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湖南卷第1题:
1.儒家起于鲁,传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朝。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该题题干中的史料来源,应该是出于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往往也有其地域的特点,大略的形势可以描绘如下: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南方远不发达的楚、陈、宋,后来可能是随着陈国的一些逃亡贵族而流入齐国。楚人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巫鬼”宗教,同样在北方偏于保守的燕国和附近的齐国,方士也很盛行,后来阴阳家就在齐国发展起来。法家主要源于三晋。周、卫位于各国之间的交通孔道,是商业兴盛之区,先后产生了不少专作政治交易的纵横家。如果说在春秋时代文化中心偏于邹、鲁,则战国时代的文化已无此种局限,如被称为“南蛮”的南方的学者,可以超出北方持先王之道的人物,而被称为“戎狄”的胡服骑射,也可以为中原国家所学习。
史料中指出墨家以鲁国为中心,向楚、秦发展,这是符合事实的。
墨子在少年时代,就在鲁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此后墨子长期在鲁国生活和讲学,《吕氏春秋》、《墨子·贵义》、《墨子·鲁问》、《墨子·公输》中都有记载。《吕氏春秋》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公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墨子·贵义》载“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墨子.鲁问》记载越王“以迎墨子于鲁”;《墨子·公输》有曰“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
墨子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开始认为儒学“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开始了对儒学的批判,成了儒学的“反对派”。例如,孔子认为天命不可知而要敬畏天命;而墨子坚信天命可知而顺应天命,提出了“非命”的观点。儒家力主“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之大统;而墨子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等等。
但墨子对于儒家是批判而不是抹煞,墨子和孔子的基本精神是相似的,墨子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墨子》书中引《诗》、《书》处不少,而且“墨子书中所引的诗、书句,多经散文化和方言化,好像现在通俗化的古文今译”。儒墨之间是相用或互补的关系,唐代韩愈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之说。在诸子之中,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是争辩最为激烈的两个学派,同时又是渊源最深、相似点最多的两个学派。《墨子》中有“非儒”篇,也有孟子辟墨、荀子辟墨。儒墨两家蔚为争锋,思潮激荡,一度出现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墨子学儒于鲁,继而在批判儒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墨家思想。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重视实践,以劳动者的利益为出发点,独树一帜,遂成为先秦显学。所以,相关证据表明,墨学兴于鲁。除侯外庐外,张岱年、任继愈、杨向奎、蔡尚思、匡亚明、杨荣国等学者也持此观点,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该观点“似亦可为定论”。而题干中的墨家始于宋之说,缺乏相关证据支持,目前没有找到学界持此观点的著名学者。命题人在对史料进行重新整理、归纳,使其符合命题形式的要求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了“墨家始于宋”的观点,可能是受了墨子出生地的影响。
墨子的出生地和身世在《墨子》中没有记载,在《史记》中,墨子连个“列传”都没有,墨子出生地颇多争论,一直是一个谜。
在《史记·孟荀列传》中附带了墨子24个字的简略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入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因此,后世有的学者据此推测墨子籍贯是宋国,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
但学者固多认为墨子为鲁人。东汉高诱作《吕氏春秋注》:“墨子名翟,鲁人也。”清代学者孙诒让考证墨子为鲁人,故里在今山东省滕州市。
清人毕沅在《墨子注》中称:“墨子鲁人,则为楚鲁阳,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鲁阳在今天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所以近年来又有墨子故里为鲁山县之说。
墨子的出生地学界有争论,命题者选取其中一种说法无可厚非。但墨子的出生地和墨家学说的起源是两回事,不能说墨子的出生地是哪里,墨家学说就起源于哪里。
所以,该题的题干认为“墨家始于宋”,缺乏相关证据支持,过于武断,违背了科学精神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