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潮州历史试卷及答案(广东中考历史试卷2024带答案)

广东中考潮州历史试卷及答案(广东中考历史试卷2024带答案)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9-02 16:13:01

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道署的治所,也是历史上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媒体公开报道,潮州将围绕“打造海内外潮人乡情维系的凝心工程、文化地标”这一目标,积极发动潮侨潮商参与和支持镇海楼续建项目建设,全面深化“潮州府治”历史沿革、潮州历史文化和潮人潮侨史迹等历史资料收集论证和展览设置,不断提高潮文化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那么,潮州府署建于何年?其历史变迁又是如何呢?

镇海楼。林文强 摄

建成后共有26次维修增建记录

嘉靖《潮州府志·建置志》载:“府署:旧枕金山,宋景炎三年(1278)毁于兵燹。元至正间,总管丁聚建为总管府。洪武元年,改为卫(即潮州卫指挥司署,后为潮州总兵府署)。通判张杰移建新街(即今义安路),创作正厅,东经历司,西照磨所;厅后为后堂,堂前为穿亭;亭左广盈库,右架阁,前列仪门、六房、土地祠、谯楼。后堂北为知府廨。左同知、推官、知事廨,右通判、经历、照磨、检校廨,东西垣为吏舍”。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公署》:“潮州府治,洪武元年立为府,通判张杰建。”则可知明清的潮州府署是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

自建成以后,屡经修建,至“民国后废为海阳县署,三年(1914)改为潮安县署。”(饶宗颐总纂《潮州志补编·古迹志》)兹据《广东通志》《潮州府志》《海阳县志》等记载,共有26次维修、增建记录。

府署兼为全城报时谯楼

清代各级衙门的建置,从建筑布局到衙署结构甚至油漆彩绘,都因其等第、级别、职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清朝规定:“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官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依次而减。”(清·托津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45)通常情况下,建制完善的衙署同时要满足各种办公、居住等需要。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大多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设计理念进行布局,同时受风水理论影响。衙门是一方或一座城市的主宰,按照风水观念,衙署通常都位于城市中央,即所谓“正穴”之所在,穴是聚气的焦点,南向为正,居中为尊,有“居中而治”之意。故又有“衙门口朝南开”的俗谚。

这种坐北朝南、居中而治的设计思想,要求主体建筑必须集中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戒石亭(坊)。戒石亭(坊)的左右通常为六房。主体建筑由大堂、二堂、后堂等构成,是长官及其所属人员办公的地方,佐贰官、属官不能位于中轴线上,而只能居于东西副线上,以体现身份地位的差别。此外,衙署建筑还要体现“文左武右”“前衙后邸”等设计思想。地方衙门的监狱都设在大堂西南仪门之外,因为按照《易经》及八卦学说,这一位置属于“坤位”,即所谓“阴之极”,故称之为“南监”。

就格局和体制来说,地方大小衙门是缩小了的皇宫,而皇宫是放大了的衙门。在这一系列的衙署建筑群里,虽然不存在明确的成文规定,但长期以来形成了普遍遵循的惯例。潮州府署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地制宜,将门屋升高为两层门楼,兼为全城报时的谯楼(也称鼓楼),名“镇海楼”。笔者曾有文《从此波平鲸鳄徙 登临不用杞人忧:潮州镇海楼谈片》(《南方日报》2021-01-14)详述之,不赘。

建筑屋面采用红素瓦铺设

一般而言,大堂、二堂等作为主建筑位于中轴线上,此外,衙署内还有架阁库用来保存文牍、档案,而仓库、监狱等设置也必不可少,并附设官邸,以供官员及其眷属居住。

此次复建使用潮式斗拱“胶拍作”。受访者供图

潮州府署从镇海楼进入,首先是通过三级台阶到了“仪门”。仪门作为官府的第二道正门,亦是礼仪之门。《国语·周语下》载:“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明清时官署中设仪门,即取“有仪可象”之意。门通常是关着的,只有在新官上任、重大庆典、迎接重要官员时才打开,同时燃放礼炮以表示隆重。大堂有重大政务活动、审理重大案件,也要大开仪门,让百姓人等从中门而入至大堂前围观。仪门两侧设便门,因为古人讲究东为上,所以东门又称为生门、人门、喜门,常大开,供平时车马、行人出入;西门又称死门、鬼门,通常关着,只有提审犯人和押解死囚犯时才打开。大门至仪门形成衙署的第一进院落。

2021年2月,潮州府署镇海楼设计前期,勘挖仪门台基时发现大量的红素瓦碎片,由此可确定潮州府署建筑屋面采用红素瓦铺设之风貌(后镇海楼屋面采用此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潮州府署仪门得按遗址保护而不可重建。

