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2019人教版)
高二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图代表骨骼肌细胞与其所处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分别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Y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X进入骨骼肌细胞
B.Y与X、Z的明显区别是蛋白质含量较多
C.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维持在一定范围就能实现稳态
2.下列①~⑤是有关内环境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于血浆中
②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液中水分增加,形成组织水肿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也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对于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⑤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3.在胸外科就诊患者中,有一群特殊的“水手”患者被称为手汗症患者。为根治手掌多汗,医生借助胸腔镜,可点断某交感神经。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仅包含传出神经
B.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一器官,有利于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精确的反应
C.当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可能会表现出手汗症状
D.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而手汗症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
4.某种神经递质X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昔酸环化醇)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下列关于该神经递质X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神经递质X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
B.该神经递质X与突触后膜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突触后膜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该神经递质X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调节该过程
5.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由血液定向运输至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C.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还能升高血糖
D.胰岛B细胞既有甲状腺激素受体,也有神经递质受体
6.寒冷状态下,健康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 ”和“一”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字母表示腺体,序号表示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
B.a产生的激素几乎可作用于全身细胞
C.若c产生的激素减少,则a分泌的激素会增多
D.分级调节放大了激素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精细调控
7.关于人体免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②细胞免疫能将抗原和含抗原的细胞消灭
③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只有辅助性T细胞
④抗原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
⑤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和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⑥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⑦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⑧辅助性T细胞可以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信号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8.免疫调节是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方式,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胸腺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B.T细胞、浆细胞都能够吞噬、处理抗原并分泌相应抗体
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神经递质、激素可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代谢来影响免疫功能
9.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叶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掐尖的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加快侧芽生长
B.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
C.生长素是一种蛋白质,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
D.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具有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10.植物可以利用光敏色素感知光信号并调节自身生长发育。黄化幼苗的光敏色素含量比绿色幼苗多20~10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用于水的分解
B.光照能够改变光敏色素的空间结构
C.光敏色素是在植物的成熟组织细胞中含量丰富的一类蛋白质
D.冬小麦的春化作用主要与光敏色素有关
11.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
B.甲图中C~D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根据“J”形增长数学模型N t =N 0 ×λt ,可知种群呈“J”形增长时,其增长率等于λ-1
D.乙图中G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围绕K值上下波动
12.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越小,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a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
C.据图分析,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13.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图2中包含4条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C.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D.图3中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B,1/2来自D,B的能量2/3来自A,1/3来自C,猫头鹰增重6kg,至少消耗A为550kg
14.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森林砍伐或开垦为耕地可能导致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B.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类对动物的滥捕乱猎行为已严重威胁到物种的生存
C.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D.建立动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15.下图是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
B.若上图表示碳循环过程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若上图表示碳循环过程,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过程中,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会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此现象叫作生物富集
二、不定项选择 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人体的体液,内含水、离子和其他化合物
B.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a
C.红细胞中的O2要进入骨骼肌细胞中参与有机物氧化分解,至少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
D.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人体组织中蛋白质大量分解,使c处渗透压上升
17.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B.种子萌发时,赤霉素促进萌发,细胞分裂素抑制萌发
C.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D.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18.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如将图3利用在渔业生产上,在E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D.调查喜鹊的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
19.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B.图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非洲狮和斑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③可以表示海葵与寄居蟹之间的关系
D.环境发生变化后,图③中的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
20.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据统计,2012-2019年,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km2,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在沙漠治理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
D.群落演替是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沙漠只能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
三、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0分。
21.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丙中①表示的结构是反射弧中的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文名称是 ,图乙中的 B 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需完整)。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 A 传到 B 的信号物质是 ,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 B 传到 A 的原因是 。.
(3)若刺激图丙中 b 点,图中除 b 点外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兴奋之后细胞膜电位表现为 。
(4)兴奋在图乙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是 。
22.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的分别是 、 。图1中激素 (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 ,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 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 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激素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3)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 。
(4) 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乙模式调节,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的重吸收。
(5)写出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一条反射弧 。
23.“细胞因子风暴”(CS)是指机体在感染微生物等情况下,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增多的现象,这是由免疫系统对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过激反应引起的,会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研究发现,新冠病毒重症患者往往不是死于病毒感染,而是死于CS导致的呼吸器官衰竭。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病毒进入机体一般先经过 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
(2)B细胞受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并在 的促进作用下分化出 细胞,并由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保卫人体的第 道防线。
(3)受到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使CRH、ACTH、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其中CRH的中文名称是 。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 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由上图分析可知,下丘脑细胞具有哪些信息分子的受体? 。
(5)图中糖皮质激素作用于垂体、下丘脑属于 调节,其意义是 。
24.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填组成成分);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填序号)。
(2)图2中B表示 。若鼠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狼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体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 。
(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 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具有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25.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随后其数量快速增长。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投资低、成本低、效率高,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下图为某市人工湿地结构和污水处理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总能量包括 ,该系统能降低污染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含量,最可能利用了生态系统组分中的 。
(2)防止污水浓度过高,造成微生物过度失水死亡,在将污水排入处理系统前,一般要先对入流的污水进行 ,同时还要控制单位时间污水的输入量,原因是 。
(3)在设计该人工湿地系统时,可参考生态工程的设计,以生态系统的 功能为基础,遵循着 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在湿地滩上种植的观赏类花卉和树木还可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4)若某种药物A由于处理不当随污水进入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则水体可能出现 现象从而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进而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并且由于 作用极有可能使该生态系统逐渐远离稳态。
(5)物质循环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