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批改试卷的内心独白(老师批改试卷的心情句子)

老师批改试卷的内心独白(老师批改试卷的心情句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0-19 17:36:35
润物细无声 (组章)—— 一个中学教师的手记

一个夏日的早晨

铃声还没响之前,二楼的教室已安静下来。端坐在一本书里,那些被勾画出来的关键词,次第亮了。

我认定,也要让孩子们认定,那些必将出现在试卷中的题型,要好好练习。比如如何面对复杂的几何关系,还有相遇问题;抛物线和自由落体。

窗外,凌霄开在狭长的木架上,天空蓝得多么新鲜。

万物有序,花努力地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夜雨过湖心寺旧址》并不能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样的。但熟读与背诵,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在于潜心领悟。

阳光洒在远处的教堂,近处的流水。铃声落在我抄写的诗文中。幽暗之心,渐渐明亮。

校园的早晨,还有如瀑的鸣叫,像一种遥远的回忆。带来清凉和神秘。

孩子们小鸟一样欢快,飞进教室。

在树上摇曳的憧憬,遵循着秩序。打开课本,呼吸夏日里的早晨。河流淌着梦境,高山挺立着理想。

此刻,无声胜有声。

备 课

这是我的一亩三分田。

从《教学大纲》到《教学参考》,课文的中心段落,关键词语,词语解释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必须有清晰的脉络。

一个本子是否能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备课这道程序要严谨,科学、有序。还在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一个孩子就是一株禾苗,他们在操场、教室、图书馆,迎风拔节,沐浴着阳光,长成亭亭玉立。

把自己的理想、逻辑,罗列在备课本上,也备注下禾苗的长势是否茂盛。

适时地给秧苗施肥、除虫。把阳光雨露请到一粒粒字中间。

备课本像药引,是的,汉字的功效亘古不变。备课本也是一面镜子。

布局恰到好处,讲授潜移默化。

尽量把列在记忆里的化学方程式,持续保持化学反应。一个个字扑通扑通地在翻滚着青春的热浪。

《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落字成暖,一生念安。

板 书

我不能把课本搬到黑板上。

必须理清中心和脉络,以关系的结构,板书。

一句就是一行诗。

面对一树繁花和几张笺纸。题面设下的埋伏,暗藏着思维的清晰。

深植的根系,在笔法的张力中,分解最后的因式。答案在日日的训练中牢固掌握。一题一题,步骤进化思想,必然会探寻到真理。这是我相信的,也要让孩子们有这样的信心。

春去秋来,上下两个学期。把稚嫩的名字明快地梳理出来,在智慧的音阶上,因材施教。将课程推向高潮。

不是自己板演,就是抽学生解题。凌霄,鸟鸣,甚至爆竹声声。窗外的风景不再左右孩子们的视线。

聚精会神,从手势到眼神。孩子们跟着节奏,或沉思,或点头。丰富的表情围着老师的身影。

交流、碰撞。教学相长。把字练了又练。

我明白——

一块黑板,是天空,是原野,是大海。

板书中有一条铺设好的路,沿着阳光,避开风雨,就可以找到理想的摇篮。

办公室哲学

又带毕业班,新的办公室。

墙上张贴着教师守则,桌上是教材、备课本和教具。一盆绿色植物在固定的体制里。

有条不紊。备课、批改、辅导,写下教学心得,也找孩子们谈谈人生。

偶尔也与同事提及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教学也像一方古老的石磨,慢慢碾,才能闻到香气。我不把信念掐掉一截,也不在薪水外盘算收入。

