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版 语法、文学文化常识中考真题汇编
【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6.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句话出自《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类似于今天的“引言”“前言”;赠序,即临别赠言,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劝勉激励马生的赠序。
C.《诗经》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峨眉山月歌》《行路难》等。
D.“自非亭午夜分”中的“亭午”指正午,“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薄暮冥冥”中的“薄暮”指傍晚。
【答案】C【详解】C.错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不是浪漫主义;故选C。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
2.小语同学积累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如《爱莲说》;“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B.《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而成;《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而成。
C.古人称谓通常有谦称与尊称的区分,例如“敝人”“家慈”“愚兄”是谦称,“令尊”“贤弟”“大兄”是尊称。
D.从“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中可以看到除夕放爆竹、守岁的习俗;从“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中可以看到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草的习俗。
【答案】B【详解】B.“《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有误,应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故选B。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种类多样,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古人常用“加冠”“而立”“不惑”“耳顺”“耄”等词语表示不同的年龄。
C.赠序有别于书序,它作为临别赠言,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可抒发作者的情志。
D.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林立。张仪是道家代表人物。
【答案】D
【详解】D.有误,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并非道家代表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庄子、鬼谷子等;故选D。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答案】C【详解】C.“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是动宾短语,“防风固沙”是并列短语;故选C。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C.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答案】A
【详解】A.《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词,不是苏轼的词作。故选A。
【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真题】
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冠冕”指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簪缨”指贵族的帽饰;“纶巾”是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B.“布衣之交”“管鲍之交”“忘年之交”“八拜之交”都是关于交情的成语。
C.《马说》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均出自《列子》。
D.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写实的笔法来表现人物,如朱德笔下的母亲,杨绛笔下的老王和刘绍棠笔下的何大学问。
【答案】D
【详解】D.“……刘绍棠笔下的何大学问”表述错误。何大学问是小说《蒲柳人家》的一位人物,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运用写实的笔法来表现的人物。故选D。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真题】
5.小文同学搜集到一组“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物,下列与“自强不息”主题不符的一项是( )
A.祖邀,素有大志,为图强报国,闻鸡起舞。曾率部北伐,收复了中原大片国土。
B.范仲淹,命运多舛,2岁丧父,成年后外出求学,睡觉不脱衣,断齑画粥,专心学习,成了宋代治世名臣。
C.王祥,继母待他不好,但继母生病时他仍悉心侍奉。继母去世,他悲痛致病。王祥至孝,留下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D.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47岁患尿毒症,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二百万字的作品。
【答案】C
【详解】C.根据“王祥至孝,留下了卧冰求鲤的美谈”可知,这个事例可以体现“孝道”的主题,不能体现“自强不息”。故选C。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真题】
5.下列选项中括号内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来暑往里劳作与收获,能帮助人们坚定信仰。(“坚定”的词性是动词)
B.我们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发展,始终坚持。(该句没有语病)
C.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和全人类有重大意义。(该句是单句)
D.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技能:让生活更美好”。(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答案】B
【详解】B.语序不当,应将“不断发展”与“始终坚持”调换位置;故选B。
【2023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真题】
2.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烟台剪纸、螳螂拳、八仙葫芦、烟台绒绣……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这句话中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B.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壤,雷锋精神依然具有跨越时间的无限魅力。——这句话没有语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觥筹交错”“一豆羹”——“白”“觥筹”“豆”在古代都指酒杯。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这个文学常识表述是准确的。
【答案】C
【详解】C.说法有误。“觥筹”是酒杯和酒筹,“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而非“在古代都指酒杯”。故选C。
【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
5.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指古代立春后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B.“未果,寻病终”中的“寻”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另外还有“少时”“俄而”“已而”“俄顷”等。
C.“而立”“不惑”“古稀”这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分别指“30岁”“40岁”“50岁”。
D.“一食或尽粟一石”“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点的“石”“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答案】C
【详解】C.“古稀”指的“70岁”,“知天命”或“半百”指的才是“50岁”;故选C。
【2022·山东聊城·中考真题】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行当中的生、旦、丑分别扮演男子、女子、滑稽人物。
B.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
C.《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志怪小说集。
D.“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悼念鲁迅的对联。
【答案】C
【解析】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并非志怪小说集;故选C。
【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种文体。
B.《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纪传体史书。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B
【解析】B.《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不是纪传体;故选B。
【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
下列选项中括号内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读起来味同嚼蜡。(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
B.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美文,我及时惠存。(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
C.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句中有关沈从文的介绍正确)
D.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C
【解析】A.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句中用于形容读这本书的感受枯燥乏味,符合语境,运用恰当;
B.惠存:以物赠人,望人存留的谦词。句中用于形容“我”保存同学的美文,使用不正确;
D.“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不正确,“像是高起来”没有喻体;故选C。
【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社会,心系百姓,《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后人尊为“诗圣”。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C.“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社交用语,如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说“久违”,请人帮忙用“劳驾”,赞人见解说“高见”,中途先走用“失陪”。
【答案】D
【解析】D.“等候客人说‘久违’”表述错误。久违一般对很久没有见面的人说,表示客气的说法。而等候客人一般说“恭候”。故选D。
【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编辑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木兰诗》《十五从军征》均选自这部诗集,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主题都控诉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B.中国文化崇尚“和”,“和”体现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与“和”有关,商人经商讲究“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等。
C.《水浒传》善于在讲述故事中塑造人物,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人物形象是在一个个的事件中丰满起来的。
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答案】A
【解析】A.有误。“主题都控诉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表述有误。《十五从军征》主题控诉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木兰诗》的主题是赞扬了木兰替父从军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故选A。
【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赓续绵延,代代流传。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
【答案】示例:吃粽子,赛龙舟,蕴含着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认真研究被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不要雷同,修辞要恰当,用词不能重复。
由“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可知,仿写内容为端午节的节日习俗以及节日蕴含的文化意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放纸鸢、端午食粽、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浸龙舟水、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躲端午、避五毒、采药、制凉茶、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等。
示例:争旗鼓,赛龙舟,寄予着力争上游的竞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