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徜徉在山水间,从自然中汲取力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应的任务。
水有四德,曰: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因其至柔,【甲】。a.一条江河从雪域高原出来,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缀湖泊,蜿延大地,注入海洋……没有任何设计师来规划走向,却历经千万年,完成了万里全程的流淌。其间有鳞次栉比,有平缓舒展,更有激越高昂。(1)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完整的一篇交响乐曲。因其至容,【乙】。b.黄河走向冰川雪原,浩浩荡荡,一路穿贺兰,过阴山,绕吕梁,出太行,闯关夺隘,负重数千里。卸载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草原。这水量富足的广袤平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因其至润,生命材质得以在脉管里运行,滋养万物生灵。c.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王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遂得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2)试想,只要生活高度富裕了,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因其至洁,【丙】。(3)一滴水从海洋蒸发,凝于雪域高原,再聚为河流,返回大海,全程不过几个月。(4)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超过上百亿次左右了,d.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条江河从雪域高原出来,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缀湖泊,蜿延大地。
B. 其间有鳞次栉比,有平缓舒展,更有激越高昂。
C. 卸载(zǎi)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草原。
D. 这水量富足的广袤(mào)平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2.、“水”能带给诗人很多灵感,在《醉翁亭记》中“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意不在酒,而乐在山水;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路过零丁洋,一语双关,用“③ _______,④ _________”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孤苦。(4分)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甲、乙、丙三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方能顺势而动,让生命得以随之流布
②方能重归纯净淡水,让生命得以永恒循环
③万千物质得以在水中完成生命历程
A. ③①② B. 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 (1) B. (2) C. (3) D. (4)
5、语段中abcd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 a句 B. b句 C. c句 D. d句
综合性学习(8分)
6、美丽的湘江上,伫立着一座小岛-橘子洲。岛上不仅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九(1)班决定去橘子洲开展观光游览、参观红色景点的综合性活动。
(1)活动开始前,班长向全班同学征集一个活动主题名称,请你积极投稿。(3分)
(2)活动结束后小麓同学收获颇丰,决定为橘子洲景区写一篇推荐词,请你结合链接材料向外地的朋友推荐这一景点。(60字左右)(5分)
【链接材料】
橘子洲景区位于长沙市区的湘江之中,橘子洲大桥从上横跨而过。橘子洲地形平坦,位于湘江水面中央。橘子洲四时如画,美不胜收。春来,明光潋滟;秋至,柚黄橘红;冬来,凌寒剪冰。洲中有诗词碑、颂橘亭、“谁主沉浮”雕塑广场等景点,为湖南省名胜区。长沙橘子洲头民俗文化园由庙前街、江神庙、水月堂、拱极楼四个部分组成。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南轩松 〔唐〕李白
南杆①有孤松,柯叶自绵罪②。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省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①南轩;轩原本指多窗的长廊,这里泛指当南的窗外。②绵幂:密密层层的样子,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
7、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运用描写,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的景致。“孤松”,突出了它的孤寂落寞。
B.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写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诗中“无闲”二字写出风的猛烈和持续不断,烘托了松树的苍劲。
C.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两句,写松树高大,在它阴暗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松枝苍翠,似乎将秋天的云雾都染绿了。“古苔绿”和“秋烟碧”正面写出松树的高大浓密和年岁之长。
D.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运用夸张,写松树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数千尺,表现诗人对“孤松”的期待之情。
