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历史《材料分析题训练》
1. 下面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每一幅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1)图1《________ 条约》图2——《________ 条约》图3《________ 条约》
(2)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19世纪中后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事例。
(3)上述三个条约的签订,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1)南京;马关;辛丑
(2)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海军管带,捐躯甲午战争. 王五,人称其为“大刀王五”,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等等;
(3)《南京条约》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瓜分,自此开始, 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 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分析】
(1)第一幅图是中英鸦片战争,最后于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二幅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于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第三幅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最后于1901年中国被迫签署了《辛丑条约》。
(2)这一题要求写出一位19世纪中后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事例,只要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英雄都可以写。不必拘泥于答案。比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海军管带,捐躯甲午战争. 王五,人称其为“大刀王五”,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等等。
(3)《南京条约》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瓜分,自此开始, 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材料题
材料一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材料二 “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为通商口岸”
材料三 “赔款4.5亿两白银,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1)分别写出上述材料分别来自什么条约文件?分别是什么战争的产物?
(2)这些条约的签订分别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这些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国战败,清政府在抵抗这些西方的侵略战中一败再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少说两点)
(4)对于这些晚清政府的战败事件,你有何感想?(至少说两点)
【答案】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封建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实力强大。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解析】【分析】(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等内容判断,此则材料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从材料二“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为通商口岸”等内容判断,此则材料出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从材料三“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等内容判断,此则材料出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受到破坏,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因此,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这时封建主义制度已走到末期,而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新生发展阶段。清代的闭关锁国也使中国与世界落伍,综合国力下降,加上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所以近代中国是屡战屡败,任人宰割,从而出现了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
(4) 本题不应局限于对清政府战败的感想,而应扩展到对整部中国近代史的感想。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19世纪下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4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2)图2、图3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这两个事件与图1、图4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3)请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
(1)图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重在经济。图4: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重在思想文化。
(2)共同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特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近代化的探索。
【解析】【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理解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图一指的是洋务运动;图四则是新文化运动。两者虽然都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又有所不同,那就是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统治,重在经济方面;而新文化运动则主要是宣传西方的先进的思想文化。
第(2)问,图二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图三则是辛亥革命;前者的目的是通过改良的道路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后者则是想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共同目的就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两个事件跟图一、图四比较起来,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3)问,无论是图一的洋务运动,图二的戊戌变法还是图三的辛亥革命,包括图四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那个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革命纲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人物是谁?他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什么组织?
(2)孙中山对材料二的内容作了怎样的阐发?
【答案】
(1)孙中山;中国同盟会。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物是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根据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5.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八年某班历史老师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出示的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回答问题:
(1)图一是长征途中红军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说出会议的名称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诗词描写出图二当时惊心动魄的作战场面。
(3)材料二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4)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史中,你怎样理解长征精神?
【答案】
(1)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大渡桥横铁索寒”
(3)毛泽东;红一,二,四方面军
(4)80;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解析】【分析】(1)图一是遵义会议召开地点。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图二描述的是长征途中红军飞夺泸定桥史实。因此材料二中描写出图二当时惊心动魄的作战场面的诗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3)材料二中的诗的作者是毛泽东。“三军过后竟开颜”指是的是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三军”是指红一、二、四方面军。(4)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间是1936年,2016﹣1936=80,所以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学习的长征精神有: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故答案为:(1)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大渡桥横铁索寒”。(3)毛泽东。红一,二,四方面军。(4)80。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6.201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96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航空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了世界的想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分别指什么?
(2)今年(2017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为什么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答案】
(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2)81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日出东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因此“星火燎原”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力挽狂澜”指的是遵义会议。
(2)1936年,长征的胜利结束,因此2017年是长征胜利81周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所以说“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故答案为:
(1)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2)81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3)因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和高梁。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利弊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那是悲惨的时候?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4)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九一八事变,整个东北沦陷,日本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2)不抵抗政策
(3)不到三个月,整个东北被日本人占领。
(4)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解析】【分析】(1)据材料“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可知这首歌反映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的悲惨境遇,题干要求答出这件事是什么,为什么东北人民那么悲惨,从材料分析,“九一八,九一八“已经给出了时间上的提示,指的是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很快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完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所以正如材料中反映的:东北人民处境悲惨。
(2)依据课本知识,据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利弊冲突”可知蒋介石政府的政策态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实力强大的东北军被迫撤入关内,导致东北迅速沦陷。
(3)因为蒋介石政府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实力强大的东北军被迫撤入关内,导致东北迅速沦陷。所以不到三个月,整个东北被日本人占领。
(4)这类题可从材料入手,此题从歌词入手,“森林煤矿”“大豆高粱”“衰老的爹娘”都表达了东北人民热爱自己家乡的强烈感情,而“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表达了家乡被日本侵略后的悲愤之情。
故答案为:(1)九一八事变,整个东北沦陷,日本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2)不抵抗政策。(3)不到三个月,整个东北被日本人占领。(4)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略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8.阅读下列材料: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9月下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激战,经过半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打败日军,共歼敌1万多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1937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创造和运用了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许多独特的战法,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在抗战头三年中,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救护车1000余辆,大米万袋,药品、服装等其他物品共计3.5万元,还有数以万计的华侨回国参战。
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请举一例说明山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案】
(1)全民族抗战(或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第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多次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均遭到失败;第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收复台湾,中国人民彻底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3)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晋冀豫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总部所在地)。
【解析】(1)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很多,关键是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2)之所以说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因为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之前的 战争大多以失败告终。
(3)解答的关键在山西。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则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渝”是指哪里?
(2)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蒋介石定要毛泽东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4)毛泽东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的结果如何?
【答案】
(1)重庆
(2)重庆谈判
(3)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把内战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4)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方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重庆谈判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渝”是重庆的简称。
(2)本题考查的是重庆谈判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团结教育人民。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赴重庆谈判。(3)本题考查的是蒋介石邀请到重庆谈判目的的知识。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欺骗人民,并为内战准备时间。
(3)本题考查的是重庆谈判结果的知识。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方针。
(4)毛泽东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的结果如何? 17.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10.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摘自毛泽东1946年与斯特朗的谈话
请回答:
(1)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事件是什么?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摧垮南京国民政府的战役又是什么?
(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3)正义战争、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的腐败等。
【解析】【分析】(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结合所学只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依据材料一的“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和材料二的“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可以概括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民党的腐败等。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看图。
材料二 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 的新式教育体制。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
(2)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实行、何时被废除的?
(3)你认为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哪些不足?有何解决办法?
【答案】
(1)京师大学堂。
(2)隋朝实行,1905年废除大
(3)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教育与实践脱节等。解决办法:如大力发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等。
【解析】【分析】运用课本知识作答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在近代史上,交通通 讯工具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有线电报的传入,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 多彩。
(1)火车、轮船的传入和应用,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电报、照相和电影的传入,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最著名的“新闻报纸”是什么?当时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什么?
(5)“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举出一点即可)
(6)从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
(1)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880年以后。
(3)电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信息的传递;照相和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4)《申报》;商务印书馆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希望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6)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革新落后的思想与观念,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其它内容也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涉及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前五问涉及课本知识,依据课本知识解答即可,第六问,结合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谈感受,需要学生自主发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革新落后的思想与观念,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声明:本文老劉编辑整理,内容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