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学校文学社将开展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三秦文化 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八百里秦川、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水草丰茂的陕南鱼米之乡,谱写了底蕴深厚、根深叶茂的三秦文化。
下面是小秦准备给校文学社投递的一篇文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其中的错误。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多个朝代在此相继建都。中华文明顶盛时期的周、秦、汉、唐都是在三秦大地拉开序幕并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巍峨的大秦岭、奔腾的黄河水、静穆的黄帝陵、雄伟的兵马俑、厚重的古城墙、悠远的古丝路……一山一水一陵一俑一城一路,章显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禀赋。独特地道的风味、匠心独运的技艺、悠远亲切的乡音、怎么称道都不为过的文化古迹,一字一词皆有故事,一砖一瓦饱蘸深情——它们是三秦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乡愁与记忆。
1、请确认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2分)(2分)
(1)巍峨(A.wēi B.wéi ) (2)静穆(A.mò B.mù)
2、这篇文稿中有两个词语书写错误,请你帮小秦改正。(2分)
(1)“顶盛”应写为______ (2)“章显”应写为______
【传统文化绵延不息】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3、为了给自己的文稿增添诗意,小秦查找资料,收集了一些古诗文,请你帮他温习一下。(11分)
在中华文学长廊里,有无数华夏文化名人用诗文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更砥砺着我们前行。(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______,______”两句,借莺燕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让我们顿生爱春之意;(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 ______ ”两句,点明国家灭亡的两种可能性,从反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3)杜牧在《赤壁》中用“ ______ ,______”两句,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并道出机遇造人的真理;(4)晏殊的《浣溪沙》中“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将惋惜伤感和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透露出生活的哲理;(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两句,抒写出全体将士的心愿,让我们感受到将士们舍身报国的深情,报国之志也在我们心中涌动。
学校文学社想创办一期名为《青春榜样》的校刊,下面是小华为这期校刊写的卷首语,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4分)
①总有人不舍昼夜,燃烧自我□总有人栉风沐雨,负重前行。②中华民族从不缺英雄榜样,那些震古烁今的名字,那些点点滴滴的凡人善举,都铸成了民族的脊梁。③青年榜样激励着一个时代的前行,不仅是往昔浴血奋战、奠基铺路者,还是如今和平年代敢为人先、不惧牺牲者,而且是值得青年仰望的繁星。④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我辈青年当紧随榜样的步伐,以“无我”的奉献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4、请在第①句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1分)
5、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填序号)(2分)
A.融入时代 B.推动时代 C.感知时代
6、第③句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将正确的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7、今天是中秋节,我们阅读的许多名著中也有与中秋节相关的情节。《儒林外史》中__________________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万家团圆的中秋节,是他最后的节日。《水浒传》中共写过四次中秋节,第二个中秋之夜出现在第三十回,张都监在鸳鸯楼安排下筵席,邀请__________________前来庆赏中秋;第四个中秋之夜出现在第九十九回,梁山好汉们完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集体出征,回军途中恰逢中秋之夜,__________________在杭州六和寺闻钱塘江潮信而顿悟,悄然圆寂。(3分)
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拥有陕西特色的博物馆文创商品走出陕西,甚至借船出海,远销国外。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廉钰介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文创商品,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浩如烟海的文物是我们设计文创商品的巨大灵感库。”
自2015年开始,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IP研发团队,致力于共同打造以唐代文物粉彩仕女俑为原型的“唐妞”动漫IP形象。
“我们打造‘爆款’文创,不是简单地对文物进行仿制,而是进行再创作。‘唐妞’等文创商品之所以成为‘爆款’,是因为它背后的文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廉钰说。
“唐妞”IP走红,更多的是源于“唐妞”IP创始人及其团队不断深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庆梅表示:“持续开发、设计多种‘唐妞’IP文创产品。在严格考证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打造IP价值,推动‘唐妞’的国潮化、年轻化”。
早期的文创商品只是文化创意与商品的简单相加,如在咖啡垫、衬衫上印制图案等。后来,文创产业品牌化,如“唐妞”“秦风小子”“姗姗有礼”等一些知名文创IP出现。如今,文创产业正迈入“文创3.0”时代,文创商品与品牌依托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数字文创正成为年轻一代的新潮流。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数字文创商品“春意昂首 赤金走龙”整体运用了三维建模技术,在保留原文物特色和历史感的同时,对金龙行走的形态进行了艺术加工,让金龙能真正地“走”起来。与原文物相比,数字文创商品更加生动地呈现了赤金走龙行走时的灵动姿态,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