8、比较阅读是学习诗文的一种好方法。阅读【链接材料】,结合诗歌和材料,完成下列表格。(4分)
【链接材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运用手法 | 原文语句 | 表达情志 |
①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表现作者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权贵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 赞美孤松的苍劲潇洒、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 表达诗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9、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臣生与人亡争”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一样。
B. “归”有“返回”“归依”“归还,还给”等义项,“式归”中的“归”可理解为“返回家中”的意思。
C. “治民犹是矣”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是”意思一样。
D. “上使使问式”中第二个“使”译为使者。在古代,皇帝和官员们通过“使”来传达命令和派遣任务,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权威和指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B. 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C. 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D. 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4分)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
12、请结合文章,说说“上奇其言”的“奇”的理解。(4分)
(二)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5题。
材料一: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该亭三面环山,旁有红枫翠竹,下有假山池沼,古朴典雅,别致精巧。时任湖广总督毕沅和罗典交好,认为“红叶亭”名字过俗,选用晚唐诗人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为“爱晚亭”。此名一改,惊诧世人,成就了一段山水佳话。
1952年,爱晚亭重建,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三字。
亭前石柱上刻有程颂万所撰的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天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内悬饰匾额,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字体刚劲飘逸,与古亭相衬辉映。
2013年,爱晚亭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材料二: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风景区内,最初在北宋时期由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书院建筑群,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和瑰宝。书院内植物葱郁、山墙连绵,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神采互发。以大成殿为典型代表的重檐歇山宫殿式建筑和以屈子祠为首的卷棚文人风景建筑,既有红墙黄瓦的宫殿色调,又有粉墙黛瓦的雅致色彩。一前一后,在串联起书院建筑群空间架构的基础上,双双表现出儒家思想和道家观点的交汇共融。
南宋时,岳麓书院山长张栻主持教事。其间理学家朱熹自闽来访,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先河。为纪念这段佳话,清代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修了一座“赫曦台”(取名源于朱熹与张栻合写诗句《登岳麓赫曦台联句》)。元明时期,书院屡有兴废。至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和明代实学相继兴起,书院亦成其光大之所。
岳麓书院大门前,悬挂着那副名闻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联撰于清嘉庆年间,上下联分别集《左传》《论语》名句而成,表意为“楚地人才辈出,在这里尤其兴盛。”岳麓书院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的治学精神得以彰显,先后涌现出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杨昌济、蔡和森、邓中夏、李达、毛泽东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材料三:
“屈贾之乡”是长沙的美称。在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街,有一条古朴幽深的小巷——太傅里,因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居住于此而得名。相传屈原也曾在这一区域住过,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篇。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汉武帝时,西汉皇帝特向长沙颁《大汉敕刻贾谊纪功碑》,立于贾谊故居内,宅内至今仍保留有贾谊手植柑树及太傅石床和井。历代上至当朝宰相,社会名流,下至普通儒生,均以到贾谊故居凭吊为荣,杜牧、刘长卿、韩愈、王安石等都亲临故居凭吊。光绪元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大修祠宅,在实地增修清湘别墅,内包括大观楼、怀忠书屋、小沧浪馆、佩秋亭等,占地约15亩。