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溪溪
编辑丨溪溪
人们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可谁能想到,在当今的教育圈里,这句话怕是要改成"班有千事,老师一人"了。
先观看视频了解事件
最近,重庆西南大学附中的徐老师在班级群里的一声怒吼,可真是把不少人给吓了一跳。但你要问我怎么看,我倒觉得,这事儿背后藏着的问题,比徐老师的吼声还要震耳欲聋。
先来看看这位徐老师是何方神圣。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优秀教师称号在手,奖状拿到手软。按理说,这样的"大神"级别老师,应该是稳如泰山才对。可谁曾想,就这么个教学界的"高富帅",也难逃在群里"翻车"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的教育环境,怕是比高考题还难应付啊。
那么,是什么让一位"宝藏老师"变成了"火山口"呢?
答案其实简单,但又不简单。简单在于,任谁天天被各种奇葩要求轰炸,也迟早会爆发。不简单的是,这背后反映出的教育乱象,可不是一句"老师脾气不好"就能解释清楚的。
想象一下,你是老师,白天站在讲台上绞尽脑汁地教课,晚上还得在微信群里当24小时热线。家长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从"孩子今天不高兴,你开导开导"到"作业丢了,再发一份呗",再到"别批评太狠,孩子玻璃心"。这哪里是在教书育人啊,简直是在当全能保姆!换你,你能不炸吗?
可问题是,家长们觉得自己很有理。
孩子成绩不好?那肯定是老师教得不到位。孩子心情不好?老师应该负责开导。这种思维模式,把老师变成了万能的"背锅侠"。徐老师一时没忍住,在群里喊了句"都给老子滚","我要爆炸了"。这下可好,直接把家长们的护崽之心给点燃了。
但是,我们得跳出这个事件本身,看看更大的图景
徐老师平时什么表现?那可是个教学能手。可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也难逃"逼疯"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徐老师出了问题,还是整个教育环境出了问题?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老师们的日常压力
首先是教学任务,这不光是站在讲台上讲课那么简单。备课、改作业、批改试卷,哪一样不是熬夜加班的活儿?再加上各种考核、评估、升学率的压力,老师们的肩膀上担的可不是一座山,是好几座大山啊。
其次是家长们的期望。现在的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可谓是天高地厚。不光要教好书,还得当心理辅导员、生活指导师。有的家长甚至觉得,孩子不会系鞋带都是老师没教好。这种期望,不把老师逼疯才怪呢。
再来说说家校关系这个老大难问题
本来嘛,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同心协力,共同为了孩子好。可现实呢?往往变成了一场无声的较量,家长觉得自己花钱了,老师就得提供全方位服务。老师呢,觉得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家长还是不满意。这种关系,哪还谈得上合作?分明就是在内耗嘛。
那么,学校在这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说实话,不少学校的做法,让人觉得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这次徐老师事件,学校的反应是暂停他的课程,展开调查。表面上看,是在"严肃处理"。可实际上呢?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问题,是老师们长期积累的压力没有出口,学校却没有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机制。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家长们得调整心态。老师不是神仙,更不是你家的私人雇员,他们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值得尊重和理解。有问题可以沟通,但请记住,老师也是人,也有情绪和压力。
学校要重视老师的心理健康,不能光顾着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老师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建立定期的心理疏导机制,给老师们一个发泄压力的渠道,这才是治本之策。
再者,教育部门要重新审视教师的工作量和待遇问题,高压力、低回报的状况不改变,类似的"爆炸"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
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你能坚持多久?如果你的孩子将来当了老师,你希望他/她面对什么样的家长和学校?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徐老师的"爆炸",不应该被简单地看作一个人的失控,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教育系统的警钟。它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环境、家校关系,以及对老师的期望了。
总的来说,教育这个话题,就像是一锅煮不熟的老米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不正视问题,不改变现状,那么像徐老师这样的"爆炸"事件,只会越来越多。而受伤的,最终不仅是老师,还有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与其在这里评判徐老师对错,不如我们每个人都反思一下:我们能为改善教育环境做些什么?毕竟,教育的未来,不仅仅在老师手中,也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你觉得呢?
,