极大,很可能出现不同专业差几十分的局面。

在笔者所在江苏省,当年566分是本一线,但是当年考到585分左右,是可以选择哈工大,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这放在今天,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也是先志愿后高考的魅力所在。

当时没有平行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成功,甚至可能直接掉档到二本。因为当时的重点大学都非常傲娇,他们往往不愿意招收第二、第三志愿的报考者。所以当时很可能出现尖子生发挥失误,直接去二本的局面。但是也容易出现中等生,捡漏进入名校的情况。

而如今是先高考,先出成绩,后填写平行志愿,只要省里名次一出来,就基本锁定了自己能去的学校的大约范围,211是多少名,985是多少名,什么专业是多少名,几乎已经是确定的了。这样就相对公平了。但也是造成了大学生源的逐渐固化。

(六)当今的就业格局和生源固化,正在改变大学的发展格局。

最近20年,中国IT行业崛起,计算机,电子,自动化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头部大企业,给应届毕业生开的工资普遍到了30万每年以上。也就是说,在中国最好的大企业,他们给刚毕业的硕士毕业生的起薪就可以达到30万以上。这样的企业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手机和通讯设备企业、半导体企业等有不少出得起这个待遇。

但是这些大企业的校园招聘,是集中在好大学和好专业,笔者以前多次参加过这类校园招聘,多次担任了面试官(详情可以参考笔者之前发的文章)。

他们一般只从50-60所头部大学和专业特色学校中组织校园招聘。上面这个表格,不仅是属于一个公司的。而是头部大企业都有一份大同小异的名单。

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这几年,头部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分数线,急剧提高。

而如今的高考格局是先出分数,后报志愿的。这导致优质生源向211以上大学的热门专业集中。最近几年,我家族中陆续有几个子弟辈的参加高考,我也一直在为他们做参考。

我发现,在江苏省,中坚211大学热门专业的分数线在不断提高,如今在江苏省,想读211大学的热门专业,差不多需要全省理科10000名以内才行了。而985学校的普通专业,也需要5000名左右了。

这种强大的牵引力,还在改变全国大学的发展格局,没有强势专业的学校,往往会因为生源质量的下滑,在竞争中,很难PK上表中的学校。

因为向钱看,也可能让更多的学校失去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多向好学校的少数专业集中。这个局面也值得重视。

最后,祝今年的考生们,都能被理想的高校录取。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