在公堂之前立圣谕戒石亭(坊)的做法,是宋太祖赵匡胤首倡的。五代十国时期,动荡不已,后蜀皇帝孟昶为了励官安民,在广政四年(941)颁《令箴》以箴诫宗人。后来,宋太祖吸取了后蜀及同期其他各国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教训,便提取《令箴》中的四句,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戒石铭的“规定内容”来晓谕百官,昭示天下。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将这一祖训颁于各州府县立亭刻于大堂前,并称之为“戒石”。

明朝以“明”为国号,慎用“明”字,将宋时的“公生明”三字,易为“戒石”二字。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说:“我朝立石于府州县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镌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此盖作于蜀主孟昶,其文尚多,乃删取。于宋初用黄庭坚所书。”清时,因嫌出入不便,将“戒石亭”改为牌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戒石铭文十六字。“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堂前立戒石亭(坊)使堂中的地方官抬头可见,起到警诫主官以民为本、秉公办事的作用。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戒石亭(坊)建设于主体建筑之前,起到衬托主体建筑的作用。

曾楚楠先生的《重建潮州府署刍议》长文(《潮州日报》2018-06-10)对府署建筑布局有精辟见解,本文是略为阐释,对其功能稍作补充。

拜亭为中轴线上最显著建筑

据《清代潮州古城地形图》标识,仪门前左侧座东向西是土地祠,右侧座西向东为寅宾馆,两两相对。

土地祠,掌管衙门及一府之土地神。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一》说:“江苏南部的土地神是各各不同的,有的是有名的古人,有的是离奇怪诞的封号。但北方的土地神似乎不是这样的复杂,或为白胡须的无姓名的神(即正式的土地神),或为韩文公,说是韩湘子要度他成仙,不幸他过蓝关时走入了一所小庙,于是他只得成为小庙的神了。”如果是这样,潮州府署土地祠供奉韩愈为神明,倒也符合“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苏轼《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寅宾馆,“寅”是敬的意思,“宾”即宾客,为接待来府公干官员之所。

“六房”,源于中央六部,取以部门分工之意,距大堂最近,位于仪门之后,大堂之前的东、西两侧,东为吏、户、礼三房,西为兵、刑、工三房,均沿轴线一线排开分列于甬道两侧,其余的库房、仓房等建筑仍沿纵轴排开,位于距中轴线稍远处,这种布局符合《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27记载:“乾隆元年(1736),谕各省州县与民最亲,凡大小案件无不始终于州县衙门,是以旧制。钱粮刑名等项分委承办,设有六房,即附于公堂之左右,使经制胥吏居处其中,既专一其心志,亦慎重其防闲,立法最善。”地方官衙严格依照此制,虽占地面积和形态有所差异,但总体格局却一致。

六房的职能是:吏房,掌署内人事,乡绅丁忧、起复等事;户房,主管征粮、纳税、赈灾、户口、劝农等事;礼房,掌管教育、庆典、礼仪、祭祀以及知府的信件、帖柬等事;兵房,主管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兼管驿站;刑房,枷杀贼盗、堂事笔录,拟写案牍、管理刑狱诸事;工房,掌蚕桑织造、工程营造、起盖衙门等事。

多数情况下,房科组织往往不只有六个,“各房以事繁自立名目”“或以事分,或以区村分,官不过问也。”(民国《广宗县志·法制略》)《清代潮州古城地形图》就标注设有“(东)画、户、兵、钱、谷、礼,(西)兵、南、北、杂、工”等科。各房科直接对主官负责。

六房后有经历司署,掌管发收公文;照磨所,负责财务稽核与审计事务;税课司署,掌征收商贾、侩屠、杂市捐税及买卖田宅税契。

据《清代潮州古城地形图》标识,大堂前建有拜亭,建在有三级踏跺的月台上。从大堂在整个衙署建筑群中的位置来看,它位于中轴线上,而且还是中轴线上最显眼的建筑。有建筑文化学者的研究表明,明确的中轴线,总体对称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是中国传统空间的明显特点。中轴线的价值不仅将整个空间分成不同等级,而且占据轴线不同位置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等级地位。轴线本身不是目的,轴线上不同点位标出的伦理或权力级别的高低,才是中国传统正式建筑不断强化轴线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大堂审理案件的这个特定时空格局之中,主官相对于其他人(包括诉讼参与者、旁听者和书吏衙役等),其至高无上地位和等级得到了凸显。

另外,还有一条略低略长的甬道经月台之几级台阶方达大堂正门,姑且不说甬道两侧的石坊所刻文字所烘托出的庄严气氛,给行经此道进入大堂的人以一种空间上之压迫感;就是甬道本身的存在,即无形中塑造了一个狭窄的空间,甬道越长,给行经甬道者因狭窄造成的心理压力越大。进入大堂,空间突然变大,在这种强烈的空间对比中即凸显了主官和其他人的等级差异。

