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经历是比较丰富多彩和坎坷多舛的。
童年是在我舅舅家度过的,一直读到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后来回自己的村读了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转到市区小学,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那时候叫xx子弟中学,可以想象一下里面学生的学习状态,跟现在的职业高中学生差不多。
整个80年代的小学和初中,几乎都是在玩乐中度过的,那时候无忧无虑,真的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是在学习上,平时上课听讲是很认真的,因为不认真听课老师是真的揍人;平时也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不好好写作业,老师也会揍人,竹条打在手心或者屁股上,蛮疼的。
一直感激那些体罚过我的老师,让我在上课的时候不敢走神和养成了非常专注的习惯,这个在以后的整个人生中都是受益匪浅。
但是我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学习过,至于作业,多一个字也是不写的。
更多时候,尤其是假期,我和同学们作业是分工合作的,每个人做一部分,然后互相抄一下,短时间完美完成,整个漫长而短暂的寒假或者暑假,作业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三天,剩下时间全部疯玩。这种合作精神,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会了,看看现在的孩子,会这样合作的不多呢。
小学作业的时候也曾偷过一次懒,老师布置一篇文章中的每个生词抄两遍,我和几个同学只写了一遍,结果被老师发现。惩罚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打手心,要么抄写一百遍。选择打手心的同学被打得哇哇大哭,我怕疼选择了抄100遍,100遍啊,起码有一二十个生词,绝对抄得天昏地暗,最后写得手腕都酸了。不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写不完作业了。
小学和初中平时是非常喜欢读课外书的,读了大量的书,除了读书,最快乐的就是跟同学们或者自家弟兄们去爬山、摸鱼、掏螃蟹,从洞里掏螃蟹的时候,经常不小心掏出癞蛤蟆,偶尔还来个惊喜,掏出一条蛇。我胆子小,吓得哇哇大叫,迅速扔到远处。
初中那三年,其实也不全是玩,上课也会认真听讲,数理化老师无论讲什么都能听懂,除了简单的基本作业,几乎没有做过拔高题,这样在班里每次考试都是第二名,英语一直二三十分的水平,从来没有及格过。
前段时间我一个初中同学闲的无聊,把我们初中时候同学的成绩都给扒了出来,英语几乎没有及格的!
初中我们班的第一名是个女生,学习很努力,考上了中专。
我初中毕业后本来打算去父亲公司上班的,但是我大伯突然让我考中专,考上中专就是国家干部。
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参加考试,结果5门课程语文、英语和数理化总分考了不到200分,英语考了18分,平均一门考了30来分。顺便说一句,考中专和普高的题目当时都是非常难的。
大伯让我复读,第二年再考。我很听大伯和父亲的的话,因为他们都是军人出身,而且我大伯是从对越自卫反击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我们被安排在另一所学校,在全是应届生的一个普通班级里插班复读。
因为我们几个同学都是考中专的,不算学校的升学率,所以所有的老师包括班主任在内,对我们几个是不管不问的,但是该有的试卷也都会发给我们。我们几个都是坐在最后一排,而我坐在靠近后门的位置。当时我同桌也是考中专的,他老爸当时是总经理,因为都非常熟悉,就安排我俩在一起学习。不过这同学是真的不学习,经常旷课,最后半年都见不到人影了。
我们考中专的学生只考理化和语数外,所以政史地生是不学的,但是普通高中要考。上政史地生课我们是从来不听讲的,就刷数理化题和学英语。
我的数理化多少有点基础,只是需要做些拔高的难题。英语起码在初一的时候学会了音标。英语单词的拼写,其实是非常有规律的,我只要会读,一定就能准确拼写出来,注意一下单词中的哪些字母发什么音就行了,所以自己学习单词不费劲。
当时在这个复课班,学习好的想考高中的同学,他们的词汇量应该达到了1500左右,我却300还没有达到,所以每天早上和晚上必做的是尽力先把所有单词记住,还好记得比较快,很快就追上了优秀学生的词汇量。
当时语法知识还是有点欠缺,幸亏我前面一个高个子女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前三四名,英语学得是顶呱呱,只要看她有空,我就让她给我讲语法,很快就补上了。不过遗憾的是她高考的时候落榜了,现在偶尔见面,也会聊聊。
单词和语法会了,词组和近义词就是单纯记忆了,记忆的东西没有任何学习技巧,轻松搞定,然后就是大量阅读,因为中考高考很多阅读理解题,同时也做了很多英语试卷。
复读的那一年,数理化老师也非常勤快,经常印试卷,做了很多拔高题。
那时候的试卷都是油墨的,老师先刻板再印刷的,但是刻板的时候会偶尔写错个数字或者符号的。写错符号还是很容易看出来,我们做题的时候能自己发现并改过来,抓狂的是数字,本来计算很简单,却因为是错误的数字徒增计算量。
时间很快来到了复课的下半年,也就是年后。大约三四月份的时候,我和几个要考中专的同学突然接到通知,中专取消了,不让我们考了。
辛辛苦苦学了半年,不让考了又该何去何从呢?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本着不能让学过的知识浪费的原则,我们决定考普通高中。
想考普通高中,首先得补政史地生四科知识。当时连课本都没有,回家后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部分,实在找不到的就找曾经的同学去借,总算把初中所有的政史地生课本和《基础训练》凑全了。
书虽然有了,但是咋搞呢?尽管初一和初二上课听讲过,毕竟是两三年前学过的知识,早忘个差不多了。
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去复习这四门课程,而是先做《基础训练》上的题。遇到不会的和不懂得,立马查课本找相应的知识点,实在想不明白的就问同学或者是老师。
当时就是做一个题搞懂一个知识点。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强化训练,也没有时间去做老师印刷的综合试卷,上课更没有时间听老师分析试卷或者是按部就班的复习课本,全是自己在搞《基础训练》,我要抢时间在中考前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尽量多的掌握。
我现在记得很清楚,为了节约时间,当时《地理》中气候那个知识模块,各气候特点是要求记住的,我直接选择了忽略不记,但是各种气候名称都记住了。根据做往年中考试卷,我知道一定考这个知识点的,而且题目一定是根据一段文字描述让你分析判断是什么气候,我准备考试的时候就套一个气候名称,是对还是错,就交给天意了。
幸运的是,利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终于在中考前搞完了所有的政史地生《基础训练》,基础训练上的每一个题目,只要能考到类似的题目,我一般都能蒙对的。
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拼命,中考的时候政史地生都考了80多分(满分100分),很多同学比我多复习了大半年,都不如我考的分高。
同时英语成绩从18分考到了96分(满分100分),数理化从30多分的成绩提高到了接近满分。
现在回头想想曾经的成绩:9个多月的时间,数理化从平均30多分考到基本满分,英语从18分考到96分,政史地生四科利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搞到优秀,感觉刺激不?惊喜不?意外不?励志不?
