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的条漫,很多家长朋友似乎找到了共鸣(),今天我们来谈谈怎么解决,漫画主人公遇到的“粗心”这个问题。
几乎每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考试中,都会把一些本来会的题做错,俗称“粗心”。
很多学生反映,一场考试中如果能避免这样的丢分,多个十几分不是问题。人人都想不粗心,但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到的,原因是:
数学上避免会做的题丢分,可不止“细心一点”这么简单。而是有方法论的。
划重点的来了!!!
如果你搞明白自己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你分析数学错题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归因于“粗心”了。
我认为大脑思考数学题的过程,就像机器运作的过程。我们要像工程师一样,合理地操作这台机器,让它尽可能地不出错。
我们先来看看,在哪些情况下,大家会用”粗心“来做错题的盾牌以及造成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粗心原因一:“内存”分配问题
先来一个高手粗心的例子。这个学生在 AMC12 班里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他参加 Duke 的数学竞赛,说个人赛时间很紧张,每组两道 AIME 难度的题只给十分钟,一共五组。考完他说:
他平时做题运算没问题,但在这个比较难的竞赛中,加法和求根公式却各错一道。
我是这么分析的:要是单做加法或求根公式,他肯定不会算错;要是单做这些题的难点部分,他也没问题。
但两个同时处理时,就容易出错。相信有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一道难题做错了,不是不会,而是在简单计算部分错了。然后同学们就把这个错误归结到“粗心”。
但这真的是粗心吗?
我觉得不是粗心,而是没有合理分配“内存”,在需要处理复杂问题时,就会出错。
我拿机器做个类比,比如你用笔记本电脑开个游戏,再切出来打字可能都会卡,这就是“内存”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内存”不可能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你避免粗心的方法就是:关掉不必要的程序!
我觉得做数学题时很多东西都应该是不用想的,大家要记熟公式,熟练到不经过大脑就把这个公式说出来、写出来,这样你可以关闭一个“回忆公式”的程序;平时练熟计算,就又能关闭“计算加减乘除”这个程序。或者说,使得以上程序在你脑海中都像是开个“写字板”一样不占内存,这样机器就不容易出 bug 了。
所以,避免粗心的第一个方法:合理分配有限的“内存”。
粗心原因二:不按“流程”操作机器
大家看下面这道题做对了吗?
做错了,而且很多同学都会这样做错。做错之后,老师会说:“要注意根号的结果不能为负,所以第二种 a=-6 的情况就应该舍去。这么一说,学生就会说“噢,我忘了要验根,粗心了。”
但这真的是粗心吗?我觉得不是,而是因为没有按“流程”操作。验根是解根式方程时必不可少的流程。
所谓”流程“就是做事情的步骤,在数学中,就是同学们一般常说的”解题步骤“。第一步要怎么做,第二步要怎么做。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流程,大到举办一场正式的领导人见面会,小到你妈妈每天早上出门买菜,都是要有流程的。做数学题,当然需要有流程。
流程有多重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在父亲的工厂看安全生产教育片,上面有很多血淋淋的事故:比如有个工人前一天下班时,没按流程先关闭机器再关闭总闸,导致只关了总闸没关机器,第二天开总闸时机器直接转动,把一个没有防备的人卷成了肉泥。类似的事故还有很多:一步不按流程,命就没了!对应到做数学题上:一步不按流程,分就没了!
所以,避免粗心的第二个办法:按流程做题。
粗心原因三:没有“校核系统”
下图是一个国际学校五年级学生的课内作业,要求写出 100 的所有因数。
他少写了个 “25”,课内老师跟他一说,他就“噢~~对哦,25 也是 100 的因数”。然后添上 25,就以为自己是粗心做错了,这事就过去了。
但真的是粗心吗?我觉得不是,而是没有 “校核系统。”
他做题时就是想到一个因数写一个因数,那难免会漏掉呀!其实这道题有很多种方法来校核,比如,如果知道“因数成对”,写“4”这个因数的时候就应该同时想到“25”。
再比如,如果知道”完全平方数的因数都是奇数个”,也可发现只写了 8 个数是错的呀。像这样的“另一种方法检验”,就是我说的“校核系统”。而这些方法,这位同学都不会,才导致了错误。
说实话,即使我做这道题能不重不漏地写出 9 个因数,我还是非常想要校核一下。这就像在游乐场玩项目时,即使能抓得稳还是想要系安全带的。但很多人做题就像是不系安全带上阵,最后出意外了,能简单归于粗心吗?
引用《数学之美》的作者吴军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李开复老师刚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的连续语音听写机(语音识别系统),美国著名的CBS电视台就请他到电视上给全美国人演示。当时他的系统并不可靠,有10%的可能性要出 bug,如果当着电视观众的面出 bug 了,就出丑了。而将可靠性提高,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事情,事实上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那个系统直到两年后才稳定下来。
马上要上电视,怎么办呢?很多人会想到,就赌一把,反正还有90%成功的概率。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做事马虎”的人。开复当时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带去两台独立的系统,每一台出错的概率为10%,两台独立的系统同时出错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到1%。
做数学题尤其是这样,如果一场考试能以一半的时间做完,剩下一半的时间以另一种方法再做一遍。重合答案的题几乎不可能错!
所以,避免粗心的第三个办法:给机器加上校核系统。
粗心原因四:“数据库”不完善
最后一种“粗心”是出题人想让你“粗心”。也就是说,他们故意找了很多学生爱错的点编成题,目的就是为了坑你。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高考前的模考常常会错一两道题,我感觉有些题纯粹是为了设置一个陷阱让你往里掉,这种题大家第一次做都容易错,防不胜防!但是,掉过一次陷阱之后,我把陷阱的位置记下来,下次就不会掉了。于是我渴望收集陷阱,越多越好。
为了收集陷阱,我首先做的是错题本,把自己的错题都记录下来,但是发现还是不够,还是不能穷尽所有陷阱。
于是我想收集更多的易错题,比如同学问我的题、老师讲的易错题,虽然我当时没做错,但我还是要赶紧记下来,以防以后出错。他们这些题都是筛选过的,记这些“陷阱”比我自己刷卷子找易错题高效多了!
于是渐渐地,在我大脑里就有了一个加强版的“错题本”:一个我的和全班大部分同学的易错题题库。
你也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日复一日,数据积累地越来越多,考试时,如果你能比出题人更了解有哪些“陷阱”,还怕有什么地方会让自己“粗心”吗?
我把这个数据库的学习方法,应用到了我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做错题本的模式,然后让学生按流程去做自己的错题本。
浣熊老师一个学生的错题本
所以,避免粗心的第四个方法:给机器加上一个强大的数据库。
以上四个办法,背后的核心关键点:我们大脑就像是一台机器,它的良好运行取决于我们好好操作它。平时就要注意积累数据库、完善校核系统、合理使用内存、并按流程操作,不能做错题后都赖到“粗心”的头上。
我是在学霸山丘教数学的浣熊老师,这篇长文,是我这两年帮助学生解决粗心这个问题的经验总结,欢迎家长们帮助孩子们使用起来。想知道我高考数学怎么考满分的吗?继续关注我的经验谈,如何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