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曾说:
“在所有的优秀孩子身上,几乎都有他们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基础,当一个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偏差,教养出现了问题,父母自然难辞其咎。
今天,细细盘点当今家庭教育中6大常见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中国青年报》曾对2000名青少年展开深入调查,结果显示,令人震惊的是,高达48.4%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配角综合症”。
众多受访者坦诚地表示,从小到大,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于是他们便按照父母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顺从听话。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棱角和个性,变得缺乏自信,甚至丧失了质疑与想象的能力。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长期跟踪观察两组儿童:
一组是100名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另一组则是100名乖巧顺从的儿童。
研究的结果令人深思:那些敢于质疑的孩子,长大后84%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具备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而另一组孩子中,大多数则变得犹豫不决,害怕承担责任。
纪录片《零零后》的导演张同道曾深刻指出:“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
一个孩子的个性如果被磨平,那么他注定会走向平庸。
因为,正是那些独特的棱角,才是一个人真正散发光彩的地方。
只有人才教育,没有人格教育在热播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可以说是妥妥地学霸,年年稳坐年级第一的宝座。
然而,他性格内向,与同学们相处并不融洽。
当班主任发现这一问题并尝试与他的母亲沟通时,母亲却持有这样的观点: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交朋友是进入社会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
在日常交流中,她和儿子的对话几乎只围绕着作业和分数。
由于母亲对儿子性格发展的忽视,朝阳逐渐走上了心灵扭曲的道路,最终演变成一个冷漠、阴暗、习惯撒谎的“小恶魔”。
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多次强调:相较于智力教育,孩子的性格培养更为关键。
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追求人才的成就,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有标准吗?
有,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近两年的高考榜单揭晓后,有一则评论深深触动了我:
“如今的超级学霸,早已不再是那种沉闷的书呆子形象,他们阳光自信,性格开朗,拥有无比的勇气与梦想。
他们敢于挑战未知,拒绝平庸,在青春的舞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色彩,成为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
确实,如今的学霸们不仅学业成绩斐然,更是个个多才多艺。
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些学霸的背后,往往站着拥有相似教育理念的父母:
他们相较于应试能力,更看重孩子是否具备自学能力、是否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一颗坚韧不拔的内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词才女武亦姝的父母从小便注重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陪伴她从《人间词话》读到《聊斋志异》,再深入《红楼梦》的文学世界;
取得711分高分的学霸孟令昊,他的父母并没有强迫他参加各种辅导班,而是全力支持他追求大提琴的热爱。
正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所言:
“学生若是没有分数,便难以通过今日的高考;但仅有分数,恐怕也难以在未来的大考中脱颖而出。”
人生的下半场,真正拉开孩子们之间差距的,不是智商的高低,不是分数的多少,而是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塑造以及心态的养成……
这些综合素质,将成为孩子们未来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只有功利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
在中国的大学里,包括最好的北大、清华,有一群20几岁就已经“老奸巨猾”的学生。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将这群人称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就是功利教育的产物。
比如,张明在学校里是个学霸,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各种竞赛和奖项也拿到手软。
然而,他的优秀成绩并没有让他拥有更多的朋友,反而让同学们觉得他高傲冷漠,难以接近。
一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为贫困山区孩子募捐的活动。
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玩具和书籍,希望能够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带去一份温暖。
张明却冷冷地说:“我没时间参加这些无聊的活动,我还要准备下个月的数学竞赛呢。”
不久后,张明的爷爷生病了,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照顾。然而,张明却因为担心耽误学习而拒绝回家看望爷爷。
他告诉父母:“我现在正是关键时期,不能因为这些小事影响我的学习。”
听到张明的话,他的父母意识到,如果只顾着教孩子争第一,却没有教孩子爱人,那么孩子最终会变得冷漠、自私自利。
作家毕淑敏说过: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教孩子表达爱、付出爱,是比让孩子争第一、上名校更重要的事。
只有分数教育,没有生活教育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可以轻易把一个孩子养废吗?
那就是将他置于家庭的金字塔顶端,一切事务均由他人代劳,如同保姆般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的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向父母们发出警告: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欢乐。”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而家庭则是最初的学校。
在平日的点滴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亲手收拾自己的玩具,学会规划空间,对自己的物品负责;
也可以引导孩子走进厨房,让他们体验食材的搭配与调味,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甚至让孩子自己洗涤衣物、清扫房间,让他们在汗水中体会父母的辛劳与付出……
千言万语的说教,都不如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领悟责任的真谛,懂得独立的珍贵。
只有道德教育,没有规则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似乎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强调善良和勇敢的品质。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向孩子传授那些至关重要的生命规则:
当弱小的你遭遇紧急情况时,不必过于拘泥于“善良”的定义,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再寻求身边成人的帮助,或及时报警;
在面对可能的威胁时,你也不必完全坚守“诚实”的准则,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选择适当的谎言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诚然,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应该及时向他们传授那些关于生命安全的规则。
毕竟,生命的宝贵和安全是我们最应珍视的。
以上,家庭教育的6个反思,希望大家可以收藏起来,随时自省自查。
别让错误的教育理念,耽误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