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一个初三学生的分析报告。 对1986级考生高同学挑战2024年黄埔区历史一模卷分析报告:
事先声明,考试程序严格按照正式考试,规定时间内作答,用铅笔,签字笔答题,配发草稿纸,保持安静的考试氛围,改卷过程严格按照改卷要求赋分(考官是我(非专业人士),故改卷结果会有所出入,望海涵。)
此次高同学的成绩为45分,其中27题(3)(4)不计入成绩,原因:考题涉及知识点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此知识点高中同学在上学时期并未学过,故不列入考察范围。
经过我们之间的讨论,发现时隔二十多年高同学仍然对很多知识点牢记于心,像靖康之耻,檀渊之盟,三大改造,文艺复兴,北约和华约,苏联解体等知识点依旧清晰。对此,高同学这样表示:“我做完这套卷子,发现这和我之前做的不一样,在我们那个时代答题都是一板一眼的,答案都是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的,对于我们那时候的人来说,考前只要看看书背背知识点考试成绩就90出头了。但现在的卷子不同,它答题的范围较广,而且抽象,它会留一定的空间让我自己发挥,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点一分的答,这就使我容易对答题的方向不清晰,判断失误导致丢分,而且它更考验我的组织总结能力和融入情景能力,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素养吧。”
是的,高同学那个时代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积累,靠数量堆质量,这并不适合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历史学科创办的初衷。如今,历史考试开始注重素养,考察学生是否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背知识点,因此我认为这种模式是更适合发展的。然而这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现在的模式下,学生们注重在素养方面竞争,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背记,尽管素养是历史水平的代表,但知识点毫无疑问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所有的理论都是源于知识点,如果知识点不牢固,素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一方面在掌管巩固知识点方面要下苦功夫,另一方面也要多思考,集思广益,提升素养。这很考验我们对基础知识点和核心素养的平衡能力。
基于此,我还有所发现,在高同学的口述中我得知:当时对知识点的介绍比现在多,更丰富且全面,例如在冷战格局的北约和华约方面,现在的教科书对此方面是很笼统也精炼的概括,而他们那个时代却详细介绍了过程,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我就不说了。而且,我们现在很多很精炼概括的术语在当时是没有的,或者说只有一个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浓缩才形成的。像基本原始积累,三大改造等等,在下列图片中我有做笔记,可以仔细去看看。鉴于此,我觉得两个时代的教育模式各有优缺,但毫无疑问,目前的教育模式是更进步的。通过历史单科的教育对比分析,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像两个时代的教育体系,两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等,这些不能说太多,在此就深入浅出了。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有兴趣或质疑者可敬请评论,期待讨论,这也是我作报告的目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