想的是如何让唐诗和宋词的意境,在课堂内外延伸。

想的是如何把自身的光芒,投射到春天的心田。

把血液输送,好让他们有策马扬鞭的力量。做一根思考的芦苇,做一株低垂的谷子。孩子们也不例外。每一匹马都是千里马。

星辰在师生的眼睛里有同一个梦想。

办公室的门,为幸福的日子打开。作业本堆砌的桌子构成对理想的另一种表达。

叛逆的云朵

接班时,我遇到了他。

包裹在阴霾中的他,如一朵叛逆的云抵触整个天空,在封闭的迷宫里,自暴自弃。

我慢慢了解到了他的家庭情况。

那一年六岁,父母离婚,母亲抛弃了他。父亲边打工,边拉扯大了他。逃课,吵架,沉溺网络游戏。一步一步的跌跌撞撞,走在孤独的大雪里。

教过他的老师,都为之惋惜。

我相信人的本性,也坚信母性可以融化一块坚冰。

在时间的河床上,不停地种植温暖。

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树立他的信心。愿以铁棒磨成针的意志,去雕琢一块璞石。演讲赛,故事会,足球队,必须都有他的身影。

一次次让枯草在阳光中焕发生机,一次次让比赛的悬念展示他的价值。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理解和爱,转移心的黯淡。

他就要迈向高一级学校。当他和大家谈笑合影。当云朵透过彩虹,背后一片凌霄花开得娇艳啊。

作为教师,正所谓是“传道授业解惑”。

那一刻,无言的喜悦像潮水涌来……

把熟悉的生活写成诗 (创作谈)

风 荷(浙江)

写散文诗多年,但真正把熟悉的生活,特别是工作写成诗,涉及很少。很多时候都是在写些虚无缥缈的心境,或者说小女子情怀。虚空而高蹈似乎也成为了当下诗坛的一个通病。人人都在提倡要有难度的写作,殊不知它就是要植根于生活,多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对于散文诗的难度写作,不仅仅在于语言新奇,构思精巧,还在于情绪掌控和声律和谐是否恰到好处。

当然,题材是很关键的。熟悉的题材肯定跟自己的职业有关。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很喜欢这个工作。记得当初升学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就只填报了师范专业。

一晃工作三十年了,两点一线的生活,看起来似乎缺少诗意。写诗也有些年了,一度沉迷在婉约而唯美的虚幻里,把熟悉的生活遗忘了。静下心来,近来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深刻的审视和反思。回过头去看之前的诗歌写作的确很碎片化、情绪化。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称谓,是该有深刻的领悟了。对于一个长期坚守一线的教师,对教育和教学有太多的感想,也有莫大的欣慰,一个个感人的激奋的场面在我脑海里浮现。比如备课,上公开课,给青年教师作诗歌教学专题讲座,给文学社的孩子们辅导阅读和写作的情景,以及撰写课题、外出学习取经等等,弥久不忘。

近期,我便给自己规定了散文诗写作的两种取材,一是关于故乡,二是关于教学。一段时间之后,竟也写了不少。特别是教学这一题材,一写起来似乎就收不住笔了,围绕工作和生活一下子创作了二十多章。熟悉的生活和散文诗的结合,让我找到了写作的自信。从构思到下笔,再到主题升华,就像站在讲台上一样挥洒自如。

《一个夏日的早晨》自然也有了诗意。角度和语言上区别了之前写作的虚张声势。因为这是校园的早晨,有对知识的渴望,更有洒下阳光的温暖,孩子们如花朵一样,朵朵向阳。写好后读一遍,居然自己特别喜欢。每一句都那么实在,意境也比之前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一层。

我从备课、上课和教育孩子等方面,进行系统创作。摒弃无病呻吟,把熟悉的生活写成诗,于是就有了《备课》《板书》《办公室哲学》等几章。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从工作和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诗意。因为诗歌重在发现,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生活。需要的是思考和提炼,传播生活之美。

一个学校以最崇高的目标,传递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作为教师,自然有重大的责任。耕作在左,收获在右。一腔泥土的呼唤里,是春花的期盼。是的,相信每棵禾苗都会开花,只要用一颗初心坚守住头顶的一片蔚蓝。