因此,我一直认为,初中那点知识要学个三年甚至四年,着实有点浪费时间,两年就足够了。但是这种快速学习方式也有不少弊端,学习过程太累太紧张,压力太大,学得不扎实。不过这种学习方式在大学里作为偷分技巧,也就是应付期末考试作用蛮大的。
我所在的复课班里,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六个同学考上了重点高中,这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录取人数了,因为全市一共才录取600人。如果你不懂这个代表的概念,我们这个班主任在我们毕业后,直接调到教育局工作了。这个跟我们高中班主任差不多,我们班高考成绩相当辉煌,我们高中毕业后,我们班主任直接提拔到副校长了,高考奖金听我同学说拿到手软。
而这些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中,复课生只有我一个考上了,别的几个跟我一起复课的都没有考上。
网上有人说:80和90年代初中的数理化题比现在的难度大很多,这句话我是相信的。因为我问过初中的数理化老师,我们初中学过的不少知识点现在都不考了。比如初中物理的电学部分,现在考的太简单了,滑动变阻器好像成了高中的重点内容,而我们那时候是初中的重点知识;浮力内容的题目现在学生也学的非常简单,我曾问过初中物理老师我们90年代做的关于浮力的题型,他说现在都没有了,大部分孩子理解不了,太难。
再想想当时参加中考的近两万初中毕业生人数,重点高中只录取600名学生,想从近20000名学生中选出来600学生,而且还有不少复读生参与竞争的情况下,中考题目肯定不能太简单了。我第一次参与中专考试考了不到200分的成绩,就足以证明试题的难度。
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中考的时候,有一道数学证明题,我们班只有我跟另一个同学证明出来了。当时我也是灵感一闪,逆推出来的,我们班第一名都没有证明出来。
中考很顺利,我以班级第八的名次进入高中,全市应该是80名左右,这个名次跟高考名次吻合,这是后话了。
在初中复课的那一年,我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了主动。而小时候被老师打出来的专注力和认真,迅速发挥出来了强大的作用力。
一旦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潜力真的无限大,所以我高中没有复课,顺利考上本科。有时我在想,这就是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吧。
三年后高考,初三复课班里六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只有我和另两个同学考上了本科,而我所在的这个复课班里的第一名同学,高考无缘本科,读的专科,还有两个女生专科都没有考上。再追溯到我初中应届生的同学,我们两个班120名同学,就我一个考上了本科。
而我所有的小学同学,因为转学比较多,同学也就多,大概有180多名,除了我,也只有另两个同学考上了本科,我们的关系至今是非常好的。
所以,现在的学生不要小瞧我们那时候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现在回头看看,真的是一路血腥一路悲歌。
我80年代初读的小学,那时候小学是不学习英语的,到了初一才第一次接触英语,才知道26个字母怎么念。
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从初中接触英语开始、一直到高中和大学阶段,我都不太重视英语,因此我高考英语只考了110分。我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总分就比我高了不到10分,读得吉大,现在是全国一流大学的教授。
我大学读得是理科,为了应付大学的英语四级考试,大一的时候做了大量英语阅读和听力,并完成了专业英语的学习。大二英语四级考过后,以后更是只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使用了。
大学的专业课程需要用到英语,但是掌握了专业英语的词汇后,对应付专业课的实验、论文、查阅大量的英语文献资料,基本就足够用了。
我们学得是哑巴英语,口语真不行,听力也不行。90年代中考和高考不考英语听力,所以整个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过程,很少有听力训练,但是大学英语四级考听力。
尽管没有系统进行过英语听力训练,补救却也很快,每天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带着随身听听英语原版《圣经》。
我高中和大学的很多同学都去国外留学过,也有不少同学在外资或者中外合资企业,交流上都没有受到过影响。
我一个高中同学,在美国呆了3个多月就能听懂CCTV—4的英语了,所以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提升,环境更重要。
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我个人一直认为真没有必要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关键是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英语水平真的能提高很多么?
大量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如深思一下数理化的学习或者扩大一下自己的阅读。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听力和口语的确比我们那时候强太多了。
英语的学习,我一直认为自己用错了方法。当时我英语的学习就是背单词、学语法、刷题训练。后来看到那些学霸的学习方法,不少学霸是把每一篇英语课文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时如果我也这样学习,我的高考英语成绩应该能提高10几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