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于灭亡同步练习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 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 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2.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 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 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 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3. 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②b的都城在上京
③与c并立的两个政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④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4.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 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 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 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5.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 秦隋宋 B. 秦隋元 C. 秦元明 D. 隋元明
6. 《北京晚报》2014 年 4 月 10 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 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B.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C. 在他统治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
D. 589 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南北统一
7. 工程和建筑都是文明的载体。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部分工程和建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李冰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促进了交流
C. 明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雄伟壮丽
D. 故宫是清朝开始修建的世界现在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8. 隋朝统一南北的条件有( )
①经济繁荣,全国户数增加1倍以上 ②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④南北朝后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9. 隋朝统一是在( )
A. 580年 B. 581年 C. 589年 D. 618年
10.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
A. 巩固隋朝的统一 B. 方便隋炀帝南巡
C.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 加强北部的边防
11. 下列关于隋文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 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
C. 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 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12. 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与它类似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13. 下列叙述,不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 )
A. 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B. 酷虐残暴的统治
C. 大兴土木工程 D. 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
14. 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 )
A. 杰出的水利工程 B. 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C. 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5. 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
A. 经济繁荣 B. 短暂而繁荣 C. 二世而亡 D. 节俭盛行
二、 问答题
16.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横南北的大运河?
17. 隋朝为什么能够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大业?
18. 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材料二:
(1)材料一出自谁之口?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举出反映这种思想的具体措施。
(2)图一是什么时期开凿的运河?新线路开通后,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哪里?
(3)图二反映的运河与图一反映的运河相比有何特点?
20. 材料一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科举选拔官员的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3)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是什么方法?
(4)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