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炎陵县2023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试卷

首页历史更新时间:2025-03-06 01:02:07

炎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相邻。东与江西省的井冈山市、遂川县交界,南与桂东县、资兴市相邻,西与安仁县接壤,北与茶陵县毗邻。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于此,神州第一陵——炎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位列湖南十大文化地标之首。有“亚洲第一氧吧”(神农谷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13万个/立方厘米)、“华南第一原始森林”(10万亩)、“湖南第一森林覆盖率”(83.55%)等珍贵自然资源,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深呼吸小城10佳、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

历史沿革

炎陵县古属荆州,春秋属楚国,战国属楚黔中。秦始皇二十六年,分黔中地为长沙郡,炎陵地属长沙郡。汉高祖五年,设茶陵县,隶长沙王国郡(郡),炎陵地时属茶陵县,故晋代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唐代司马贞作《史记·补三皇本记》,载炎帝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南宋嘉定四年(1211),从茶陵划出康乐、霞阳、常平上三乡,设立酃县,至今已八百年。传说,县城龙王井的泉水与衡阳酃湖(古酃县旧址)水相通,故以“酃”名县。自宋置县到1954年的七百多年间,县域未曾变动。1955年1月,析安仁县云秋、草坪、大鹏3个乡入酃县。1958年12月,酃县再度并入茶陵县。1961年6月,又析出恢复酃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先后隶属于衡州府及衡阳专区、湘南行署、郴县专署、湘潭专署,现为株洲市所辖。

行政区划

宋嘉定四年设县时,境内康乐、霞阳、常平3乡未变。

明初,县设9里。明中叶增为11里。

清顺治十五年(1658),裁为6里。

康熙三年(1664)设六都、六十甲。三十五年改为7里,名康乐、安济、常平、迎恩、霞阳、兴文、镇武。

乾隆三十年(1765),设3乡11都,一至三都在县西,属康乐乡;五至八都在县南,属常平乡;九至十一都在县东,属霞阳乡;四都在县城附近,分二部,半在县城以东,称上四都,属霞阳乡,半在县城以西,称下四都,属康乐乡。

宣统二年(1910),已设团。

民国初年,划为城、东、南、西4个区,34个团。城区辖城团、靖安、合安、永道、尚德、炳蔚6团;东区辖和安、合心、共和、效忠、久保、济安、中和、盘铭(鼎新)、同德、集安、保安11团;南区辖常靖、安定、常安、保安、得心、治安、镇定7团;西区辖人和、保泰、集义、中定、六合、八合、仁里、四邻、平安、同里10团。

民国21年(1932)4月,将城、东、南、西4区依次改为一、二、三、四区,区公所分驻县城、沔渡、水口、王家渡。各区辖团未变。

民国23年4月,实行乡镇自治和保甲编组,废团设乡,全县划为4区、30乡、182保、2014甲。

民国26年,调整为19乡、178保,甲数未变。次年,再调整为12乡、132保、1586甲。合靖、尚永、模炳乡属一区,和合、同和、久安乡属二区,同保、定治、镇定乡属三区,康乐、炎陵、鹿原乡属四区。

民国32年,模炳乡改称模炳镇。

民国3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7乡、48保、652甲。其中合靖乡与模炳镇合为中正乡,同和乡与尚永乡合为永和乡,和合乡与久安乡合为久合乡,镇定乡与同保乡合为保定乡,鹿原乡并入炎陵乡,定治、康乐2乡未变。

1949年10月29日,酃县人民政府第一次行政会议决定,全县划为4个行政区,乡保依旧。一区人民政府设县城,辖中正、尚永乡;二区设王家渡,辖康乐、炎陵乡;三区设水口圩,辖保定、定治乡;四区设沔渡圩(后迁十都圩),辖久合乡。

1950年3月1日撤旧乡公所,当年7月,废除保甲制,全县行政区数不变。民国时期的48个保改为48个乡,并建立乡一级人民政权。乡名以主要村庄名称命名,乡以下设行政组。一区辖城关、草坪、坂溪、(即三口下同)三口垅、南岸、东关、塘垅、乐春、深坑9个乡,二区辖河漠、太和、霍家、西台、天平、河东、河西、天星、三口、塘田、炎陵、澎溪、新生、山林14个乡,三区辖水口、桃源、浆村、策源、平湖、协成、梅冈、中村、龙潭、新龙、平乐、下村、太平13个乡,四区辖长江、沔渡、洞里、石洲、夏馆、泮坑、上馆、中洞、十都、小江、黄上、南流12个乡。

1950年11月,全县调整为5个行政区,由一区划出三口垅乡归入三区,二区划出河漠乡、四区划出长江乡归入一区,三区划出龙潭、下村、中村、太平、新龙、梅冈、平乐等7乡组成五区,乡数未变。

1952年1月,省人民政府下达“调整区乡区划标准”的指示。同年4月,乐春乡划分为松树坪乡和山垅乡;10月,全县由5个区调整为7个区,共49个乡。

1953年1月,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由县人民政府直辖。3月,酃县土改复查工作结束后,原49乡调整为141乡,分属7个区。

