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高考开始了。小编的办公室里,有二十年前参加过高考的老人儿,有十年前参加过高考的不太老的人儿,也有五六年前参加过高考的年轻人儿,但说起这个话题,貌似你的高考,我的高考,大家都一样……
有人说高考遇上了爱情,有的人说高考碰上了生理期,有的人说高考是一种玄学,还有的人说高考是一场收获,也是一次解脱……
今天,我们想给大家介绍三部关于高考的纪录片,它们各具特色,而且是当时非常著名甚至是引起过轰动的作品,有的拍摄于将近二十年前,也有近年首播的作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不同的青春和相同的十八岁,这些画面和故事,几乎代表了我们所有人的高考岁月。
《高考》(2015)
六集系列纪录片《高考》,首播于2015年,斩获了豆瓣9.1的高分。它是一部微观常态生活类纪录片,很好的剖析了中国教育大背景下的高考洪流,撰写了一部小人物的历史,揭示了高考之下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分集《毛坦厂的日与夜》还获得了2018年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第三届金国际纪录片节的最佳长纪录片奖。可谓实至名归。今天主要讲讲这一集。
《毛坦厂的日与夜》纪录的主体其实一所中学。这所中学可以说家喻户晓,它最知名之处,就是高考补习班。中国家长中甚至流传着“北有衡水中学,南有毛坦厂”的说法。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毛坦厂镇的毛坦厂中学,简称“毛中”。是一所1939年就成立的中学。现在是当地省重点,八九百人的教师队伍,教授将近五千的学生。然而这学校从2000年左右开始,升学率逐渐攀升,成为名校。似乎进入这所中学,就一定能考上大学,逆天改命。于是各地考生慕名而来,尤其是来参加二次复读补习班。因此十多年之后,毛中的学生达到了一两万人,同时陪读的家长也将近一万多人。人多了,就有生活需求,毛中周边,于是有了大概两三万人做小生意,出租房、小网吧,包子铺、煎饼摊、馄饨店……全都开张了。毛坦厂俨然成了一个为高考而运转的小社会。而毛中,也因为它在招收学生时,较高的收费,和根据不同成绩制定的不同价格,遭受着一些争议。
而《高考》这部纪录片,没有过多的探讨争议,只是把其中的故事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例如这个故事,让我们印象深刻:
何飞,毛中复读班的一员。导演用镜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乐观、敏感、要强又倔强的青春少女。她的成绩处于中游水平,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要命的是,她的成绩不够稳定,忽上忽下,无论是何飞,还是她的班主任,都深深的为此苦恼。
距离高考28天的时候,何飞的模考成绩出来了,再一次发生了较大滑坡。班主任要求所有的同学为这次模考总结经验的时候,何飞保持了沉默。她不写总结,也不想与班主任交流。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就这样僵持着。此刻,沉默是金仿佛有了最强的说服力。
班主任再也无法忍受她的沉默,半拖拽着把何飞送回了陪读的奶奶那里。画面里是奶奶在哭泣。
这时镜头转向了班主任,那么一瞬间,老师脸上的无奈被完整的记录下来,一直加快眨眼的频率企图阻止眼泪流出。作品所记录到的这个细节,其实真正戳了一下观众的心。因为小编从没有想过老师在高考这场战斗中也会委屈,学生们会更多的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
站在何飞的角度,她的沉默是在对抗心中的自己,她想不通为什么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回报。但她忘记了这样的沉默也会伤害他人。班主任在这场无声的抗争中中弹受伤了。
导演意图通过这场沉默,让我们思考矛盾激化的原因所在。
《毛坦厂的日与夜》纪录了这座高考工厂的运作流程。在这座被精心规划过的高考工厂里,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家长都按部就班,看似杂乱无序的环境其实是一种被设计的艺术,每天该干什么事,又该走哪条路,每个人都相当清楚。每天醒来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太阳,而是做不完的试卷。每天睡觉时梦到的也不是阳光,依然是试卷。是每天三点一线,宿舍(出租屋),食堂(路边)和教室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在成绩飘忽不定的泥潭里挣扎、在无死角的摄像头下贪耍、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沉默,在四下无人的街道里泪流,这逼仄的环境是一个属于学生的修罗场,也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三重罗生门。
毛中确实因为某些极端的手段而饱受诟病,但更多的是,毛中为大多数普通人提供了一次翻身的机会。因为有的中学的门槛更高。反倒是毛坦厂中学成了无数普通人的梦工厂。这其中多数人是周边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他们必须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这所高考工厂没有流水线,也不生产机器。它是容纳上万人梦想的工厂,是寄托了上万个家庭命运的工厂。我想很多经历过类似生活的朋友,应该会对这样的经历印象深刻,它是青春的一种表达,也是一条实现梦想路径,那条路上留着你的脚印,不会磨灭。
《高考少年》(2022)
单集纪录片《高考少年》,时长49分钟,首播于2022年。同样作为一部微观常态生活类纪录片,该片的创作者另辟蹊径,运用间离的眼光,从大家习以为常的高考生活中发现陌生感,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大众熟知的高考。纪录片从一位高考尖子生的视角出发,让我们了解以其为代表的群体是如何看待高考的。
这位尖子生,名叫罗鹏。正是作品的主人公,他就读于湖南省邵东一中高三炳熙班(重点班的称呼)。罗鹏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罗鹏出生于普通家庭,妈妈为了照顾他的生活,特意从老家赶来在当地找了一份工作,每天给罗鹏送饭。罗鹏平日里努力的学习,连假期的时间,都在刻苦钻研,很少与人交流。他的成绩也有波动,从最初的前几名到十几二十名。压力自然十分巨大,失眠是经常有的事,睡不着的时间会胡思乱想,也会短暂放空。
这部作品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尖子生的高三生活。以往很多作品都试图展示师生关系,或者把视角放在成绩一般的大多数学生,但这部作品却以一个优等生为视角,通过他在学校以及家庭的生活片段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高考,能够引起观众的反思。
罗鹏这位主人公,确实也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他的思想。例如这段采访:
罗鹏好像懂事的有点让人心疼。在自由快乐面前,他选择压抑了自己的内心。这该是一颗怎样强大的心脏,能让他在如此重压之下依旧屹立不倒。我们能从片子里感受到这股强大的力量,但确实有点后怕。如果没有这颗“大心脏”的支持,如此重压该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所承受的吗?
