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顺利结束,语文作文题毫无例外地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竞相讨论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全国甲卷有一段给素材的作文题,大家议论更多,甚至出现争议。原因是这段素材并不是《红楼梦》原著里面固有的,而是经过出题人“改造”重新生成的。
因而不少人认为,这个素材出现的高考试卷上是很“不合适”的。
其中认证为“资深导演”的头条创作者更是发文,炮轰出题人“没有水准”、“百分之百没读过《红楼梦》”,火力之猛烈、态度之桀骜、言辞之贬损,让人惊厥不已!
资深导演认为:
- 1.原著这一段本意是贾政为了考察宝玉的才学以此博得元春娘娘的欢心,跟“艺术性”没有毛线关系,出题人这是“牵强附会”、“硬发散思维”。
- 2.联想到毒教材事件,教育口子已经没有人才了,很可悲。
- 3.高考作文的目的第一是考察学生的文采,而不是什么深刻认识,因为学生没有社会阅历,根本写不出有深刻思想的作文。
可谓伶牙俐齿,盛气凌人、夹枪带棒,横扫了一大片……
那么,它质疑对了吗?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它,这不是质疑,是离谱的无端咆哮。这种戾气过盛的作风跟街头混子无理取闹的德行并无二致。
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以质疑者的身份却暴露出认知错误高考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审美,然后是想象力和创造性,最后才是文采及语言组织力。
而它居然认为第一是考文采。这是穿越到古代科举时代吗?只需写出词藻华丽文采斐然却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骈体文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
质疑他人不是,却无情地把自己的谬误暴露出来,也是浅薄可笑!自己理解力残缺就指责他人不会出题……
素材跟其所质疑的问题是两码事作文素材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自己编制杜撰。那么这道作文题,出题人为何不能对有关的素材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引申”,而后为己所用呢?
出题人的初衷根本不是要“探讨红楼梦”之类的话题,而是了解学生理解材料、发现有价值信息、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语言文学素养。
素材并不影响对考生能力的考察和选拔这段素材,的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考生甚至资深的作家文学家都有点“懵”,感觉不好“下笔”,但它的的确确具备考察考生审题、破题、立论的素养;考察考生发的想象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功能。跟考生是否熟读过《红楼梦》无关、也跟出题人“没有读过红楼梦”无关!
专业人士对该题评价很高- [1].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认为这道作文题出得非常有意思,“因为它从中国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当中汲取材料,通过众人对于题名词语的斟酌选用,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意蕴。对于匾额名称的选用也是对中国语言的锤炼、琢磨和体味。”
- [2].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红楼梦》这题真的挺难的,它涉及到中国美学、中国文化,对考生要求比较高。”“但其他几题的‘难’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很多紧扣时事,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不是很大。换句话说,考题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是规定好的,比较容易导致作文趋同。而《红楼梦》这道题却没有这种问题。”
- [3].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总制片人任大惠在得知红楼梦元素上高考很是兴奋。他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红楼梦》能够上高考的题目,我们作为曾经《红楼梦》的一员,心里觉得欢喜,因为这是咱们祖国的一段很灿烂的文化和一种符号。”
另外,我想告诉这位资深导演,高考命题可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人,而是从全国专家库里随机抽组;高考的题目可没有一道是现成的,是不断糅合重组打磨而成的。所以说,高考试题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创造和贡献。
伟人告诫我们:“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智慧的劳动人民也说过“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样质朴的话。
潜水静流,多多磨砺自己、充实自己、涵养自己吧,别太浮躁了!
千万莫要企图用自己白丁式的业余无知挑战别人的职业饭碗。那只能身败名裂为天下人所耻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