潮州府署匾额为“仰韩堂”

从大堂(潮州府署作“正厅”)的内部设置来看,大堂大门正中间的匾额一般以醒目的字体写有该堂之名称。该名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些名称多来自儒家典籍,多寓教化、亲民、民本等儒家主流思想在内。潮州府署匾额是“仰韩堂”,顾名思义,当然与韩愈韩文公有关系。大堂因适应公开审理的需要,在所有这群建筑物中空间最大,堂中央置暖阁,设置公堂,上置“明镜高悬”匾额,下置“海水朝日图”,象征办案“明似日月,清似海水”。公案上放文房四宝及头签等一应审案所需之物。阁前有两块跪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是原、被告过堂时所跪之处。房间如此之大,且陈列众多物件,光线多来自南面的大门。

“潮州府”匾额。林文强 摄

可以设想,诉讼者步入甬道,进入大堂,且跪于固定地方,因为光线的突然变化,根本无法观察清楚审判官员;反之,审判官员居高临下,借助门外的光线,能够观察到这些诉讼参与者的大致情况,从而有助于在接下来的审理中主导审判进程和最终结果。

可见,通过大堂及其相关建筑物的设计,在主持审判的官员和其他诉讼参与者之间造成了明显的视觉差异;而高坐公堂之上的主官,加上书吏和衙役的烘托,与跪着的原被告之间,更扩大了这种视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同时又强化了主官和其他诉讼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差异。

大堂左有攒典(吏名。古代多于仓库、税课、钱粮等官署中署此吏)杂房、盐科,右承发房(掌文书收发)。东有政厅。

潮州府署的二堂与大堂结构大致相同,明间后部置格扇,设閤门,因此二堂实为穿堂,康熙《台湾县志·建置略二·公署》:“川堂,退食之所憩也”。据有关史籍记载,二堂有时也进行非正式审案,功能是主官小憩、退思、预审案件和审理不宜公开的案件的地方。明万历十三年(1585),潮州知府郭子章题额曰“廉室”,“取韩子‘受于室则非廉’(韩愈《潮州谢孔大夫状》)之句,而倒名之耳。”并泐《铭》于石。

嘉靖《潮州府志·建置志》:“亭左广盈库,右架阁”。广盈库管钱粮;架阁是保存文牍管资料的专职机构,相当现代的档案馆。

衙署是古代官员办公与居住之所。明代官员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为“公署”,公务之暇的宴息之所称“廨舍”,二者常合二为一称“署廨”,“凡治必有公署,以崇陛辨其分也;必有官廨,以退食节其劳也,举天下郡县皆然。”(明·沈榜《宛署杂记》)宴息之所顾名思义是作为衙署的行政长官及其亲属生活起居的地方,位于二堂后面的内宅门之内,包括后花园、东西花厅等建筑。

潮州府署后堂匾额“退思”,明正统五年(1440)知府王源立。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李锺麟改建为二层的“宝云楼”,与镇海楼对峙。

历代增建重修官署费用为官民共筹

综上所述,明清的衙署建筑群,长期以来自成体系:门框、甬道、牌楼、匾额,通过中轴线和对称的设计模式,众星拱月地衬托了其主体建筑——大堂、二堂和后堂;其中大堂又是主体中的核心。通过大堂之外的配套设施和大堂之内的具体设计,刺激了各色人等的感官,既要显主官与众不同的身份,也要确定与主官高贵身份相称的言行和职责。但作为原被告和潜在原被告的普遍民众来说,在这种建筑设计之下,强化了百姓处于主官之教化对象的社会身份,折射出了审判本身作为教化手段而存在的“明刑弼教”(意思是用刑法晓谕人民,使之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出自《尚书·大禹漠》),最终达致无讼的主流思想观念。

而历代增建重修官署,按明代潮州先贤罗万杰的记载,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官民共同筹措修建之费用,“相与策画其事,众闻欢应,如同一口”“庶民子来,争输恐后,木石土甓,不胫而驰,麇集于阶下。”正是在广大士民大力支持下,使官署能保持崭新面貌而更好地履职尽责为民众办事。而参与修官署的士民亦成为世代传颂之楷模,被历史书写者反复追记。

祈望府署能够在原基址上早日动工,亦请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乡亲关怀垂注,鼎力赞襄,俾使府署重焕异彩,成为一处潮州府的地标性建筑,再展古郡芳华。更希冀在其中展示潮州二千年之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以实物图片结合声光色的视角诠释传统与当代发展的轨迹,印证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陈贤武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