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国民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史称“文夕大火”。“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近90%地面文物建筑,大量文物、古籍被焚毁,3万人葬身于火海。近2000年历史的贾谊故居被付之一炬。文夕大火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文夕大火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近年来,在市政府重点打造的老长沙核心区——五一商圈及坡子街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贾谊故居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拟在原址按历史记载进行恢复。故居共分四大部分:贾太傅祠、清湘别墅、贾太傅故宅及办公区。园林主体“清湘别墅”的主要建筑有佩秋亭(原为置贾谊独脚石床处,同时亦是后世学子聚会谈事之处)、寻秋草堂(此为纪念贾谊的建筑,因唐代诗人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而得名)、小沧浪馆(此为纪念屈原的建筑,其名源于屈原《楚辞·渔夫》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太傅碑廊(将各建筑用长廊连接,内陈列雕刻及历代名家歌咏之作)等。
贾谊故居修复完成之后,又会成为长沙新的网红打卡景点。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由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爱晚”一名取自清代杜牧《山行》一诗,“爱晚亭”重建后亭名由毛泽东亲笔手书。
B. 岳麓书院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书院建筑群。
C. 岳麓书院的创立者张栻与理学家朱熹共同论学的“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先河。
D. 长沙被誉为“屈贾之乡”,可惜的是近2000年历史的贾谊故居毁于文夕大火。有幸的是,贾谊故居重新修复,已成为长沙新的网红打卡景点。
1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爱晚亭、岳麓书院中的赫曦台、贾谊故居中的寻秋草堂,三者命名的相同之处是都取自著名诗歌作品。
B. 岳麓书院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所以名闻天下,原因之一是体现了岳麓书院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的治学精神。
C. 由贾谊故居可以在原址按历史记载修复可知,贾谊故居在文夕大火中毁坏不太严重。
D. 依据以上材料推断,长沙古建筑之所以保留大量对联、诗歌和名人题词,一是为了借助诗人的名气,增添文化内涵;二是为了纪念文化名人,保留历史事件的记录,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15、 长沙市图书馆与我校联合举行“时光见证·长沙最美古建筑”宣传活动。请从爱晚亭、岳麓书院、贾谊故居中任选一个,推荐参选“长沙最美古建筑”,并说出两条你推荐的理由。(4分)
爱晚亭 岳麓书院 贾谊故居
(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山高我为峰① 高满航
①梁班长已经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边防部队服役16年零8个月。
②这天早上,梁班长和往常的每个早上一样,不等初升的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就带领巡边分队出发了。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才抵达山脚。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而来。残雪飞舞,碎石滚动。梁班长身后的上等兵小郑没能站稳,被吹得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出去。
③梁班长眼疾手快,伸手紧抓住小郑,又大声朝后面喊:“大家都注意了,脚下踩实,保持平衡。”他的话刚出口,就被狂风掳掠而去,连他自己都听得不真切。身后刚站稳的小郑也听了个大概,旋即转过身,向紧跟其后的战友大喊着传达班长命令:“脚下踩实,不要摔倒。”
④风越来越大,枯草和沙砾飞上了天,石头也沿着山坡噼里啪啦地滚动。梁班长从背包里抽出绳子,先在自己腰上缠了一圈绑紧,拽了拽确定不会松开后,又转身传给身后的战友。每个人接过绳子后,都迅速穿过扎在腰间的武装带,再把绳头交到后面一个战友的手里。后面的战友如法操作,依次朝后面传去。很快,每个人都把自己系在了粗壮的绳子上。绳子最后传递到副班长手里,他和班长一样,把绳尾在腰间绑紧。
⑤十几个人迎风朝着山上爬去,远看像一条不断扭动着身体的大蛇。他们与风搏斗,也随风而舞,偶尔有战士被乱石绊倒。每当此时,腰间的绳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有力地把他拽了回来。偶尔,有战士被风的阻力“定”住,后面的战友就弯下腰去,奋力推着他走。
⑥小郑入伍前是美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算是携画笔从戎,立志要用画笔记录壮美边防。所以从他跟着队伍巡边那天起,素描本就不离身。
⑦自从巡边那日起,小郑就被告知一条必须遵守的规矩——带去什么就必须带回什么——不能在边界遗留任何物品。
⑧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这时候,他的迷彩服上衣被一只手紧紧抓住。他以为衣服被武装带挂住,努力挣脱,却挣不掉。他转头,见是梁班长。
⑨这时候,梁班长已经解开了腰间的绳子。他把绳头交给小郑,大喊着命令他:“你站着别动,我去追。”小郑看到,班长沿着风的方向奔跑着去追素描本。班长跑,素描本也“跑”。他终于追上,没等到伸手抓,素描本又飞到了空中。他又去追,却被一块石头绊倒,滚了几圈,才被另一块石头挡住。这个时候,其他战友都注视着班长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到,班长似乎不知道疼痛,刚刚摔倒,又很快站了起来,再次朝素描本的方向飞奔追去。山风时急时缓,就在缓下来的一刹那,梁班长眼疾手快,稳稳地把素描本抓在了手里。
