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二历史试卷及答案2023(2024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山东高二历史试卷及答案2023(2024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4-07-28 20:29: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2.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曰:“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两人的主张都强调()

A.维护奴隶主统治

B.健全礼与道的体系

C.重视自身的修养

D.恢复宗法分封体制

3.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

A.体现外儒内法

B.强调天人感应

C.彰显黄老治国

D.突出天时地利

4.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这()

A.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

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

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5.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 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

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7.表1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

表1

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

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

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

D.目标由求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

8.图1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具体时期应是

()

图1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文化山呀文化山,过去登山比上天难,今朝有了共产党,带领我们高峰攀,工人上了文化山,能到月宫开矿产,农民上了文化山,火星上头去种棉……,一穷二白来改变,天堂就在眼面前。”这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歌说明()

A.文学艺术事业欣欣向荣

B.民众对国家建设充满信心

C.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显著

D.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10.表2是1978—1982年登封县全县销售“大件”的情况统计。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

表2

A.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B.商品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农村改革推动社会大幅变迁

11.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A.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

B.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

C.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

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

12.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这反映出当时().

A.海外殖民竞争激烈

B.自由市场初步形成

C.英国荷兰势均力敌

D.商业联系日益紧密

13.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

A.工人要求提高待遇

B.企业追求更高利润

C.政府平抑市场物价

D.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A.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15.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将条约开放给所有国家签署。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据此可知()

A.冷战对峙格局出现松动

B.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C.美苏英推动核威胁加剧

D.中法外交政策存在共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后期中央财税问题

材料一 是岁(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部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中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材料二

图2 唐朝地方建制与财政划分(810年)

——据[英]崔瑞德《剑侨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朝的中央财税征收状况进行解读。 (13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据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8分)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早期的五四纪念话语

五月四日这一天要当做一个纪念日,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但不要把它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而是要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

——据李大钊《中国学生界的MayDay》等,《晨报》1921年5月4、5日

今天是学生加入政治运动之纪念日,也是学生整顿政风的纪念日。因为政治不澄清,使我们不能不牺牲求学之精神,而来干涉政治。现在学生应该做的事有二种:(一)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二)对现政局立于弹劾的地位。

——据李大钊《昨日之五四纪念大会》,《晨报》1923年5月5日

这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底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

——据《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等,1924年5月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也是“世界革命潮流在中国的波纹”,“其价值足与‘二七’‘五卅’并美”,应“继续五四精神”,“统一并坚固学生的团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与残民媚外的军阀”。

——据张太雷《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1925—1926年

对中共早期五四纪念活动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1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 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

——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材料三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1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二、非选择题

16.(13分)状况:在唐代后期,江淮八道(或:浙东、浙西等八道;东南地区;南方地区)成为中央财赋倚重的核心区域。

原因:从北方社会形势和原有财税征收格局变化角度分析。如:安史之乱导致北方地区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部分原来中央财赋倚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断绝对中央的贡赋;其余部分地区不定期缴纳贡赋;国家盐铁税的征调受到严重影响。

从南方社会形势和江淮地区特殊地位角度分析。如:江淮地区未遭战争直接破坏,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淮地区为国家直接控制区域;地接运河,南北交通便利。

从财税状况折射出唐朝统治走向衰落的角度作答。如:中央集权的削弱等。

17.(14分)

(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

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战争一直不坚决);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18.(14分)话语主题演进的角度作答。如:五四纪念的话语主题逐渐由建党前后的“学生运动”向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运动”“民族运动”演进。

话语主题演进原因的角度作答。如:列强侵略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或:阶级矛盾)深重;中共成立后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并积极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受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

话语主题演进的评价角度作答。如:通过层进的话语表述赋予五四纪念新的意义,传播了革命思想;发挥了民众动员作用;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呼应并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或:推动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斗争)。

19.(14分)概括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的角度作答。如:18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经历了“理想化-丑化(贬低化)-再美化(肯定中国文化优势)”(或对各时期进行具体概括)演变历程。

分析各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原因的角度作答。如:18世纪前期,西方美化中国是为满足其思想启蒙和政治变革的需要(或: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形象宣传理性主义、反对专制统治和教会特权);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逐渐开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度逐渐确立与巩固,欧洲对外殖民侵略迅速拓展;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引发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阐述西方的中国形象评价与认识的角度作答。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不同塑造实为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投射,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念,服务于西方的发展需求;对其深入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形象的自我反思与重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