1955年1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安仁县的云秋、草坪、大鹏3乡划入酃县,隶三区,并将草坪乡改名西草坪乡。

1955年4月,各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6月,以区公所所在地为区名,一、二、三、四、五、六、七区依次更名为城东区、霍家区、塘田区、十都区、水口区、中村区、下村区。同时,将与区名相同的霍家、塘田、十都、水口、中村乡分别更名为山前、柳山、大陂头、水南、中平乡。

1956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行政区划由144个乡、1个镇调整为20个乡、1个镇。

1957年8月,龙渣乡更名为龙渣瑶族乡。

1958年9月,全县成立火花、东风、东升、和平、东方红、星火、红花、红旗、幸福、五星、高峰、先锋、胜利13个人民公社,各公社设立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同年10月,和平人民公社并入东风人民公社。11月,各人民公社按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命名。公社下辖大队管理委员会,大队辖生产队。火花更名三河,辖10个大队;东风更名城东,辖8个大队;东升更名沔渡,辖6个大队;东方红更名十都,辖7个大队;星火更名石洲,辖3个大队;红花更名垅溪,辖5个大队;红旗更名水口,辖8个大队;幸福更名中村,辖8个大队;高峰更名下村,辖6个大队;五星更名策源,辖5个大队;先锋更名塘田,辖9个大队;胜利更名太平,辖7个大队。

1959年12月,从石洲公社划出大院大队,成立国营大院农场。

1960年6月,从城东人民公社划出部分区域,成立酃县镇城市人民公社,辖湘山、畜牧、酃城3个大队。

1961年3月,原酃县区域13个公社调整为15个公社,其中从三河公社划出天星、洣西、翠群3个大队,成立河西人民公社;从中村公社划出茅坪、乐富、青广坪三处,成立平乐人民公社,其他公社未变。同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12条),将原有81个大队、699个生产队调整为197个大队、1375个生产队。6月,按原区域恢复酃县建制。7月,酃县镇城市人民公社改为酃县城关镇,辖马道、蔬菜、五里牌3个大队和一个居民委员会。

1962年2月,从塘田公社划出新生、桐睦、黄洞、东河、水垅、小江、沿潭、长旺、船形、高路等10个大队,成立船形人民公社。当年,全县有16个人民公社(镇)、203个大队、1414个生产队。

1964年4月10日,恢复城关镇人民委员会建制。

1968年9月,城关镇人民委员会改称城关人民公社。

1969年7月,太平人民公社更名东风人民公社。

1981年12月,城关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辖4个大队、4个居委会。次年,全县有16个公社(镇)、208个大队、4个居民委员会,1455个生产队。

2015年,霞阳镇、三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霞阳镇。撤销沔渡镇、石洲乡,设立新的沔渡镇。将原石洲乡行政区划内的大院农场行政区划并入十都镇。鹿原镇、东风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鹿原镇。中村乡、龙渣瑶族乡、平乐乡成建制合并设立中村瑶族乡。

现在炎陵县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1个国有农场、即: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鹿原镇、垄溪乡、策源乡、下村乡、船形乡、中村瑶族乡、大院农场。  

霞阳镇现辖炎西、九龙、星潮、霍家、大源、潘家、石子坝、草坪、石玉、蔬菜、马道、黄沙垅、龙上、西台、天坪、枧田洲、坎坪、吉利、中团、颜家20个建制村,5个居委会。

沔渡镇现辖上馆、上老、长江、九都、中洞、安康、泮坑、苍背、夏馆、晓阳、大江、狮头、青石、石坝14个建制村,1个居委会。

十都镇现辖瓜寮、低垅、车溪、新龙、黄上、神农谷、良田、密花、小江、晓东、青石岗11个村及洋岐畲族村,1个居委会。

垄溪乡现辖三口龙、龙溪、仙坪、南岸、秋田、坂溪、茶垅、菜坪8个建制村。

水口镇现辖青林、木湾、平岗、协成、桃村、水口、官仓下、水西、自源、白源、浆村、下垅12个建制村,1个居委会。

中村瑶族乡现辖康乐、平乐、鑫山、龙渣、红星桥、龙凤、龙潭、中村、心田、梅岗、龙井、道任12个建制村。

下村乡现辖同乐、云里、鹫峰、酃峰、小横溪、大横溪、清溪、坳头8个建制村。

策源乡现辖朝阳、竹园、梨树洲、荣塘、平湖、梁桥、上洞7个建制村。

鹿原镇现辖天星、金花、玉江、澎溪、炎陵、星火、天堂、塘旺、三口、东风、上村、金紫峰、红光、鳌头、西塘、洣西、湖田、新坪、柳山、金山、西草坪21个建制村,1个居委会。

船形乡现辖同睦、新生、船形、高路、沿楠、水垅6个建制村。

大美湖南欢迎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