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08、生产队时期的农村生产力水平及特点
1984年以前,中国农村虽然是以生产队为主的集体劳动模式,但生产作业方式仍然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生产采取的是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那时候,化肥使用的不多,杂交粮食作物较少,农作物的种子资源主要靠农民留种繁殖,导致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代后出来就出现品质退化,产量下降的情况。
1984年以前,农村的各种农产品的产量都比较低,并不是经济体制的原因,而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相关。许多农业专家早在建国初期就发现了这个现象,有许多农业专家和研究机构,便开始从事农作物种子资源的繁育和杂交繁育试验。只是培育农作物的种子需要时间,一个新品种从研究培育到可以繁育,没有十年八年的持续研究根本不能推广。这也是上共和国前三十年,农作物的种子靠自然繁育为主的主要原因。
笔者小时候认识的农业育种人员,每年都要到海南岛繁育种子,海南的气候特点每年可以两种两收,在那里繁育种子可以加快一倍的繁育时间。农作物种子资源的杂交繁育和优质品质的繁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代际传承,导致生产队时期只能自己繁育种子,农产品的产量一直保持低水平增长。
我国的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1953年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了育种研究,1961年7月,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其为天然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培育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65 年 7 月,在 14000 多个稻穗中又找到5株,共计找到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1966 年 2 月 28 日,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
1970年,袁隆平选育出了野生雄性败育稻“野败”。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A”。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的“南优1号”在湖南、广西等地试种,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
1973 年10 月,袁隆平发表了《利用 “野败” 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培育成功,亩产高达628公斤。1975 年,袁隆平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
从1961年到1975年,一个增产的水稻新品种培育了14年,这恰恰横跨了大半个生产队历史时代。所以说,生产队时期的落后不是人为的,而是生产力水平没有发展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状态的程度。
生产队时期,国家的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农民除了种田,几乎没有其他的产业,更没有条件发展农村工业经济,也没有条件组织农民进城从事产业劳动。多数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只有少量的非农业经济实体,靠种田为生的农民整体收入水平都很低。
在生产队时期,农民是集体劳动,靠挣工分为生。生产队时期,农民几乎完全靠天吃饭,每亩土地因土地肥力的不同及种植的产品不同,大都在200市斤到500市斤之间,按当时的货币购买力计算,每亩土地的年收入大都在50-150元之间。每个社员的年收入约2800分到4500分之间,因不同生产队的工分值不同,换算成人民币每年的收入大致为80元至450元不等,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队之间的收入差造成的。
农村经济改革之后,化肥在农业增产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 的。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发化肥技术—“联碱法”制取碳酸氢铵,建设自主创新的现代化氮肥工业体系;磷肥工业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硝酸磷肥—磷酸铵—复合肥整整摸索了半个世纪;钾肥工业从1956年在青海察尔汗干盐湖找矿开始,直到本世纪初研发成功“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复混肥料工业从最初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美国、法国等国外技术建成的装置,到低温转化、滚筒工艺、高塔造粒等国产化技术的相继成功并实现工业产业化,前后历经了三十余年。而氮肥工业则是在本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
从这个过程来看,共和国的前三十年,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以农家肥为主,化肥极少,主要是国家的化肥工业没有形成生产能力的原因所致。
有人说,生产队时期因为是集体劳动,社员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才是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不是事实,那个时候农民的集体劳动大都是热火朝天的,不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那时农民收入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并不是集体劳动体制造成的。虽然有些社员可能有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但生产队评工分的时候,因为涉及到个人利益,社员丰风月谷工分时往往会争得脸红脖子粗,最后那些出工不出力的人所得的工分也比别人低。
笔者1968年10月22日下乡,第一年到分红前干了两个月,只挣了500个工分,社员开大会评工分,每天只给笔者评8分个工分。社员在评工分的时候根本不讲情面,也不会因为我们都是知青而有所照顾。每10分工0.56元,年底分红笔者分得了26元钱。而分配在相邻的红铜沟生产大队一队的同学,他们的分值每10个工分1.20元,那里的同学每人分了七八十元钱,这就是不同生产队的差异。
笔者下乡的第二年干了一年挣了3200分,因为灾害原因减产,每10分工0.23元,年终分红73.60元,扣除各种费用,最后只剩下6元钱,却成为全生产队唯一能分钱的社员。因为生产队穷,这6元钱生产队至今还欠着没给。
笔者下乡的那些年,先后在两个不同省份的生产队当知青,都是比较贫穷的地方。笔者所在的生产队及生产大队连一台农业机械都没有,运输工具唯有马车和牛车,只是不同的生产队的马车和牛车的数量不同而已。至于队办工业和队办商业根本不存在,这两个生产队的副业都是养蚕或种植人参,其他生产队个别有种植烟草的,除此以外,就是冬季上山砍树向城里卖烧柴。
生产队时期的经济条件为什么这么差,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旧中国80%的农民没有土地,到了1952年,才实现每个农民耕者有其田。建国初期,刚刚获得了土地的中国农民,立刻焕发了极大的生产力,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3.5亿农民还要供给1.7亿城镇人口需求的粮食及副食品,同时还承受了三年抗美援朝的巨大经济负担。可以想象,建国初期的那些年,中国农村的经济整体落后的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相匹配。
1956年我国的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中国农村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中国的总体经济建设在这一阶段发展也非常快。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度里,农业合作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很快就因整体社会发展的需求给消化了。
1958年人民公社化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农村的经济提升,但从1959年开始,自然灾害与中苏决裂后的还债需求,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连续三年的灾荒,农业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挫折。
1963年到1983年,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模式比较稳定,农村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这二十年间,中国的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增加极快。全国人口总数从1964年的6.5亿,增长到1981年10.5亿人,国家的经济增长被新增长的四亿人口完全给抵销了。1982年,全国不得已实行了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人口增长过快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家庭中五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的情况多见,笔者看到最多的一个家庭里有13个孩子。
通过以上的历史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共和国前三十年,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落后,生产力低下和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由于农业经济落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也非常迟缓,各种经济基础建设均投入不足。农村没有公路、没有电力、缺少机械化。在这种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只能在低水平上发展。
从共和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开始发展,国家拿出所有的财力,兴修水利、建设公路、铁路、发展轻重工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在克服了文革十年的负面影响之后,终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全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