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对于刚升入初三的学生有一点难度,适用于中考模拟训练,注重中考与高考的衔接,侧重联系课内外知识点考点,侧重考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 积累与运用(15分)
1 注意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区别(2分)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题考查造字法。
结合图片可知,“山”和“水”是通过图形来表现物体的形状。都是象形字,故选A。
2 注意字词含义(2分)
陶冶,táoyě,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徜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静谧,jìngmì,安静。
发人深省,fā rén shēn xǐng,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3 注意语句衔接与排序(2分)
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高山的仰慕与追求,是一种境界。
②五千仞岳上摩天:形容山的宏伟高大,是一种豪壮。
③不登高山,不知平地:不登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
④ 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抓住山,是一种坚守。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D。
4 注意理解句意(2分)
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在这个句子中感叹时间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可填写哲理为:人生无常和珍惜时间。
5 注意对联上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字数相等、仄起平收、内容一致(2分)
根据对联的要求,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词性相同的词语和结构相同的短语,如“水绕山塘”与“云岩塔影”相对,同属主谓宾结构;“连七里”对“立春秋”,同属动宾结构;“里”为仄声,“秋”为平声,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知识,上联应为: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下联应为:西落虎阜云岩塔影立春秋。
【词组的结构:并列短语(如:文化教育、调查研究等)、偏正短语(如:小心观察、突然发现)、动宾短语(如:打扫教室、提出意见)、后补短语(如看不清楚、机灵得很)、主谓短语(如:会议结束、阳光明媚)】
6 背诵句子,注意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思想情感,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的灵活运用(7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年少万兜鍪 ④坐断东南战未休 ⑤数风流人物⑥ 还看今朝 ⑦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⑨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 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注意概括课内外文言文主旨思想情感——透过原文抓主旨,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意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的作用——相似篇章的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7.C(2分) 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觅的深深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志同道合者的热切渴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8.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2分)
9.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2分)
10.用滕王阁和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阳楼的雄伟。(2分)
11.C(2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诗中的“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与亲朋好友失去联系、孤独无依的状态。而“老病有孤舟”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困境,不仅年老而且多病,只能独自漂泊在孤舟之中。整体而言,这句诗鲜明地表达了诗歌的中心,即诗人晚期生活的孤独和无助。
12.丙诗中作者借岳阳楼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自己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悲伤之情,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忧虑之情。(3分)
13.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因身份、经历、处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2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注意环境和人物的特点;注意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描写的作用,注意描写角度,如白描和细节描写、动静、虚实、远近、正侧、点面、联觉等;注意段落内容和结构的作用;注意题目的含义及作用,注意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注意把握阅读篇章中心思想情感的内涵……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14.(4分)
从邙山上看,黄河缓缓东流,安详温婉,如同一幅动态画卷;从南裹头观景台看,河水面宽广,水流不平静,奔腾汹涌,浩浩荡荡,显得壮阔雄浑。(4分)
15.(4分)
(1)不能去掉,“硬生生”写出了建筑工人们的态度坚决,突出工人们的坚韧与不屈,“终于”表明经过艰辛努力取得成功。
2)这处环境描写渲染了美好和谐的氛围,烘托了娘对黄河大桥和家乡的热爱与怀念。同时也预示着新时代的繁荣与希望。
16.(4分)
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具体的数据,突出了黄河公路大桥—桥的深度和高度,强调了建造工程的艰难和工人的辛勤付出,表现出对工人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
17.(4分)
同意。文章展现了“孝”的主题。理由: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多次看望黄河,体现了对母亲的孝顺和关爱。同时,文章也蕴含着对黄河母亲的怀念、热爱与赞美,因为黄河是娘的家乡,象征着养育之恩,借此呈现家国情怀,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乙)(9分)阅读下面文本18—20题
注意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据的作用,论述顺序和论述思路、论述方法的作用
18.(3分)C
A.时间顺序;B.此项内容对应【文本一】:D.【文本二】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19.(3分)
不可以,文本一第②③④段三个分论点,与文章第一段形成对应关系,分别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三方面论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论点,存在逻辑顺序,不能调换。
20.(3分)
材料B适合,华为“鸿蒙”青年突击队在国家遭受技术封锁的关键时刻,发扬吃苦精神,实现突破,与文本二“要时刻绷紧精神之弦,将吃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工作,自找苦吃,磨砺自我,才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的观点一致,所以适合作为论据。
三 名著阅读(5分)
注意名著阅读理解的人物特点、情节概括、环境背景、主题思想情感
21.(3分)
①找选择:封面插图应包含艾青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土地、太阳、鸟儿等。②理由:这样的封面插图能够直观地展现艾青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即对土地和祖国的热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22.(2分)B
本题考查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①在拳打镇关西后,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后因醉酒大闹桃花村,被逐出寺庙,来到东京大相国寺看守菜园子,与原著内容不相符;
②中林冲刺配沧州时,途经野猪林时被鲁智深所救,不是武松;
故选B。
四 综合性学习(10分)
注意把握材料关键字词句,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把握材料主旨
23.(10分)
(1)B (2分)
(2)(4分)
示例:苏翊鸣年少成名,刻苦训练,最终在冬奥会上斩获一金一银,创造了中国单板滑雪的历史
(3)(4分)
①阅读与自强不息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②倡议书的日期应写在名的下方。
注意倡议书等文体写作方法与格式
五 写作
注意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
主题:“凝望”
(以下写作思路仅为郑元惠老师的即兴发挥,抛砖引玉,相信学生能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中心论点:《凝望精彩》
可设分论点:
凝望突破——挑战自我,不断超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凝望是一种专注而深入的观察,它促使我们挑战自我,寻求突破。王勃在面对滕王阁美景时,凝望之中激发出文思泉涌,创作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这种凝望,是对自我能力的挖掘与超越,是不断挑战极限,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
凝望感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极目楚天,共襄星汉。
凝望还能带来深刻的感动,它让我们看到团结的力量。如中国航天精神中的团结协作,正是众人一心,共同奋斗,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凝望,是对集体力量的敬畏与感慨,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体现。
凝望传承——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凝望更是一种传承,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中国航天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正是对前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附言:
以上答案仅为参考答案,试卷分析只是概括,我讲课时候会加入我作为教师对每道阅读与写作题的深入理解分析和对参考答案的补充讲解以及每道题作答原因的深入分析——包括中考具体考点、知识点、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归纳与细致讲解——我会让学生将重难点记在笔记本上,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同时,提升考场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修改作文,并与学生一起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最精华的部分会体现在我的上课过程中,侧重引导和感悟、理解与运用,让课堂成为教与学的最佳呈现,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力求让学生将知识点、考点及答题思路与方法融会贯通,发掘举一反三的潜力,拓展思维,启迪智慧,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与写作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吉林市高三语文教师:郑元惠
2024年1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