⑩他仔细掸掉本上的尘土,交还给小郑后,又从小郑手里接过绳头,再次绑紧自己。两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登上界山之顶。原地休息时,梁班长侧身看到,小郑正在画他们所在的这座界山。他仿佛有一支神笔,才寥寥几画,就生动勾勒出了山的轮廓;又寥寥几画,刺状植物、嶙峋山石,甚至无时不在的风都入了画。
⑪小郑画完后转头问道:“班长,咱们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梁班长倒问起他来:“你的身高是多少?”小郑疑惑地回答:“1米78。”梁班长脱口而出:“那么这座界山的海拔就是5962.68米。”紧挨班长坐着的陈老兵听见了他俩的对话,皱眉沉默了片刻,还是忍不住纠正道:“班长,不对吧,这座山的海拔应该是5960.9米。”
⑫梁班长站起身来,眺望着山下的茫茫戈壁,对陈老兵说,同时也是对小郑说:“没错,这座山的自然海拔是5960.9米,但既然我们来了,山高我为峰,这个自然海拔就要加上我们的高度,就应该是5962.68米。”
⑬陈老兵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小郑也恍然大悟。他又俯下身子,在素描作品的一侧,庄严且认真地题记——山高我为峰,作于5962.68米高峰。
⑭风止了没多大一会儿,又呜呜地吹起来。战士们喝了几口军用水壶里的水,又吃了几块军用干粮。“同志们,出发。”梁班长第一个整理好随行装具。
⑮顾不得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战士们绑紧绳子后,又朝着另一座界山行进。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减)
【注】①“山高我为峰”这个题目化用的是林则徐幼年作为学童与先生和同学们一起登山的故事,先生出上联时,他第一个对出的下联。表达的是不断攀登,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
16、下列对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文章一开头的16年零8个月以及“他们徒步在乱石林立的戈壁滩上走了1个多小时”,这组数据一开头就非常让人震撼,让人感受到边防战士卫国报国非常不易!
B. “见素描本被风越吹越远,小郑心中急切,慌乱中解开武装带,欲随风去追。”小郑追素描本的原因是小郑舍不得素描本。
C. 入伍前是美院大三学生的小郑让我们看到他正是现代部队中有知识有文化又有报国之志的青年的缩影。
D. 第⑦段内容解释了后文为什么梁班长会不顾个人安危地将被风吹走的素描本找回来。
E. 追逐素描本的班长刚刚摔倒,又很快站了起来,“似乎不知道疼痛”,是因为班长常年驻守边疆,练就了铁板身躯,确实不知道疼痛。
17、小麓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认为第②段中“大家歇息片刻,正要继续登山,却远远看到裹着沙砾的狂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朝着他们横扫过来”这句话写得非常好,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18、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说说你对标题“山高我为峰”的理解。文中的小郑做出了携笔从戎的选择,请联系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以小郑为代表的大学生参军入伍这一选择的看法。(8分)
【链接材料】
2017年,大学生应征报名参军人数突破了100万。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22万。2022年入伍新兵中,大学生士兵的比例超过80%,其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超过50%。
(四)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西游记》的片段,完成19-20题。
【片段一】
太宗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片段二】
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片段三】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谨遵菩萨法旨,不得违误。”八金刚闻得此言,刷的把风按下,将他四众,连马与经,坠落下地。噫!正是那: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刬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19、下面是对《西游记》的介绍以及对文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他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B. 从片段一可知:唐太宗钦点玄奘远赴西天取经,玄奘面对圣旨无法拒绝,只好坦然接受、愿意效劳。
C. 从片段二可知:白龙马又不言语又无法术,连过河还要腾云驾雾的孙悟空牵着,带着它实属累赘。
D. 从材料三推知:菩萨心肠并不总是善意的,也有恶毒的一面。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已经很不容易了,她还要再次设计陷害、百般刁难,让人难以理解。
20、唐僧师徒四人远赴西天,跋涉山川,历尽千险,一路斩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请结合选段及全书,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想一想,这对于面临中考的你有何启迪?(6分)
三、写作(共50分)
21、歌德曾说:“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初读,我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重读,才能真正地发现它。对人、事、物,亦是如此。
请以“重读这部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时注意以下要求: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