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亓艳丽,欢迎来到由泸州市郭家洪名师工作室制作的教师成长通识课程《生物教师如何快速成长》。
这一讲,我们继续深入课程第一模块新手成长篇之在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生物教师如何备课、上课专题。
2022年四川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从2022年开始,四川省普通高中正式开始使用新教材(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并于2025年采用“3 1 2”的高考新模式。
生物学成为4门再选科目之一,四川省自主命题,考试成绩经过赋分后加入高考总成绩。这就意味着,高考生物试题题量和难度都会加大。而面对新高考和新教材,如何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摸索,针对如何使用新教材上好课,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下面以必修1教材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的教学为例,分析备课和上课的过程。
1.研读课标和相关资料首先,要深入研究课标,明确高中教育要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课程的宗旨,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总目标。
其次,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如:主动运输一节的教学设计,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2.活用情境,提质增效1.生命观念: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2.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通过观察主动运输过程,分析载体蛋白的特点;
3.社会责任:说出主动运输的意义。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然后借助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可以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课堂演示实验,生命科学史,科学新进展、社会热点等。
教学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生活情境、想象情境、模拟情境、实验情境等。但无论哪种情境,都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发挥情境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素养。
在备课时要灵活选择适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情境。
如可以利用葡萄糖载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引入葡萄糖运输方式的探究,提出小肠黏膜吸收葡萄糖是不同于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进而进行新课的学习。也可以利用原尿的重吸收作为例子,分析不同物质重吸收的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教材“问题探讨”中提到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离子的方式为例进行导入。
提出问题:
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
2.这在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中是特例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依据被动运输的概念作出判断,认同主动运输方式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普遍性。然后利用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主动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有什么特点。
通过动画分析主动运输的过程及其不同于协助扩散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采用问题式教学,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
3.讲清来龙去脉,方能应用自如生物学科是理科,理科的课堂教学要“讲理”,要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生命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如:本节课讲解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O2浓度会影响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通过细胞呼吸来提供→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需要消耗O2→O2浓度会影响有氧呼吸,进而影响主动运输。
再比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我们之前的教学一般直接讲解细胞膜的功能,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但新教材在这一节加入了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历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明确细胞膜的成分及其结构。再根据其结构分析细胞膜可能具有的功能,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有利于构建生命观念里的结构功能观。
总之,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我们需要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落实社会责任。
好的,以上是我的分享,如果你觉得有启发,请转发朋友圈或微信群,好内容让更多人知晓,感谢你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