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第二单元测试卷(2024到2025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

2023-2024第二单元测试卷(2024到2025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4 17:14:38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主题学习成果展示

一、积累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谚(yàn) 褶铍(zhě) 携带(xié) 两栖(xī)

B.腐蚀(shi) 沟壑(hè) 萌发(mén) 雾霭(ái)

C.潮汐(xī) 陨石(yǔn) 追溯(sù) 龟裂(jūn)

D.缄默(xián) 烘烤(hōng)山麓(1ù) 劫难(n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漂移 致密 帷幕 百感交急

B.翩然 海棠 悬殊 草长鹰飞

C.骨骼 流逝 衍射 海枯石烂

D.沙砾 装置 慧星 谈笑风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溯,导致谣言泛滥。

B.年三十酒宴上,他嘻嘻笑着,让酒让菜,谈笑风生。

C.济南莱芜区六月的天气周而复始:有时骄阳似火,热浪扑人;有时乌云密布,暴雨浇城。

D.“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之前,母亲把她所有的衣服都缝补的天衣无缝。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抓好基础性、全局性改革仍是能否解决目前各类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B.2021年1月起,工信部将进行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调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

C.山于受疫情影响的原因,经历波折的东京奥运会改在2021年举行。虽然这届奥运会的举办背景特殊,那么我们依旧期待中国健儿能在赛场上取得佳绩。

D.生物安全法将自2021年4月15日即中国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起施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

自我期许。从“ , ”,到“ , ”。再到“ , ”,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预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 , ”,重视

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票赋。

①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

③耕读传家久,读书继世长

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

A.③②①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B.阿西莫夫,俄罗斯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C.说明文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理说明文。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中的“清”是清明,它是我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经常祭奠先人,插柳枝,踏背等。

二、古代诗文(15分)

(一)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题。(7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海门: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浦树:水边的树。散丝:雨丝。

7.(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扣紧“雨”“暮”主题,起句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暗中切了题中的“送”字。

B.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C.三两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立体感十足的画面。虽是送别,重在写景。

D.中间四句诗中有画。这幅画面虽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中,但其中“深”“远”渲染了一种广阔邃邈的景色,所以没有离愁别绪之感。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句的妙处。(4分)

(二)根据原文默写

8.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8分)

(1)蒹葭萋萋, 。 (《兼葭》)

(2)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3)核舟记中写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魏学洢《核舟记》)

(4) ,胡为乎泥中?(《式微》)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表达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子衿》中的 , 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式微》)

三、名著阅读(7分)

9.阅读下面文字,同答问题。(7分)

(1)《傅雷家书》足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主要写给长子 的家信,文中提到儿媳的名字叫 。信中父亲与长子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傅雷家书》被称为“ ”的名著。(4分)

(2)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3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小题。(共12分)

风雨千秋话枕头

①枕头,这个和我们相伴一生的物件,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却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最早的枕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其中,陶瓷枕头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由于它的可塑性强,制作简单,价格又较为低廉,因此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尤为流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瓷枕文化。

②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瓷枕是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夫妇墓里一件长3.9厘米的长方形瓷枕模型。从隋朝到唐代中期,瓷枕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唐末五代到宋初,瓷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状逐渐丰富,出现了束腰形枕、如意头形枕。宋金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全盛期,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黄冶窑、汝窑、登封窑、巩县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众多窑口都生产瓷枕,其中尤以磁州窑生产的最为多样。元明清时期则是瓷枕的衰落期,此时的器形更大了,但形制上较为单一,以长方形的出檐枕居多,生产规模普遍缩小。

③千余年的风雨,从出现到消失,瓷枕在古人的生活里画下一道美丽的弧线。“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瓷枕的基本功能是枕头,因其冰凉的特性成为古人消夏的佳选。而中医《脉法》里讲“圣人寒头暖足”,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适当寒冷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和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不谋而合,说明瓷枕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④除了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在民间,瓷枕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

⑤古人常将格言、警句书写于瓷枕之上,体现其处世哲学。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一件白地画花墨书文字枕,在椭圆形的枕面上写着《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态度清楚明了。瓷枕也常常是民间文化传播的舞台,从诗词歌赋到神话、历史和戏曲故事,应有尽有。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卧女枕,女童背部为枕面,上面用行草题写了“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两句诗,仿写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相比于张继,前两句仿写的文学性要淡一点。瓷枕也是展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椭圆形枕的枕面上有“立身之本,行孝为先。于人有益,不又(祐)神天”的句子,强调孝为立身之本。

⑥可以说,瓷枕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史。从瓷枕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发展的兴衰轨迹;从其纷繁复杂的工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而从其诗书画里,我们可以窥视古人生活的现实社会,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感,建立起沟通古今的桥梁。

(选自《读者欣赏》,有删改)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瓷枕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

B.瓷枕在隋唐得到发展,在宋金达到全盛期,在元明清进入衰落期。

C.瓷枕因其冰凉的特性,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D.瓷枕的文化意义包括:体现处世哲学、传播民间文化、展现孝道文化等。

