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子照片(初一历史试卷图片一整张)

历史卷子照片(初一历史试卷图片一整张)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2 22:01:04

1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经历了世代的变迁。

甚至还曾有人提议将“汉字拉丁化”。

学者普遍认为清王朝的衰败,就是因为旧的传统文化,而它的载体就是汉字。

但“字”的魅力却是不止于此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幅字:

其实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这真的是手写的?我怎么看着像是印刷体呢!

其字体的工整程度,以及各个笔画之间适宜的间距,都不太像是手写出来的。

未免有点太夸张了吧!

还真不是,这幅字其实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状元试卷。

2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楷学颜,小楷学刘”。

楷体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因为字形方正,书写起来比较的简单,所以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也一直被沿用到了至今,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体。

颜真卿是众所周知擅长写楷体的书法家,只是这个“刘”,却鲜为人知。

他的字画放到现如今,也会被以30-40万之间的价格被收藏。

说是“一墨千金”也不为过。

暂且不说他的实力已经能够和颜真卿相提并论了,居然还能够把手写体写的如印刷体一般?

而这一手好字,又为他带来了什么?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考试都是一样的困难,尤其是“最后一场”。

在古代是科举考试,而在现代就是高考。

题目做的好是一方面,如果字迹工整,是否也会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呢?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衡水体”在近几年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

据民间传言,刘春霖能够成为晚清最后一个状元,跟他的一手好字也是分不开的。

刘春霖出生于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的一个贫寒家庭,他的一生本应和父母一样,勤恳务农,清贫一生。

不过老天并不想埋没人才,在他6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超高的才能。

他自小就尤为热爱写小楷,绘画也是不在话下,每每有人看到他的书画,都会由衷地发出赞赏。

父亲察觉之后,说什么也要把他送去私塾读书。

为此父母都进城去给大户人家当差了,他则变成了“留守儿童”。

不过他没有因为自己天资聪慧,就放弃努力,也很理解父母的做法。

他的天分和努力自然也是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赏识,甚至因为那一手好字就被预言过能够高中状元。

在后来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不负众望。

不过有人也说他是“侥幸”,并非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在1904年的7月,紫禁城中举行了一场“末代科举”。

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将会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科举。

有273名考生参与到了殿试,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之后,刘春霖和朱汝珍站到了慈禧和光绪的面前。

当慈禧看到两人的试卷时,她对两人的才华以及书写都赞不绝口。

尤其是刘春霖的小楷,娟秀端庄,即使是不懂书法的人,看上去也是会觉得很工整舒服的。

虽然从内容上来说朱汝珍更胜一筹,可却因为姓名与状元失之交臂。

“珍”和慈禧讨厌的一位宠妃重名,而“甘霖”这样好的寓意,慈禧喜欢极了。

据说前一年的状元也是这样选出来的,那这样看的话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过民间传言看看就好,刘春霖在字画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不可能被湮没的。

而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是不可以被否认的。

尽管刘春霖的考学生涯一路坦荡,可仕途就没那么顺风顺水了。

3

考上状元的第二年,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清王朝也同样岌岌可危。

民主革命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猛烈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开始宣扬“君主立宪制”,以此立威、并派人出国留学。

刘春霖作为状元,也是有着责任在身上的。

就这样他以“交换生”的身份进入了日本东京法政大学。

因为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一手漂亮的书法,让他在留学期间也受到很多学者的钦佩。

在接受了完整体系的“君主立宪”思想后,刘春霖准备回国大展身手。

只是天不遂人愿,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打破了他的抱负。

皇帝没了,清朝也没有了,这个“状元”又有几个人会认可呢?

作为一名“历史遗留人物”,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就在这时,袁世凯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做大总统府的内史,还兼职做农事试验场的场长。

内史无非就是一个闲职,他更感兴趣的是农事试验。

首先他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对于如何更好的种植他是再了解不过了。

这么些年的知识储备,也为他培养更多的农业型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

即使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欠佳,但他还是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农业科技的人才,稍微改善了一些农业落后的局面。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他就做出了一件令自己无比后悔的事情。

刘春霖毕竟是个状元,即使没当过官,但他和官员之间还是有一些联系的。

甚至在“张勋复辟”时,还跟着一众官员去太和殿磕头,支持拥立溥仪称帝。

北洋军阀动荡期间,他代徐世昌主持孔子的祭祀大典,自此声名远扬,被任命为教育厅的厅长。

只是他不愿参与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奢靡的风气也令他无比失望,干脆就辞职在家。

当年那个满怀着梦想与期待的状元郎,如今也在动荡的时局中一去不复返了。

只是一个文人的风骨和气节,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轻易屈服。

4

对于当时国家的现状和前途,刘春霖可谓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虽然隐居在家,但是他大力支持办学,为很多学堂都捐助了不少的钱。

在很多学子的心中,刘春霖这般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

也因为这种名声,在日本人成立了伪“满洲国”之后,还想聘请他为教育部长。

“您可还是慈禧皇太后钦点的状元呢,现如今的满洲国还是大清的天下,皇帝都钦点你来满洲国任要职了,可不能辜负皇帝的厚望。”

郑孝胥和刘春霖一样,都是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只是两人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路。

刘春霖看着昔日的好友如今变成了汉奸走狗,气得把他赶出了家门。

“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也亦非昔日之臣。”

他的朋友之中,也不止这一个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汉奸。

当年跟他一起在日本留学的朋友王揖唐在日本人占领了北平之后,在北京成立了“华北政务委员会”。

为了能够提高话语权,他们要寻找一个“名声在外”的学者来撑场面。

目光自然就落在了刘春霖的身上。

看着对方带着日本人的帽子耀武扬威,刘春霖的心里简直是又气又痛心。

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王揖唐果然是来劝说他加入“华北政务委员会”的。

刘春霖二话没说,就将茶杯打碎了,滚烫的茶水溅在两个人的身上,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就到此为止了。

吃了“闭门羹”的王揖唐可是咽不下这口气,转头就去日本人那添油加醋了一番。

第二天日本人就派人来抄刘春霖的家,用刀夹在全家人的脖子上,把他们赶出了家门。

他收藏了三十多年的字画全部被洗劫一空。

他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身体也是大不如前。

可是他不后悔坚持自己的初心,不做汉奸的决心也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不过至此之后,他就不再开门见客了,一心都扑在了字画和教育之中。

他不仅帮助贫困的学生,还拖着病体号召大家为受灾群众捐款。

而全家人的生计,也全都是靠着他为别人写字,以刘春霖的实力和名声,养活全家人丝毫没有问题。

只是汉奸和日本人即使花大价钱他也是“惜字如金”,而平民和亲朋好友即使是没有钱,他也愿意帮他们写一写。

他的晚年一直被疾病缠身,但也算是乐得自在。

眼看着中国就要胜利了,可身体也快撑不下去了。

在1942年1月的一个晚上,他邀请全家人第二天一起同游中山公园。

只是第二天早上,却迟迟不见刘春霖的人影,进房间一看,发现身体早已冰凉。

不过他神色安详,看起来走的时候没有一丝痛苦。

“婪尾科名,鳌头峻望;天殒文星,闻声惆怅。”

这是好友为刘春霖写的最后一幅挽联,也代表着世人对他的惋惜。

5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守住了作为一个文人的风骨和底线。

只是可惜他空有一番理想和抱负,被颠沛的时局所裹挟,并没有大展身手的时刻。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春霖当年在科举考试的真迹才被公开出来。

现代的一些小楷字帖上,还能够看到他的真迹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