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谭谭历史汇
编辑 | 谭谭历史汇
想要好运常伴左右吗?想要财神爷天天光顾吗?那就赶紧关注我吧!祝您日进斗金,心想事成!
99%的人都不知道!科举考试:史上最严“保密”制度,如何防止作弊?图片来源于网络
“考试难,难于上青天!”这句流传至今的古语,足以证明古代科举考试的残酷性,但你知道吗?除了难度高,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也一直备受关注,毕竟,在那个没有摄像头、人脸识别的年代,想要作弊,似乎并不难?
别急,咱们这就来揭秘古代科举考试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看看古人为了防止作弊,究竟使出了哪些“十八般武艺”!
“谍战”级别的保密措施:糊名、誊录、对读,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想象一下,你寒窗苦读十余载,就为了金榜题名这一朝,结果考试当天,你发现考官是你隔壁老王?这考试还能考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古代科举考试可是有一套堪称“谍战剧”级别的保密措施,环环相扣,严防死守!
出场的是我们的“糊名大侠”,考生交卷后,试卷会被送到专门的“弥封所”,由“弥封官”将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住,并在试卷上盖章编号,这个编号可不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而是用《千字文》中的字词代替,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以此来隐藏考生身份
接下来,轮到“誊录高手”登场了,为了防止考官通过笔迹认出考生,所有试卷都要经过誊抄,形成一份全新的“副本”,这个工作由“誊录官”和一帮“誊录生”负责,他们都是朝廷精挑细选出来的“书法高手”,保证每个字都抄得工工整整,绝不走样!
还有“火眼金睛”的“对读天团”把关,“对读官”会带着一帮“对读生”,将“原件”和“副本”逐字逐句进行比对,确保没有抄错一个字,漏掉一个标点符号,这要是放在今天,估计得用上高科技扫描仪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古代科举考试的严谨程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还没完,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一卷多评”:古代版“专家评审团”,如何确保评分公平公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份试卷,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为了保证评分的公平公正,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是“一卷多评”制度,也就是一份试卷,要经过多位考官的评阅
试卷会被送到“同考官”手里,这些“同考官”都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对试卷进行初步的评判,并挑选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主考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就轮到“主考官”大人亲自上阵了,“主考官”通常由朝廷重臣或者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担任,他们会对“同考官”推荐上来的优秀试卷进行最终的评定,决定考生的去留
如果遇到一些“争议试卷”,考官们还会进行“集体评议”,试想一下,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学究,围坐在一起,就一份试卷争得面红耳赤,这画面是不是有点反差萌?
为了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古代科举考试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考官们不仅要看文章的内容,还要看文章的结构、文笔、立意等等,可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古代科举考试的评分标准会不会太死板?其实不然,古代考官们在评分时,也会考虑到考生的个人情况和时代背景,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不拘一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奏名”:古代版“高考加分政策”,谁说科举考试不近人情?你可能听说过,古代科举考试非常残酷,一旦名落孙山,就要再等三年,但你是否知道,古代科举考试也有一些“人性化”的规定,比如“特奏名”制度,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考加分政策”
“特奏名”主要针对那些屡试不中的老考生,想象一下,你年少轻狂,怀揣着梦想踏上科举之路,结果一考就是几十年,头发都白了,还是一无所获,这时候,“特奏名”制度就如同一道曙光,给了这些老考生最后的机会
“特奏名”考生也不是随便就能“加分”的,他们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获得“附试”资格,就算获得了“附试”资格,也不一定就能考中,最终还是要看他们的真实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特奏名”制度,古代科举考试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照顾”,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考生,朝廷会提供一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考生,朝廷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科举考试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古代科举考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冷冰冰,而是充满着人情味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古代科举考试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古代中国选拔了大批人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科举考试早已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仅用于分享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