漂亮的教学楼掩隐在树丛花香里,教室窗明几净、宽敞明亮。孩子们阳光活泼,但也有一些因各种原因或自闭,或缺乏上进心,比如我笔底的《叛逆的云朵》里的孩子。但只要教师用心去点亮他们心头的灯盏,我想每一个孩子都会把一片片光擎高。像一只只小鸟,在老师们辛勤的培育下飞向远方,带着思想的火种。也许一路上还会遇到戈壁和荒滩,但年轻的血液流淌着激情,青春的心田早已储蓄了足够的阳光。不久的将来,他们都是祖国的栋梁。

雄浑的太阳有不朽的光芒,花朵的信念始终挺立。多么美好的一切,教师像太阳,孩子们就像天使,也像窗外绽放的凌霄花,充满朝气。一张张青春的脸,一株株的葱茏。时时发出迷人的光芒,反过来感染着我。

晨曦,斜阳。早出晚归,一天天的耕耘,一边是勤奋,一边是感恩。我还会用心工作,并继续在教学这个题材上写下去。感谢散文诗这种凝聚着灵魂的书写方式,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亦可达到思想深度和内容挖掘的高度统一,幸哉。

语文教师的诗意书写

——诗人风荷印象

(上海)

第一次见到诗人风荷,是在上海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我们同机飞往贵州茅台,参加《星星》诗刊的笔会。

候机时,我们从写作谈到工作。诗人风荷是位中学语文教师,三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给她积淀了写作的养料。工作中,她不但给学生启蒙写作幼芽,也给教师们上写作示范课,更是坚持写作多年。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风荷升学时毫不犹豫填报了师范专业。师范一毕业就在故乡梁弄镇的学校开始了教学工作。后调入余姚市一所中学教书。一届一届毕业班送走了,又迎来新生,她在那三尺讲台上奉献着青春和热爱。在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中,她一点也不懈怠。带领着她的语文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培养年轻的语文教师。直到几年前,她调入了现在任教的余姚市兰江中学。在兰江中学依然执教语文,早出晚归。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她总能做到情不溢,态不失。

诗人风荷,本名何桂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中华诗词之乡”浙江余姚梁弄镇。山清水秀的江南,一景一物都泛着诗的律动和神秘,也使她的文字比一般的女诗人多了一份细腻和灵气。而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她的工作又带有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时时葆有温暖、明朗的心境,坚信积极向上的力量,要让“孩子们小鸟一样欢快”,要“让枯草在阳光中焕发生机” 。无疑,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传道授业解惑”,她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对于“如何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人风荷想了许多办法。她将诗人和语文教师两个身份完美融合。课堂上,她不仅用丰厚的文学知识储备让一篇篇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还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让学生更加了解文章的内涵。课后,她主动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同时向他们分享诗歌的魅力。她授课的班级中涌现了许多热爱文学、热爱创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创作的作品更是屡次在作文大赛中获奖,或者有辅导的学生作品刊登在省级杂志上。

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听了风荷的课后这样写道:“身处一线语文教师的,经常教导学生平时就要写随笔积累写作素材,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我想只有自己能写会写善写才能更好教会学生写作知识。”风荷是一位用心写诗的诗人,更是一位用心教书的老师。

多数诗人都在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中徘徊,作品中难免流露出某种怨艾和纠结。而风荷一直喜欢着教师这份工作,并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敬意。因此,她的作品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明亮和通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随时都能展开教学和文学的双翼,以缓慢而优雅的姿势,把每一瞬,都走成蝶舞的一生。”她如是说。一位深爱李清照、苏轼、纳兰容若的女子,她应该有一双古典之美的蝶翼;一位喜欢荷尔德林、叶芝、阿赫玛托娃、希尼、艾米莉·狄金森、巴列霍的女诗人,她完全可以练就从容而优雅的姿势。

在风荷看来,教师就是诗人。她认为写诗是发现、创造和传递美,而教学是塑造美。诗歌的责任和担当,在于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教师在于丰富知识,言传身教。每天都给自己的工作留下一笔,不管是浓墨重彩,还是轻描淡写,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认识风荷,我们在同一个精神领域里,发现和创造另一个自己。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