(摘编自《博物馆文创热潮来袭》,《陕西日报》2024.4.15)
【材料三】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不断丰富展览内容,策划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展览,辅以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让青少年成为展览的主角,是博物馆策展的全新视角。位于江苏南京的六朝博物馆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策划成展览在馆内公共空间展示,设计观展动线,探讨道具、展架的多样化运用,并以情景剧、汇报、相声等形式分享策展心得。
此外,博物馆和学校在共建方式上不断探索,通过策划校本课程、博物馆研学、遗址寻访等活动,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课后服务,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民俗、非遗、古建等优势资源,通过非遗手工体验、民间游戏竞技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传承民俗非遗文化。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群体的需求,提升了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博物馆里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小志愿讲解员”。“小灵星”红领巾志愿者、“梅园红”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红领巾”小小宣讲员等都是南京市博物总馆志愿团队中的重要力量。通过参观引导、讲解服务等,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摘编自《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打开博物馆》,《人民日报》2024.3.26)
【材料四】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涉及考古项目138个、展出考古出土标本4891件/组,利用考古成果全景式展示陕西考古和中国考古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方法。
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随处可见考古工作的数字化应用。陕西考古博物馆超过70%展项设置的数字多媒体及物理互动装置构成的“科普线”,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了解遗址的结构,通俗易懂。同时将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古DNA等抽象科技考古手段融入考古发现实例,创新性揭示了现代科技手段在丰富历史图景的重要贡献,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专题陈列。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尾厅借助5G网络技术,通过《考古队的一天》等大型投影资料,首次将展示维度从馆内拓展到田野考古现场,实时连线呈现考古工地实景,与观众共享重要考古发现瞬间。
陕西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现场保护、实验室修复、文物考古学研究及反映考古学科发展史,详细讲述人类发展史、文化发展史、文明发展史,体现不同历史阶段考古工作理念、技术、方法发展演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也正打通从考古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学科全链条,让古老的文物通过数字化,获得了更为强大的传播力,让“过去”拥有了“未来”。
(摘编自《陕西考古博物馆:数字化考古修复技术让“过去”拥有“未来”》,“西部网”2024.4.13)
8、阅读【材料二】,分析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4分)
9、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请你为陕西考古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提出三点具体的建议。(3分)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往往更愿意为文创产品“买单”,从品类来看,兼具纪念属性和实用属性的商品明显更受消费者青睐。
B.“唐妞”IP的走红,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唐妞”的国潮化、年轻化相比其他文创更能吸引人们为之买单。
C.南京民俗博物馆积极让青少年成为展览主角,全新的策展视角是国内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D.数字化应用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内随处可见,馆内的展项设置均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数字多媒体及物理互动装置的神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
他想自己走进海水 杨素秋
①杜斌站在钟楼南公交站等我,我一叫他的名字,他就准确地向我所在的方位走过来,步子大而稳,且不需要手杖。我拉着他的衣角,跟他说:“咱们现在是在往南走,差不多走一百米就到了。你能看到这个饭馆的大招牌吗?附近只有这家的招牌是大红色的,还有几个花灯笼。我们的图书馆就紧挨着这个饭馆。”他有一点儿模糊的光感,他说:“是的是的,走到这个饭馆跟前有红色的光感,比较明显,下次我就知道怎么走了。”
②我和杜斌是在前年认识的。他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他的手法细腻准确,落手处恰是我的痛点。听说我是教文学的,他就和我聊起毕飞宇的《推拿》。他曾把这本小说推荐给盲人朋友,他们有一个小小的读书团体,常聚在一起讨论。有的盲人说毕飞宇写的盲人世界不完全准确,但杜斌说:“我们不能那样苛求作家,毕飞宇已经写得很细腻了。他是个明眼人,能把我们盲人的感受还原百分之八九十,很了不起。我读了好几遍,真是感动。”
③杜斌说自己切土豆丝儿切得可好了,但母亲老怕他切着手,不让他切。他家境殷实,母亲觉得他经营店铺太累,劝他做点儿别的,或者歇着也行。他的哥哥身体健康,就不像他这么忙碌。杜斌说自己如果不忙碌起来,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④他还记得童年在盲校第一次摸到盲文书时,指肚上那种细微的感觉——那些小小的凸点和指尖碰触之后,立即变成一个个声音碎片,还带着声调,他马上就兴奋地读了出来。离开盲校之后,他很少再遇到盲文书,想获取知识只能靠听。
