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图1可知,西周
图1 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
A.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 B.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
C.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 D.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
2.依据表1能够推断出
表1《后汉书》中有关东汉盐铁政策的部分记述
记述 | 出处 |
章帝建初六年(81年),”肃宗(章帝)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帝不从”。 | 《后汉书·郑众传》 |
章帝元和年间(84-87年),尚书张林奏请官家煮盐,朱晖反对,”后陈事者复重述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 | 《后汉书·朱晖传》 |
章帝章和元年(87年),广陵太守马棱”奏罢盐官,以利百姓”。 | 《后汉书·马棱传》 |
和帝继位(88年)后,下诏:”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连上意。先帝(章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 《后汉书·和帝纪》 |
A.章帝曾短期恢复盐铁官营 B.章帝在晚年废止盐铁之禁
C.和帝继位后恢复盐铁之禁 D.东汉始终在推行盐铁官营
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4.图2反映唐代
A.货币体系多元 B.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C.朝贡贸易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5.范仲淹在家信中告诫在外地任官的侄子:“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为官,莫营私利。”这则材料反映北宋
A.义利之辨得到强化 B.商业经济发达
C.心性修养观念盛行 D.监察制度完善
6.清代乾嘉学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如戴震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焦循也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以上材料反映程朱理学
A.被乾嘉学者修正 B.在清代已经衰落
C.遭清代学者反对 D.不承认人的欲望
7.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8.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
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 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
9.1923年12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验,其中一题为“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测验结果显示,59%的人认为俄国是中国之友,13%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之友。这表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为大部分中国人所认同
B.美国因“大萧条”加紧对华经济掠夺
C.苏俄新经济政策显示了巨大的吸引力
D.反帝的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新趋势
10.据表2分析,影响当时农民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 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情况
项目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
指数 | 指数 | 指数 | 指数 | |||||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 68.5 | 100.0 | 87.4 | 127.6 | 111.4 | 162.6 | 127.9 | 186.7 |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 | 14.9 | 100.0 | 18.7 | 125.5 | 23.6 | 158.4 | 26.8 | 179.8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
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D.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
12.希腊城邦建立后便开始向海外殖民:某一城邦(母邦)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A.确立了工商业者的统治地位 B.促使城邦体制走向解体
C.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13.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A.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949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决策文件,明确提出要“防止亚洲出现足以威胁美国安全或亚洲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力量对比”。据此可知,美国
A.认为亚洲的力量对比已经失衡 B
.不将苏联视为唯一的敌人
C.致力于维护亚洲的稳定与安全 D.将冷战政策重心转向亚洲
15.1964年,夏季奥运会在东京举办。日本为此大举投资约1万亿日元,其中新干线建设约3800亿日元,东京地铁建设为1895亿日元。这说明
A.国际社会已经原谅日本的罪行 B.日本由此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
C.日本坚持交通优先的发展理念 D.日本对社会经济实施国家干预
16.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年)曾说:“为了画出真实,画家的眼睛应该盯着现时,他应该用眼睛来看事物,而不是用项背。”下列与库尔贝观点相近的是
A.画家应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 B.文学应表达幻想和渴望
C.作家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工作 D.音乐的真谛是抒发感情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路坊、商贯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三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
——摘编自郭大钩主编《中国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原因。(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契合。
材料二
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年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哪些契合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18~20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事件 | 时间 | 事件 | |
1765年 | 珍妮纺纱机问世 | 1895年 | 芝加哥摩天大楼瑞莱斯大厦竣工 | |
1841年 | 三元里人民抗英 | 1904年 | 日俄战争爆发 | |
1853年 | 佩里舰队驶入江户湾 | 1906年 | 爱因斯坦提出质量能量公式 | |
1861年 | 沙皇签署“二一九法令” | 1914年 | 奥匈帝国皇储遇刺身亡 | |
1873年 | 列宾完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20世纪20年代 | 纽约哈莱姆区成为有名的贫民窟 | |
1876年 | 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 | 1945年 | 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
从表3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国的新式邮电始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国家才逐步独立办理邮件及电信传递业务,但仍比较落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交通部下设邮电总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统一邮权。1931年后,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均由中国人担任。此后,在全国邮政系统中虽然还保留着大批洋员,但不掌握大权。交通部在内地及边远省区增设邮局。至1937年,全国邮政局所共增加3.1015万所,全国邮路共增加12.6755万公里。
1934年10月开办“平快”邮件业务,凡邮件于普通资费外,加付平常快递资费,邮局即按格外迅速手续办理。1935年5月,将新疆、蒙古邮资与内地划归一律。
——摘编自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影响。(6分)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对英国的各种舰只进行袭击,英国很快就面临反潜艇的主要武器——驱逐舰的短缺问题。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就驱逐舰问题与美国交涉,要求美国借给英国40或50艘驱逐舰,并且表达了英国决不投降的决心。但美国怀疑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政府官员对欧洲形势也普遍持悲观态度。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英国抵抗成功的可能性在增加。与此同时,美国军方提出了大西洋上的基地问题,认为出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有必要获得英国在大西洋上的一些军事基地。1940年9月,双方终于签订“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美国用50艘老旧驱逐舰换取了租借英国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的8个海空军基地99年的权利。对于这份协议,双方均表示满意。
——摘编自徐蓝《关于1940年美英“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就驱逐舰问题发起谈判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影响。(6分)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欧阳询(557~641年),长沙人,书法家。天资聪明,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唐高祖武德年间官至给事中,受命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撰《艺文类聚》,创立了完善的类书体例。太宗贞观初年,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对渤海县男。
欧阳询被誉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年少时生活于江南,初学王羲之,隋统一后移居北方,开始受到北方书法风格影响。他曾看到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刻,“乃悟其妙”,“卧于其下者三日”。此后,他更从笔力刚劲瘦硬方面去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楷书被称为“欧体”,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等。欧阳询还潜心研究书法理论,著有《用笔论》,强调写字时必须全神贯注,注意执笔手法、和墨浓淡、字体肥瘦、调匀点画、上下对称;又有“欧阳询八法”,指点笔画的具体写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述欧阳询的文化成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阳询取得文化成就的原因。(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