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严君臣)戴上围脖挡住耳朵,用勺子代替烟斗,后期再 "P" 上烟圈,就完成了 " 梵高 " 的自画像;浴巾进行简单的 " 改造 " 变成长袍,配上纸做的扇子,潇洒箕坐的孩子顿时有了古人的神韵 ……5 月上旬,南通市城中小学孩子们的一组零成本 "cos" 照片火了。他们利用家里现有的素材,模仿各式各样的名画,还原度令人惊叹。
模仿梵高自画像的,是一年级学生唐婧瑶。她的爸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孩子有绘画基础,家里也有不少画册。5 月 5 日,学校的美术老师邵银霞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美术作业,让孩子们利用家里现有的材料,模仿一幅自己喜欢的名家画作。唐婧瑶最后选择了这幅梵高自画像,父母和姐姐成为了她完成作品的 " 助手 "。
在原画中,梵高穿着一件大衣,戴着一顶棉帽,耳朵被围巾挡住,叼着烟斗朝画外凝视。唐婧瑶的姐姐拿出了一件自己的羽绒服,衣领和纽扣颇为相似。她戴着的帽子,则是爸爸的山地帽调转角度进行改造的。家里没有烟斗,就用一个颜色比较相似的调羹来代替;没有白色围巾,就用了条洗脸巾。最后拍照时的背景墙,也是和原作中的红色比较接近的橙红色。
拍摄作品时,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为了保持还原度,孩子也选择了和画作中接近的角度摆出姿势进行拍摄。拍完后撤下道具,我们才发现少了点什么,突然想起来画中的关键元素——烟圈给漏了。" 唐婧瑶的爸爸说,后来是孩子用了绘图软件,自己在照片上手绘了烟圈,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
"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当时布置作业时,我也没有想到,孩子们的作品会完成度这样高。他们都非常富有创造力,很大胆,很愿意表现自己。" 城中小学美术老师邵银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上周她是在一年级各个班级布置了作业,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孩子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观察力,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除了让孩子们自己寻找喜欢的名家画作,她还将部分名画整理成文档分享在群里,让有兴趣的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床单、浴巾、勺子、首饰、自行车、毛绒玩具 …… 都出现在了作品的各个角落,孩子们的创意,让不少网友惊叹。而孩子们可爱的面容和表情,也让原本严肃的名画也多了几分 " 萌萌的 " 感觉。
记者看到,孩子们有的模仿西方油画,如埃尔 · 格列柯的画作《手抚胸膛的贵族男人》,达 · 芬奇的《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约翰内斯 · 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爱德华 · 马奈的《吹笛子的少年》等;也有孩子选择了中国传统画作,如描绘明宪宗朱见深日常生活的《宪宗调禽图》,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画作《韩熙载夜宴图》等。
姜夏珩模仿的《韩熙载夜宴图》,场景和表情都颇为神似。在这幅作品中,姜夏珩用爸爸的黑色围脖改成头巾,白色浴巾扎成长袍,还用上了冬天穿的毛绒拖鞋。原画中人物手持的扇子,和飘逸的须髯,则是妈妈动手帮忙,剪纸并手绘出了图案,打眼一看足以 " 以假乱真 "。
" 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弘扬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姜夏珩的爸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熏陶,平时都会带孩子阅读古籍,所以这次他们挑选了这幅古画进行模仿。整幅作品是家人们一起完成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制作和拍摄过程都很顺利。
" 这种美术作业的形式非常好,我也看了很多孩子们的作品,发现他们都能捕捉到画作中人物的神韵。从作品中孩子们的眼神来看,他们是沉浸式地融入到了画作的氛围中,对每幅画背后隐藏的故事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姜夏珩的爸爸说,动手完成这样的作品,能让孩子们更有参与感,也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热爱艺术的种子,以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可以生根发芽。
记者了解到,仅仅一年级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就超过了两百幅,作业的完成率是百分之百。为了激励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家长们将孩子的作品和原画的对比图一起打印出来,邵银霞在学校的走廊里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每到课间就会有很多孩子过来观赏。
“作品创意基本都是由孩子们主导完成的,家长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我作为老师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注意观察名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拍摄时的角度、光线,把握好画面的整体色调等,帮助他们进一步来完善。”邵银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作业取得的效果非常好,还有其他年级的家长特地打电话来询问,表示也想参与进来。接下来,她会进一步推广这项美术作业,争取以后变成一个特色的校园课程。(校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