⑤在很多事上,他都需要比我们普通人多做几遍。我惊讶于他店里卫生间的整洁程度,死角里也没有污渍。“这很简单,你们普通人打扫房间如果需要三十分钟,那我就花九十分钟来打扫。”他用抹布一点一点地擦卫生间地板,因为眼睛看不见,不确定哪里脏,他就把每个角落都擦一遍。我第一次来他店里就注意到,他取床单,转身,抖床单,铺床单的动作非常流畅,没有丝毫迟疑和试探。不看他的眼睛,你并不会觉得他是一个盲人。
⑥他跟我说了好几次,他特别想念摸读盲文书的感觉。我说:“你每天都在听书啊,为什么还想摸书?”他说:“那太不一样了。听书,好像怀里被人塞了一堆东西;摸书,是自己主动走进去,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那感觉太美妙了。”
⑦我带他走到视障阅览室,他最想摸的是《世界触觉地图》。一个个国家,以前只是在新闻播报里听见的名字,现在第一次在他的手底下呈现了距离,落实了形状。
⑧“经度纬度”那一页,他摸得尤其久。他已经疑惑了三十年,究竟什么叫作“东经、西经、南纬、北纬”。他完全无法想象,一个圆圆的地球上有这么多条线,它们究竟是怎么交叉的?现在这些线条全都凸起来,在他的指肚上形成压痕,这些线条和从前头脑里的那些词语联系起来——“哦,原来如此!”可他还是不明白,什么是“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我让他把右手攥起来当太阳、左手攥起来当地球,然后我捉着他的手在空中移动,告诉他,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四季为什么交替。他慢慢地明白了。
⑨这一天,整个盲文阅览室里只有他一个读者,他自己找了一本《世界通史》,想读出声就可以读出声。他用左手食指压住一行字母的最左端,大概是在确定行距,右手食指匀速向右移动,移到一行末尾时,他把左手食指挪到下一行左端并压住,右手食指迅速与左手食指碰一下,完成“接头”,确定没有串行,便继续摸读。“银河系又只是宇宙几百万个星系中的一个,本书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回溯人类的经历……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单细胞生物。尽管人们历来认为这种原始生命与非生物有着本质区别,但现在的科学家,已不再接受这种把生物和非生物截然分开的观点……”
⑩就像他说的,这样的文字朗朗上口。浩瀚的宇宙和微末的单细胞生物,变成锥刺的凸点,被他一行一行地触摸,再转化成声音从他的口中“流”出来。我举着手机帮他录视频,突然有点儿难过。他微信头像的照片是在青岛照的,记录的是他难忘的一次体验——他背对镜头,面朝大海,海水漫过了他的小腿肚。他看不见大海,但是舍不得走,在海边站了好久。
⑪我总觉得,他心里的大海,比我看见的更壮阔。
(选自2024年第5期《读者》,有改动)
11、文章围绕盲人杜斌展开,记叙了杜斌热爱读书的故事。请简要概括文章中有关杜斌读书的情节。(3分)
12、文章第⑥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了海水漫过脚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13、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我第一次来他店里就注意到,他取床单,转身,抖床单,铺床单的动作非常流畅,没有丝毫迟疑和试探。(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浩瀚的宇宙和微末的单细胞生物,变成锥刺的凸点,被他一行一行地触摸,再转化成声音从他的口中“流”出来。(“说”的表达效果不如“流”好,为什么?)(2分)
14、本文标题“他想自己走进海水”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老师建议将本文和《再塑生命的人》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老师为什么这样建议。(6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2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③也。”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④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 张养浩传》,有改动)
【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台掾(yuàn):御史台属官,副职,助手。④拜:任命。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其人已去( ) (2)读书不辍( )
(3)四顾壁立( ) (4)终日无少怠(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皆以美于徐公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欲报之于陛下也 D.受地于先王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2分)
(2)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2分)
19、张养浩去世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请结合本文和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他为人敬仰的原因。(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予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0、小语注意到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事物起笔,她搜集到这两种事物的相关知识,做成知识卡片,请你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知识卡片 杨花: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诗人常借之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
21、小文了解到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大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很疑惑本诗的这一特点体现在何处,请你向他答疑解惑。(2分)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50分)
人生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亲爱的同学,你有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经历吗?有过“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吗?有过“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惊喜吗?
请自拟题目,写下你风雨兼程的成长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