11.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瓷枕的基本功能是枕头,因其冰凉的特性成为古人消夏的佳选。

1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在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椭圆形枕的枕面上有“立身之本,行孝为先。于人有益,不又(祐)神天”的句子,强调孝为立身之本。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8分)

一壶芬芳

①在杭州游古寺,恰逢寺中方丈招待朋友。竹林外,石桌旁,小和尚拎来一壶烧好的水,方丈取下紫砂壶的壶盖,用木勺续上茶叶,转手接过水壶,高高扬起,一股热水注入壶中。片刻揭去壶盖,茶水倒入杯中,旋即升起一片烟雾,如云朵朵,又渐渐散去,清香弥漫在空中经久不散。

②我们看得入了神,方丈邀请我们品茶。清茶一盏,淡雅芬芳。我忍不住悄悄问:“茶水入杯,茶杯上方怎会如云缭绕?”方丈笑笑说:“那是茶烟,唯有陈茶配滚水,才会起茶烟。”

③归来后,茶烟深深印在脑子里,升腾的瞬间,美轮美奂。如此心心念念,何不尝试一回?马上购回精致的紫砂壶,烧水,泡茶,期望滋生出朵朵茶烟,怎奈试过多次,总不见茶烟升起。于是懊恼自己俗人一枚,与茶烟无缘。

④闲来读诗书,北宋诗人苏轼在《安国寺寻春》诗中写道:“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诗中春意浓,茶烟添芬芳。读诗如品茗,流年韵清香。而南宋诗人陆游,饱含忧国忧民之心,即便是品茶,也是愁绪满怀,“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夜深难成眠,品一盏清茶,诗人感叹年华逝去,龚丝染茶烟。

⑤茶烟轻薄如云,袅袅升起在杯盏间,于尘世喧嚣间,给予无限美的视觉与享受,但若茶烟升起,却总是需要某些机缘的。

⑥有一次,与记者朋友去山里,米访一位独守山林几十载的老人。木栅栏,青石屋,房前屋后繁花簇簇,院子里,木来木凳古朴厚重,我们欣赏惊叹肴。老人在火塘前烧水,水壶嗞嗞响着,几只粗糙的茶碗放在面前。我在心里嘀咕着,山里会有什么好茶呢,一介山野老夫也有品茶的嗜好不成?

⑦一只看不清颜色的陶罐充作茶壶,一把淡绿的叶子放进去,滚水注入,冲泡片刻,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茶水倒入杯中,杯子上方茶烟升起,一朵朵绽放开来,一股混着草药的茶香弥漫在空中。

⑧老人告诉我们,茶叶名为金银花,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茶,长在山中,耐寒、耐旱、春季采摘晾晒,放置越久冲泡出来的味道越清香。而我独对茶烟感兴趣,便问老人有何绝招,能将茶水冲泡得茶烟袅袅。老人愣住,后来才明白我的意思。随即哈哈大笑,“哪里有什么绝招呀、一个人独居山中也寂寞,每次泡茶时,喜欢听水在壶中沸腾着,好像在唱歌,然后冲泡。茶水入杯时,也喜欢高高扬起,茶杯上方便烟雾腾腾,你说的茶烟我不太懂,但是陈茶冲泡时,烟雾就会浓些”。

⑨翻一本古书茶记:“陈茶入盏,茶水起烟,烟之薄厚,与茶叶年限相关,愈久烟愈浓。”恍然有所悟、茶烟瞬间升起,形成却需数年,亦如独守山林的老人,内心纯净祥和,守得茶烟起千朵。还有寺中方丈,潜心修行,与世无争,以淡泊之心,与茶烟俗世相拥。

茶烟转瞬即逝,人生机遇如此,唯有静心捕捉,方能撷取芬芳。行走在尘世间,别让外界浮躁了心灵,不忘初心纯真固守,亦如茶烟朵朵虽消散、却留芬芳在人间。

(《人民周刊》 有改动)

13.文章围绕“茶烟”主要写了哪四件事?请分别概括。(4分)

(1)“我”看古寺方丈泡茶升起茶烟;(2)

(3)“我”读有关茶烟的诗书及感悟;(4)

14.品读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归来后,茶烟深深印在脑子里,升腾的瞬间,美轮美奂。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文中画线句子。(3分)我在心里嘀咕着,山里会有什么好茶呢,一介山野老夫也有品茶的嗜好不成?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茶烟转瞬即逝,人生机遇如此,唯有静心捕捉,方能撷取芬芳。

16.本文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五、作文(30分)

17.按要求作文。

阳光象征着火的温暖与明亮;阳光象征着人生的美妙与希望。朋友、家人、教师,是身边一缕缕阳光,热爱、自信、努力,是身体中-缕缕阳光,读书、励志、创新,是身体里的一缕缕阳光。在阳光下行走,咀嚼尘世美好,在阳光下行走,仰起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请以“行走在阳光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