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最烦的一件事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哪里看的边边角角的野史,跟你争辩的面红耳赤,都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建议各位多读二十四史,少读自媒体胡咧咧的野史。
看野史不如看《故事会》,不如看《读者》。
我经常跟人说读了二十四史,算上《新元史》《清史稿》,高中上的近代史,就是27史了。没想到很多人惊讶的样子,那表情,语气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让我觉得很搞笑。
有什么难得啊!我跟大家捋一捋!
二十四史其实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史,乾隆下诏固定了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统称正史,《史记》开始《旧唐书》结束,一共2700多万字,3250卷。
这有什么难得,我就问问各位,现在别说读了,很多一本网络小说,人家作者年纪轻轻的动不动就是千万文字起步,读个三五千万文字不是很轻松的事吗?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买了拼音版的史记啥的,儿童版的看得我津津有味,对古时候各种人物充满了兴趣,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饭桌上总能说几个故事逗得大人开心,我的兴趣也就来了。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拼音版转到解说版,上初中时就读原版了,不过对故事已经了解了很多,原版读起来很轻松,觉得古文简练有力多了。
我八岁的时候就读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被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深深地震撼了。后来中学学到《为人民服务》这课文,老师练到这句我脱口而出出自司马迁的文章,那时候我们乡村中学老师大多数都是代课老师,说实在话他被我震撼了,反问我说真的假的!
司马迁的《史记》当属二十四史之首,很多人给汉武大帝推崇的不得了,我却厌恶他,他好大喜功,心理有点不健康,将司马迁折磨的不成人样了。
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被公认为三史,这是二十四史的开端。
《三国志》的出现将人们对史书的兴趣推向了巅峰,历史变得有趣,故事化,后人据此写了《三国演义》,直接封神成四大名著。
自此四史完成,这几史看起来很有趣味,毫无压力。
然后就是宋齐梁陈隋唐的一大堆,感觉比较杂乱!
《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这些朝代没啥太突出的大事,看得也无需用力,过一遍了解个大概就行了。
真正有意思的是隋唐了,隋唐故事多,趣味性强。也是中国文明开始大步前进的时刻,我认为隋唐大运河的开挖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被称为十七史。
当然看这些书有点枯燥,不过结合《隋唐演义》这些小说啥的影视剧搭配着看就非常有意思了。
上中学那会金庸的武侠剧开始流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非常火,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再看《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觉得跟看电视剧一样,非常精彩。
这些看完就是二十一史了。
《四库全书》非常有名,现在存世的不多了,好像甘肃有个博物馆存放着,清朝写完《明史》后从《永乐大典》里搞出《旧五代书》和《旧唐书》,从此乾隆就下诏将二十四史定型,以后不准添加新书了。
看明史看得咬牙切齿,被明朝的腐败气着了,明朝时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开始大踏步前进,中国其实也已经萌芽了,可惜最后被掐灭了。
旧五代旧唐书就没啥意思了。
看明史的时候搭配着当时很火的《明朝那些事儿》,边看边骂!
当然乾隆怕后人说三道四,着急慌忙的不让加书进去,可是数百年后,大清作古,他管不着了,民国时《新元史》《清史稿》被加入,有了26史的说法。
很多人迷恋戏说乾隆的风流韵事,七下江南的花边故事,我却气的够呛,一部清朝史太窝囊了。
闭关锁国,割地求和,也许这就是乾隆不愿意看到的吧。
后来高中学了近代史,才眉头舒展,直到今天过上了好日子。
算上高中学的近代史,我说我熟读27史,不是吹的,有什么难得?
挺多人惊讶的表情,我永远忘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