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试卷推荐考试用的卷子(七年级试卷测试卷全套下册)

七年级下册试卷推荐考试用的卷子(七年级试卷测试卷全套下册)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13 02:01:49

【总体分析】

本试题选取南宋叶梦得的七律《雨后为山亭独卧》作为阅读材料。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原籍吴县(今江苏苏州)。叶梦得“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亹不穷”,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调丹徒尉。绍兴元年(1131)起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晚年叶梦得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1148)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叶梦得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

本诗写诗人在一个雨后的夜晚于亭中纳凉,想起抗金大业,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试题材料】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试题15】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

A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首联上句先写周遭环境:一场雨水过后,亭子的飞檐上还有滴沥的水点落下,闷热的暑气有所消退,空气变得清新凉爽,一切都十分怡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给自己一个完全的放松,倚在竹榻上闭目养神乃至瞑然小睡,都是非常适宜的。诗人未尝不想享受一下清爽带来的舒适,事实上他也已经松弛了身体,躺卧到了床榻上,然而他并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放松,因为沉郁已久的重重心事被一阵阵刁斗声唤起,挥之不去。A项是正确的。

B项中涉及的刁斗声,是军中独有的声音,“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我们无法确知这刁斗声是真切地从附近的军营传来的,还是诗人恍惚中的错觉,总之它勾起了诗人的思绪,让诗人想到了自己念兹在兹、并为之殚精竭虑的抗敌斗争。这种心态在南宋一代,普遍存在于仁人志士的身上,后来的辛弃疾也是在与好友陈亮畅谈天下大势之后,心绪难平,夜不能寐,“梦回吹角连营”,此时的他与前辈叶梦得的心意有了跨越时空的交汇。B项是正确的。

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描写对象中情感因素的把握。“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抗敌之路本来就充满艰难险阻,南宋朝野也远谈不上风雨同舟,胜利的目标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即使诗人信念坚定,但“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呢?一念至此,不由得让诗人心生怅惘,倍感悲凉。天空中朦胧的月亮,已经不知多少次这样无声地走过,阶下低吟的秋虫也提醒诗人又一年的节序更替即将来临。“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诗人并没有“凭轩望月”,他只是因月色感受到了时光匆匆,虫声也不足以“惊扰”他,令他心惊的,是秋虫逼他正视自己的人生易老。因此C项是错误的。

D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方法的认识。诗的颈联纯为景物描写,没有直接的抒情,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感仍然蕴含于景物之中,若隐若现。“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奔流不息的江水,常常会带给人失落感;而高城上的耿耿星斗,则会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永恒,从而凸显出人生的短暂。二者结合到一起,一个不见涯涘的苍茫辽阔的画面跃然纸上,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每个人都会感到渺小而孤独、迷茫而无助。

【试题亮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任务强调,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本试题的阅读材料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而选取,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同时这首诗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能够让考生在感受、分析古典诗歌美感的同时接受爱国精神的感染。在试题的设置上,有意识勾连考生学过的陆游、辛弃疾、张孝祥等人的相关诗篇,发现这些诗篇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的联系。

【试题16】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考查目标】

本题设计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综合运用联想、类比、引申等思维方法,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要求,考查考生能否从表现手法上阐释对词作情感的理解,侧重“阅读与鉴赏”中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赏析评价等能力。

【试题分析】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前线,有以岳飞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为洗刷靖康之耻、恢复河洛失地而奋不顾身、英勇奋战;在后方,也有一大批像叶梦得这样的抗金斗争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他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梦想,或者就像叶梦得所说的,有共同的“心事”。

叶梦得在“心事”前面加上了“白头”二字,从而使得这份独属于他的长久心事更具沉重感。这份心事在叶梦得心中已经萦绕多年,从壮年到白首,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灭,诗人就在这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不觉老去了自己的年华。

这样的心事在诗中实际上是处处流露的,不过有隐有显,最为明白显豁的,要数“卧闻刁斗起连营”“惭愧儿童话请缨”两句。前一句诗人直陈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在于连营传来的刁斗声,连营、刁斗都是常见的军事意象,这等于是直接说自己的心境与军事相关,那么结合注释中所提示的诗人的生平经历,此军事就指对人侵的金的军事斗争;而“惭愧儿童话请缨”一句更是直抒胸臆,“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这是流传千年的汉代终军的豪言壮语,曾经沸腾过无数慷慨悲歌之士的热血。然而众所周知,终军出使南越之时,年甫弱冠,这是否暗示着,请缨杀敌是专属于年轻人的权力?诗人虽怀千里之志,却成伏枥老骥;纵然壮心不已,毕竟烈士暮年。这短短的七字中,有雄心,有失落,也有不甘,也许还有对后来人的期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