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分的卷子130分(150分的卷子有50分都不会)

150分的卷子130分(150分的卷子有50分都不会)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3 15:06:38

总成绩470以上是努力 天赋 运气,460是努力 运气,450以上基本是一般努力,450以下基本努力程度没到位。

如何认识初高中的差别?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中考和高中考试的差别。

中考虽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很多孩子都经历了痛苦的两三个月的备考,终于叩开了高中的门槛。但是拿我们高中老师的眼光看,中考的试题仍然是以套题和机械式的重复为主,学生只要把同样类型的题目练熟,背熟就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所以基本上只要肯下苦功夫,舍得花上时间和精力,150的卷子得到130分以上问题是不大的。

但是高中的考试难度和深度就大了很多,首先出题的方式就不再是同样题目的简单重复了,即使是一个看起来特别像原题的题目,也肯定有新的花样在里面。其次,考试题目的综合性要大很多,要求孩子对于知识掌握地不仅要扎实,而且还要学会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还有,高中的考试更强调孩子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单纯知识的死记硬背。这样很多孩子再拿中考的生搬硬套的方法去做题,肯定是得不了分数的。

就具体的每次考试来说,像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平均的分数也就70多分(满分100分),题目如果出的难了,平均分60分都没法保证,能考到90分的同学凤毛麟角,(高考的时候平均分数还会低到你无法想象!)所以很多家长不能单纯地看到孩子的原始分数就简单地下结论,说孩子考得差,而应该多看看孩子在同学中的相对位置和每一次考试的波动情况。

其次,孩子高中和初中的学习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

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习是在老师的严格管控下进行的,学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基本上按照老师说的做就能学得不错。老师像一个全职保姆一样把要学习的内容一点一点像喂奶一样喂给了学生,学生要做的就是好好消化吸收就可以了,需要自己的做的东西很少,基本上上课听好课,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差不多了。期中期末考试之前,老师还会专门抽出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带着孩子复习一遍重点难点,把重要题型再讲几遍,多次的重复让孩子强化了记忆。

可见,初中孩子的学习方式以被动地接受为主,是“老师要我学”,孩子基本没有什么自主性,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老师会为他们准备好这一切。而且学习的方式主要以感性的记忆,机械地操练和重复强化为主,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记忆力过关,就没有多大问题。

但是到了高中,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灵活度都有了质的飞跃,夸张地讲,孩子高中一周学的内容,抵得上初中一个月学的。尤其在高一刚入校的阶段,学生要学十几门科目,其中至少九门是考试科目。

除了知识量剧增之外,高中学习对孩子思维方式的要求和初中也有很大差异。以数理化科目为例,初中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表达形式是具体的语言描述,而高中以抽象思维为主,表达形式是符号、公式、方程式等。许多初中喜欢死记硬背的同学会发现原来的招数不灵了。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学数学公式和定理的时候部分孩子喜欢背,以为背下来就会用,其实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连这道题该用哪个公式都确定不了,因为没有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个公式。

可见,高中的学习比初中的要求更高,初中多数时候要求的是“记住”,而高中不仅是要”记住“更要”会用“。

再次,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老师要求的学习习惯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可以这么说,初中老师强调的习惯更多是行为习惯上的,比如书写要工整,作业本要整洁,不能污损,交作业要及时等等,高中老师仍然强调这些,但是还有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思维习惯的培养远比行为习惯的培养难度大,耗时长。

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了我很多时间。

为什么有一部分学生,中考的成绩也不错,学习习惯也很好,上课认真听讲,模范遵守纪律,笔记做得也很认真,作业也按时完成,为什么考试的成绩却不是老师和家长期望地那么好呢?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所差异,分析起来可能比较复杂。但是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些孩子的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

进入高中,知识量剧增,但是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各科老师往往采取的办法就是精讲,把一个问题讲得非常透彻,学生也听得很懂。越是优秀的老师,题讲得越透彻,越明白。

但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出现了。许多仍然抱着初中那套学习方式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听明白了就等于我会了。孰不知,老师讲的东西你明白了,只能代表是老师会了,你会不会还不一定。我常跟学生讲,检测你会不会很简单,你把老师讲过的题讲给你的同位听听,如果你能把对方讲懂了,你才算会了。结果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一旦脱离了老师,自己能够把解题过程完整无误复述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可见,再优秀的老师也代替不了孩子自己。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无法适应高中学习的要求的。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课上要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开动脑筋思考,课下练习和作业也同样重要。刚才说了,老师讲题只能精讲,课下还要靠孩子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这些练习可能是和老师讲的例题相似,也可能是有了一些变化,拐了个弯,设置了一个障碍,那么孩子做作业的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把老师上课讲的思路重新复习和消化了,而且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破解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拨开一重又一重迷雾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又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但是,令我们失望的是,上面说的情况太理想化了。

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消化老师讲的例题,便匆忙开始做作业。做作业的过程也是草草看两眼,想想思路,觉得自己能解出来,就抄上答案了事。还有的学生还喜欢和同位讨论问题。不知道是初中的习惯还是什么原因,似乎每届都有这样的风气。

我向来是不支持学生讨论问题的,尤其是在自习课上。学生讨论问题,多数时候是自己没有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只是一看到这个题好像挺难,自己可能解不出来,就去问别人,而且有的孩子自控力太差,讨论的过程中就聊天说笑起来。这种做法害人又害己。首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难以形成,其次打扰了别人学习的过程,最后还破坏了班级自习的纪律和安静。往届毕业的学生也多次证明,那些喜欢自习课上讨论问题的孩子几乎没有考上好大学的。

真正勤于思考的同学应该是即使见到难题也坚持独立思考,开拓各种思路寻找突破口,不死钻牛角尖,直到自己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才去问别人。而且即使问也是等到课下的时间去问老师或者同学。这样的孩子往往更能体会到什么是”茅塞顿开“的感觉,因为他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铺垫,可能只差那么一点拨,一个提示,就豁然开朗。历来的高考也证明,这样的孩子才是最终的赢家。

最后,高中阶段孩子的意志力水平的高低也对孩子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学习的特点是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老师也不再像初中那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一切了。很多同学这个时候就慌了神,乱了阵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没有了老师的细致要求,我该干什么呢?(尤其是住宿的孩子,晚自习无所事事,聊天看课外书,就是非常明显的表现)

意志力强的同学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够有意识地排除外界的干扰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注意力。别人说话我不说,别人打瞌睡我不睡,别人抄作业我不抄,别人玩我不玩。这些要做到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做保障的,而且也是需要长期修炼的,不是一日之功。

而且意志品质好的学生的钻研精神更强,很少出现畏难情绪。普通同学遇到难题就想放弃了,要么是直接翻看答案,要么是拿去和同学讨论。这样上面说道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就无从培养了。

可见,中考的成绩和高中的学习相关程度没有我们想想得那么大,我们不要再唏嘘感叹中考的发挥如何如何,那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应该做的是一页纸掀过去, 以饱满的热情、冷静的分析、吃苦的态度、必胜的决心,迎接高中三年的新挑战!

山师附中开学后,每一次大考试都会有排名,各校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相信学校和老师们都会有紧迫感的。附中晚饭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晚上有听力练习,带班老师会利用晚自习考试,并且附中晚自习比实验多一个小时。省实验今年计划增加一节晚自习,由20:30延时至21:30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