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孩子们即将迎来开学。这个新学年和往年不太一样,因“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会发生哪些新变化?
今天,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进行部署。
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等要求。
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日常监管制度,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
教育部印发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
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一、准确把握考试功能
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目前,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予以纠正。各地各校要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功能特点,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完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安排考试,引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幅压减考试次数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初中毕业年级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可在下学期正常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在总复习阶段组织1—2次模拟考试,坚决禁止抢赶教学进度、提前结课备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仍按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执行,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不得组织任何与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
三、规范考试命题管理
学校期末考试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要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各地各校要加强命题研究评估和教师命题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命题水平。对目前命题能力不足的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可委托教研机构组织命题,供学校选择使用,并由各自学校分别阅卷。
四、合理运用考试结果
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教师要运用考试结果精准分析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科学研判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对教学质量作出科学判断,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教学指导和培训。
五、完善学习过程评价
各地各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综合考虑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要创新评价工具手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六、加强学业质量监测
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部署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有关要求,各地要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基础上,完善本地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并参照国家监测办法,采取分学科抽样方式进行,防止用统一试卷统考统测,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多压力和负担;地方学业质量监测要加强统筹,防止重复进行,可在小学高年级段或初中起始年级组织一次,作为评价小学阶段教育质量重要依据,同时作为开展初中阶段教育质量增值性、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七、完善管理监督机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结合实际制定义务教育考试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制度。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肃考试工作纪律,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日常监管制度,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对发现的违规考试行为,要追查问责。严禁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或与学校联合开展考试。各地各校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考试结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大幅压减考试次数的要求先在中央和各省(区、市)确定的“双减”试点地区开展,积极进行探索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督查问题反馈
今天的发布会上,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了“五项管理”实地督查结果。
今年1到4月份,教育部先后印发五个专门通知,对中小学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出规定。6月份,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16个督查组,对全国除有疫情的广东省外的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项管理”规定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共核查417所中小学、241个校外培训机构,访谈校长、教师、家长、学生2200余人,回收问卷45000余份。
从实地督查看,“五项管理”规定要求正在逐步落地,应该说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手机管理方面,97%的学生表示学校对学生带手机入校园进行了管理。在校期间,学生的手机基本上做到了有效管控。
睡眠管理方面,一些地区通过制定睡眠管理计划,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形成家校共管合力,基本保证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读物管理方面,93%的学生表示学校建立了课外读物遴选审核制度,基本堵住了问题读物入校的通道。
作业管理方面,学校和教师更重视作业质量,设计差异化作业,在“控量”的同时力求“增效”。
体质管理方面,多数学校能够按照规定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质健康抽测和复查制度。
从督查发现的问题来看,有些学校落实不到位。手机管理还不严,有少数学校没有设立手机管理装置和明确手机管理责任人。睡眠时间还不达标,38%的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读物管理欠规范。少数学校存在教师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指定读物的问题。作业负担仍然偏重,22%的小学一二年纪学生反映有书面家庭作业,17%的中小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超标,也还有部分学校的少数教师在用手机布置作业。体质管理还有漏洞。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课时不达标,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尤为严重。
家校协同不到位。应该说,各地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现象。家长虽然认同“五项管理”政策初衷,但也担心孩子掉队,输起跑线上,除学校作业外,不少家长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结果是“老师减负、家长增负”。还有少数家长不履行监护责任,把管理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下一步,一是逐省反馈意见,同时视情况组织督导复查。二是将“五项管理”纳入常态化督导,特别是组织中小学责任督学定期开展督导。三是督促指导完善政策。重点是督导各地进一步厘清政府、学校、家长责任,增强家长监护、教育责任意识,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共抓共管的氛围。
热点提问
发布会后,记者提问:
问:“双减”政策出台后,在部分地区培训退费难成为了很多家长们投诉的热点。请问,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和超预期收费而造成退费难现象,对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督办呢?
答:确实,在一些地区,不光是“双减”政策出台前,在培训机构治理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退费难,甚至卷钱跑路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特别是虚假宣传、退费难的问题,家长可以向“双减”管理监督平台举报,也可以向当地的职能部门反映。
我们也将及时发布缴费风险提示,提醒家长不预缴超期超时长的培训费用、地方的虚假宣传和缴费折扣陷阱。我们也将督促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第三方资金监管,防止退费难和机构卷款跑路,对量大面广的退费难问题,我们将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督办;对卷钱跑路等严重家长权益的问题,我们将实行挂牌督办,也就是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给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督办通知。这个督办程序启动的时候,是要向社会发布的,督办的结果也是要向社会公布的。
问:“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有人担心“一对一”家教会因此盛行起来,学科培训会因此转向家庭、地下、网上,对此教育部怎么看?如何打消家长顾虑,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实好?
答:刚才提到的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这种违规的学科类培训,对于这种问题,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指导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来指导各地进行科学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会进行认真查处。另外对于线上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会进行常态化的网上巡查工作,一旦发现有违规的行为,也会进行认真查处,来确保“双减”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