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卷子(九年级试卷全套测试卷)

九年级下册卷子(九年级试卷全套测试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4 20:34:44

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文是古代文学的精华,理解性默写是检验我们对这些古诗文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对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的详细梳理: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 描写塞下秋景之“异”的句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通过对秋天大雁南飞这一景象的描写,突出了边塞地区与中原的不同。

2. 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山峦重叠、暮霭沉沉、夕阳西下、孤城紧闭,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萧瑟的氛围。

3. 既写出了边关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成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们借酒消愁,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战功未立,归家之日遥遥无期。

4. 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晚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和士兵们都因思乡和功业未就而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 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2. 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展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想要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的决心。

3.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保卫边疆的壮志豪情,天狼星在这里代指侵犯北宋的西夏等外敌。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 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绘了战士们分食烤肉、弹奏军乐的场景,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弦的响声如同惊雷,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激烈。

3. 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了作者渴望为国家收复失地、建立功名的理想。

4. 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了作者对战场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5. 由梦境回到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凝聚着作者壮志难酬、万千感慨的句子:“可怜白发生”,与前面的豪情壮志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愤和无奈。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1. 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的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现了秋瑾虽为女子,但有着不输给男子的志向和气概。

2. 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写出了秋瑾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新的人生道路的追求。

五、《十五从军征》

1. 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看到曾经的家如今已变成了一片坟地,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和凄凉。

2. 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反映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残酷,让老翁一生都在征战中度过。

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 写在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在寒冷的边塞,饮酒奏乐的场景更显悲壮。

2. 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离去后,诗人久久伫立,看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历史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感慨。

八、《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峰聚集、黄河怒吼,生动地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

2. 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了无论朝代兴衰,百姓都深受苦难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九、《鱼我所欲也》(孟子)

1. 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舍生取义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了在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正义。

2. 论述了“义”的存在的普遍性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说明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正义之心,普通人也有,只是贤人能够保持不丧失罢了。

这些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的内容,不仅是考试的重点,更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些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