与此同时,罗鹏所展现的想法是如此冷静又有力量。像是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涌动。有时候又会表现出青春常有的迷茫,例如罗鹏这样说道:
这也许是高三很多人的真实想法,我们也不想评论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谁的青春不迷茫呢?假如你已经年过四十,再回头看待高考和大学这件事,我想大多数人会明白高考和大学的意义。它确实是塑造你的人生和未来生活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高考少年》全片主要由主人公罗鹏一人的学习生活片段和采访组成,没有旁白解说,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导演意图通过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用镜头和观众交流,启发人们对于高考,对于教育的反思。
《高三》(2005)
单集纪录片《高三》,片长138分钟,是一部典型的社会人类学纪录片,导演通过挖掘各个有表征意义的场合,表现个体在高考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中的历时变化,以期能够反过来解释高考这一社会化现象。作品于2005年播出,掐指一算,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作品了。
《高三》纪录了2005年福建一所普通中学——武平一中高三七班全力冲刺高考的故事。故事里有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努力刻苦的尖子生,冲突对抗的“坏学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还有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家长。这部纪录片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个人奋斗史,用有限的篇幅集中表现了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不断爆发的矛盾和冲突,温情与感动。
其中一个孩子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钟生明,一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老家也距离学校很远。父子关系并不和谐,平时与父母基本不联系,除非需要用钱的时候才会给家里打去一个电话。平日里的家长会他都瞒着家里,当作从来没有这回事。
在钟生明因私自深夜翻墙外出上网而被学校保卫处“抓获”被叫家长后,他参与了一次老师、学生,家长的“三方会谈”。谈话全程,钟生明抱着双臂,一言未发。即使在校领导的发问下,依旧沉默不语。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他此刻的状态:紧紧抱着双臂,使劲儿地低着头,涨红的脸满是不情愿。
父亲的不断催促像是推波助澜,将钟生明的怒气推到了顶点。突然地爆发,让所有人都没想到。钟生明拍案而起,怒吼着:“随便学校怎么处分都行!这样行了吧!”
导演跟不上钟生明的脚步,镜头里是他独自跑远的身影。
冷静之后,他解释了自己逃课去网吧的原因:并不是沉迷游戏,玩物丧志,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游戏技术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靠的是信用和技术。他还说:
他没有把话说完,只是笑着点点头。
作品本身并没有对钟生明、其他同学、老师、家长有过多的倾向性的评价,只是冷静的纪录同时而又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也想到,对,这就是高三,这就是真是的十八岁,有判你、有幼稚、有憧憬。
据我们所知,二十年后的钟生明,已经是一家电商公司的老板,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他说:对于曾经的那段时光,更多的是怀念。
在纪录片的结尾,是一次高三的开班仪式。班主任老师又开始带起了新一届的高三。结束了吗?没有。又是一次新的开始。
不管是怎样类型的片子,我相信导演的初衷并不只是简单的向我们传递高考是如何压抑,或者是展现出令人难以接受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应该通过片子,看到一个个相似的我们,从中反思能得到些什么。
把那些在高考学习中的经历称作是苦难也许不太合适,因为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对于那段经历,你可能会忘记与家长的争吵,会忘记老师对你的数落,会忘记逃过的课,会忘记所有的数学符号,会忘记暗恋的同学,忘记自己是怎么进的考场,忘记自己是怎么出来的,更会忘记那两天或者三天是怎么度过的,最后你剩下的,唯有怀念!因为那是青春,是人生最好的日子,你应该记得!
愿我们每个人都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