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试题附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节气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魏晋南北朝农业生产工具只有三十多种,到元代,王帧《农书》中记载的农具已多达一百零五种,这些新式农具广泛利用了机械原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
A.到元代发展到顶峰 B.利用近代科技发展生产
C.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D.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3.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使用 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5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商朝 B.唐朝 C.南宋 D.明中叶以后
7.沈括《梦溪笔谈》钱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人,谓之闭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8.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官窑仅6座,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
A.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 B.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C.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 D.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
9.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 D.制瓷业的兴盛
10.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B.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D.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11.“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都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12.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这反映了宋代
A.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放宽 D.工商业市镇兴起并发展
13.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广泛使用白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其市场的设立已不完全严格按照传统的“面朝后市”的格局,而是沿秦淮河排列开来,从城市的空间分割上打破了以前规整方正的格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已实现南移
C.源于孙吴时对建康奠定的基础 D.建康已经打破坊市制度的界限
15.元代前期,市舶所入黄金占"岁入之数"的六分之一强,到元代中期泰定帝时,舶税收入是全国包银岁额11万锭的数倍。这说明元代
A.注重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 B.海外贸易繁盛
C.财政的来源主要是商业税收 D.漕运规模巨大
16.宋朝户籍有主、客户之分,但主、客户的身份不是绝对不变的。客户一旦拥有土地就能够上升为主户,主户若完全丧失土地便降为客户。此外,主户又分为五个等级,上等户与下等户时有变动。这些根本上是由于
A.宋代各阶层流动性增强 B.宋代赋税和徭役的沉重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7.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当时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8.《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9顺治年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材料表明
A.中国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迁海令”是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C.中国民间正常赴海外经商的路径被禁绝
D.“迁海令”是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20.在清代,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往往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如清政府曾经规定机户的织机不能超过一百张,并对民间开矿,常常予以封禁。除了限制以外,民间工商业者不但要缴纳一般商税,而且还会受到层层关卡的盘剥。这
A.说明商业活动的范围较小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强调加强商业的规范管理 D.推动了土地买卖更加地频繁
21.14、15世纪,西欧掀起了一股海上探险热潮,不论是王公贵族、财主富豪,还是处于底层的渔夫水手,都积极投入到这场热潮中。这场热潮出现的根本动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们对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C.教会对探险推动 D.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2.“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是
A. 哥伦布和迪亚士 B. 麦哲伦和迪亚士
C. 哥伦布和达·伽马 D. 达·伽马和麦哲伦
23.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24.如表为1501—1600年美洲输入欧洲的白银数量(单位∶吨)。这一状况
年份 | 1501—1525 | 1526—1550 | 1551—1575 | 1576—1600 |
数量 | 40 | 105 | 205 | 205 |
A.是欧洲商品输出的结果 B.推动了美洲社会的发展
C.表明美欧经济联系加强 D.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25.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6.在17世纪海外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27.1715年~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1775年这一时期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
A.商业革命的推动 B.三角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经济的垄断模式。
28.《世界历史资料选》:“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
A.打败“无敌舰队” B.发现美洲新大陆
C.颁布《航海条例》 D.确立了殖民霸权
29.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人口生育的降低 D.移民政策的实行
30.《简明世界历史大全》:“把制成品从欧洲运到非洲,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再把种植园产品从美洲运回欧洲。”这对西欧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是
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 B.给居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C.为西欧经济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美洲和非洲结成世界市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4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10分)
33.开放题(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间 | 政策 | 内涵 |
西周 | 井田制 | 由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的使用权归村社成员。 |
北魏 | 均田制 | 将国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
宋代 | “不抑兼并” | 法律保障土地自由买卖,鼓励民众垦荒作为私产。 |
明代 | 鱼鳞图册 | 州县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土质、田主、税则高低。 |
20世纪初 | “平均地权” | 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现价归地主,上涨部分归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农业合作化 | 以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土地归合作社所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分给农民个体使用,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分配自主权。 |
——根据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一下学期月考卷
历史试卷答案
- --5 BDCBC 6---10 DCCAB 11---15 BADAB 16---20CDBCB 21---25 ACBDB 26---30CACAC
30.(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4分
(2)商帮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4分
(3)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6分
31(1)条件上:西、葡王室的支持;社会上:寻金热;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精神上: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天主教传播的热情。
(2)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32.论题1:防范严重贫富分化是近现代土地政策的重要特征。
论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思想,是为避免出现在西方日益明显化的贫富分化现象,他主张在保留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国家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从而避免社会革命。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质上培育了大批的小农,但由于农民阶级的特性,中国很快再次出现土地兼并,进而造成贫富分化。1953年起,中国以合作社的形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前提,从而有利于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
综上,在中国这样的农业与人口大国,土地政策需要考量现实经济状况和民众需求,避免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也符合社会治理发展的潮流。
论题2:古代“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论述:北魏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大批土地荒芜,同时由于豪强控制、隐匿了大量人口,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限制。北魏颁布“均田令”,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要求他们为国家提供赋役。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场观念相对较为普及,而宋代人地矛盾又比较突出,前代的均田制早已瓦解,再加上宋代统治者对官僚士大夫较为温和,在这一时期不可能恢复“均田令”之类的限制土地交易的措施。于是宋代统治者顺应本时期的“国情”,提出“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综上,“抑制兼并”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都是与特定时期的国情相吻合的,政府政策不能抱残守缺,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来评价政策,而不是对它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
【解析】【详解】紧扣设问中“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首先提取两条关联的信息。作为此题来讲,从表头“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并结合表格中“不抑兼并”,很容易选取“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这组相关联的信息。其次,拟定论题。根据表格中文字会发现,中国古代有的时期“抑制兼并”,有的时期“不抑兼并”,概括得出论题:中国古代“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三进行论述。要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抑制兼并”或“不抑兼并”的具体史实进行,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语言简练而学科化,避免长篇大论和大白话。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要强调“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是时代的产物,政府的土地政策要根据国情来进行不断的调节,不可固守传统,要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